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审判之前的审判”模式——以庭前会议中的非法证据排除为切入点

来源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g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现实推进,以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2012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庭前会议制度在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了许多调整。尤其在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上,秉着尽早解决问题的思路,庭前会议制度不仅设立了合意排除模式,赋予初步审查功能,而且确立了庭前会议与庭审关系:合意不成则继续审查。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庭前会议若要发挥其功能需要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但解读最高法院新近颁布并试行的"三项规程",发现法院对庭前会议的改革立场是强化技术性完善,理念上却趋于保守。因此,建议将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为庭前的司法审查机制,一种"审判之前的审判",并以此为出发点完善相关程序,旨在构建相对独立的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这种审判阶段的内部分工,在案件日益增长的语境下,可以有效地实现庭审实质化。
其他文献
这是我们第13次评选出推动下一代技术突破的获奖者。这次我们用新的方式来报道他们。我们把他们归成几类,反映了人们解决重要问题的方法多样性。首先我们会介绍发明者,他们创造
《拷贝猫的创新》一文再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一贯漠视所造成的危害终于从文艺创作领域蔓延开来。这种漠视直接导致了互联网行业的商业道德沦丧和创新能力
装配整体式住宅是现今广泛应用的建筑形式。本文通过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西安地区装配整体式住宅的热桥部位进行了温度效应的有限元分析,其中热桥部位包括不同保温形式和保
在传统中国画学中,品评与鉴赏观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反映抑或引领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梳理其中的品评理路及其内在逻辑,则需要提炼此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中国画品评论断。
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上)崔宪曾侯乙钟、磬铭文,已由裘锡圭、李家浩先生作了文字考释和铭文校点;使之成为编钟研究的主要材料。现在我们在裘、李释文的基础上,仅根据曾钟的律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