月夜传情?春意氤氲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628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喜写景咏物之作,擅长绝句,他的诗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多致,在当时独具一格。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开头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用简笔写意般勾勒出一幅冷月斜照图。半夜时分,诗人却无睡意,披衫独上高楼,凭栏远眺。低头俯瞰,朦胧的月色映照着千家万户,寂静的庭院一半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一半则笼罩在暗夜的黑影中;抬头仰望,天宇寥廓,月色空明,星斗阑干。一明一暗,越发衬托出了月夜空庭的幽寂。“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北斗星南斗星横斜天空,不仅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目光由庭院中的月色引向天上的群星,从平凡的人间写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将天地融为一体,意境浩渺迷人。
  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境界: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虫儿感受到了春回大地的气息,最先感到严寒的消失、春天的来临,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这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窗纱传入诗人的耳鼓,使诗人感受到更加盎然、氤氲的春意。“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绿”字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中感受到春的气息。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这首诗写得清丽、细腻、新颖、别致。诗人以他特有的敏感,从物候细微的变化中感知到了春的信息,用淡淡几笔,即描绘出了生命萌动、万物复苏的春夜景致,热情讴歌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全诗色彩淡雅,意境闲适,静中有动,以动显静,生趣盎然,意韵流长,给人一种美好恬静的感受。
其他文献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你是我不及的梦》  剧本:《三毛全集: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  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  译作:《刹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林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这首小令描写了诗人在秋天漫游江边所见景物,景物随着作者的漫行而移步换形,诗人情感也在起伏荡漾。  “稻粱肥,蒹葭秀”,诗人起笔展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田地里的稻子和高粱结着累累硕果,肥大沉甸。江边蒹葭苍苍,颀长清秀,楚楚动人。在这片田野里,秋色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我们幸运地降临人间。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奋战。  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  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我们知道,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建立政权跨过万水千山。  我们在镇压反革命的枪声中鼾睡;  我们在“三反”“五反”的浪涛中笑喊。  我们在“反右”的呼喊声中玩耍,  我们在大跃进的烈火堆里寻欢。  我们在饥荒的年代里渴望馒头,  我们在“四清”的风暴中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那座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显得形单影只。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不弃。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  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母亲对这个村庄
清人刘熙载说到文学创作时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这里的“意”,指的是作品的主题、立意,这是贯穿全篇的中心。“笔”,指写作过程,即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意”的过程。作家不可能无目的地进行创作,他们总是要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深切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个问题,表达某种见解和某种态度。因此,主题、立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和左右着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创作是一个过程。无论塑造人物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如此方便地阅读和分享那么多信息,多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会。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
1.人生就像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2016年重庆A卷)  2.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
高楼因旧制,雄峙大江边。  山水曾无恙,登临信有緣。  暮云其白也,诗思一飘然。  樽酒畅怀抱,古风犹可传。
没有任何一种召唤比你更有意义,  能穿透黑夜抵达黎明,  带着星火,  燃亮东方;  也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赋予所有希望,  能凝聚所有的力量,释放于未然。  你从镰刀与铁锤中走来,  从1921年走来,  像一束庞大的火把,  走过多少年就闪亮多少年。  谁也无法否认你是人世不灭的灯盏和母亲,  我们依偎着你,  淋漓尽致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你是和平与发展的使者,  是幸福與光明的化身;  你是
浏览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更好地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些解析。  一、概括成语  例1.(2014·山东菏泽)阅读《周处》第8题: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概括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总结文章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