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是高校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的职能体现,但长期以来该职能并未实现,本文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了相关原因,并作了适度的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高校图书馆的组织功能目标来自人的组织和知识组织之间的关系,要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1]。因而高校图书馆这个组织要实现自身的目标,须调用和管理社会资源及人文资源,协调组织关系从而促进组织良好运行。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而言,高校图书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高校图书馆是承载多种功能的组织
⑴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持续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首先要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合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其次,高校图书馆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资源,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并由此来推动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见,在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众多功能中,人力资源维持与拓展功能占有主导地位。
⑵高校图书馆的辅助功能,包括为了完成学校目标而调动有关资源的组织适应功能。调动图书资源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学校运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高校图书馆由于其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群体汲取知识的重要选择性场所之一,且日益成为愈发重要的场所。
2.高校图书馆是追求多种价值的组织
高校图书馆不同的结构功能支持着不同的价值规范,并由于各种功能的主次地位从而形成了组织的基本价值和其他价值分野。这些价值标准的形成是众多社会价值规范博弈的结果,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其基本价值是平等和自由。对学生和外来群体而言,平等主要包括:入馆机会平等,入馆后待遇平等,人们对两个群体身份认同的平等;而自由的观念是积极性、选择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多元性融合的结果。因此,高校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过程在现有体制下将面临许多不同的声音,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协调。
二、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
1.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体现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情报信息瞬息万变,人们对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最准确、最新近的知识信息,而知识信息的市场需求很大成分要靠作为文献信息资源库和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图书馆来提供,这就为高校图书馆走向市场、服务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可能性和市场空间[2]。
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基本职能,高校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社会责任,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作用重大。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5年7月,在“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等5 0多所大学图书馆馆长共同签署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3]。由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有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3.高校图书馆的运转现状催生其向社会开放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入不敷出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管理体制传统守旧
由于自身的职能定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来源都是靠学校拨款、上级文化部门的补助或者企业的捐赠,形成了不计成本和效益的旧观念,加上免费服务师生,大量的购买书籍资源,以及管理人员的费用,图书馆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纯部门”;不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满足现状,按部就班,缺乏创造性和能动性。
⑵资源闲置严重
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新馆。为了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优,各高校图书馆所购图书的种数、复本数迅速增加,但这些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高校图书馆藏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意味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至少有六成处于“冬眠”状态。
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实瓶颈分析
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进展不容乐观。探讨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瓶颈: 1.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不适合对外开放
⑴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的独特性与社会读者的现实需要不匹配,高校的馆藏图书专业性、针对性强,不适合一般的社会读者。
图一说明:公众阅读集中在消遣娱乐方面,参与社会时事方面的人数次之,相对于其他类型而言,从事专业领域阅读研究的人数更是少数。而对于馆藏以学术为主的高校图书馆而言,虽然拥有丰富的馆藏量,但实际可供社会读者阅读的书籍量是不足的。
⑵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有限性不适合大规模社会化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设备设施、图书资源、人力资源等条件较为有限,并不适合完全敞开接待社会读者。近年来的扩招,高校图书馆已经人满为患了,抢座、占座屡禁不止,没有资源再向社会开放。其次,校外读者涌入高校图书馆,给图书馆很大压力,会导致图书馆管理混乱,尤其是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高校师生正常的工作学习,增加运行成本。
2.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面临着现行结构机制的约束
⑴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内部职能构成中,对外开放属额外增加工作量,几乎不可能增加收益。高校图书馆反对向社会开放的潜在的重要原因不是缺乏开放意识,而是在经济上入不敷出。这就需要充分地论证成本与收益,这并不表示经济利益至上,虽然在辅助功能上图书馆还承担着社会公众精神层面的满足,因而论证过程很难把握,也难得到准确的数值标准去衡量,所以相关负责人在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上面临着机制抉择。
⑵学校图书资源有限与校内外读者阅读需求增长的巨大矛盾,使得高校自身压力很大。政府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学校和社会经济带来哪些重要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明确和具体;政府部门对怎样调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运营机制上思路不够完善和清晰。这种功能目的不明确和运营功能思路混乱极大地阻碍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
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必须获得公共财政支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不是鼓励高校图书馆大搞创收,而是补偿其增加的管理成本,鼓励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地方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适当补助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所需资金,支持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社会读者很少是外地读者,一般是本市市民或附近社区居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为地方发展做贡献,地方财政也应保障适当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建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不能完全承担起满足公众文化诉求的责任
⑴高校图书馆在整个学校的结构功能体系中承担着为师生服务,提供学术研究便利,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其对社会读者必然缺乏热情,一般不会主动招揽和接纳社会读者。基于公众文化主动的诉求高校图书馆往往展现消极被动的一面,极大的漠视公众的需求。
⑵对社会读者来说,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不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而是其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方便程度以及它的图书资源的馆藏量和它所提供的各种方便措施。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地追求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而忽视公众对图书馆最核心的诉求,往往适得其反。
⑶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高,相对应的读者也绝不是全体公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真正能走进高校图书馆的绝不是社会大众,至多是社会“小众”。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意义重大,但不能夸大其实际影响力。高校图书馆应当理性客观的定位,对自己功能价值予以准确地评价。
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路径探索及思考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组织是由一些功能上不同的体系构成的,组织功能的发挥需要与其他的众多相联系的体系交互作用才能实现。帕森斯理论指出,“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满足一般功能需要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曾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从而可以看出,功能不光体现为子系统对于系统的效用,功能还体现为子系统之间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4]。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各子系统的层次性和交互性。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不只是服务对象的变化和工作数量的叠加,同时也是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一次飞跃。为适应这一变化,需要积极探索面向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限制更大规模的开放,因此在承担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时候应当充分加大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信息收集与存储的聚集地,更是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记录乃图书馆的使命与天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唇齿相依的共建与双赢关系[5]。
进一步升华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需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公共图书资源与市民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差距,扩大覆盖、改进管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完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机制和立法保障
提高文化支出的比重,加强资金管理,完善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没有调整高校图书馆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致使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事业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推进其社会化服务,国家权力机关应当尽快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权利与义务、经费保障等内容作规定。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3.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布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积极完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大量的补充图书资料。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在数字化平台上全面的推进城市信息水平,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仅只依靠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文化部门,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合理的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相关专业图书信息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做到积极宣传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真正意义上服务大众,并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强图书馆联盟与合作体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BBS、留言板、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开展诸如专家导读、情报跟踪、科研检索、信息调研等特色信息服务。
总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完全面向社会开放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相关规定已然考虑到了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赋予了各高校图书馆是否向社会开放及开放的项目和程度较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其即使面向社会开放也必然会分阶段、分步骤、分时段地进行。但正如上文所言,基于其结构和功能,怎样面对平等、自由的价值追求,怎样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建构和具体实施,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要首先回答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华芹.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高等学校组织.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
[2] 胡迎卫.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
[3] 张亚军.也说图书馆读率的持续走低[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王树生.大学的功能与价值关怀的剥离—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 张畔枫.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与双赢[J].兰台世界,2011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高校图书馆的组织功能目标来自人的组织和知识组织之间的关系,要求“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1]。因而高校图书馆这个组织要实现自身的目标,须调用和管理社会资源及人文资源,协调组织关系从而促进组织良好运行。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而言,高校图书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高校图书馆是承载多种功能的组织
⑴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持续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首先要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合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其次,高校图书馆要为学习者提供可以接受高等培训和学习的资源,使他们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并由此来推动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见,在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众多功能中,人力资源维持与拓展功能占有主导地位。
⑵高校图书馆的辅助功能,包括为了完成学校目标而调动有关资源的组织适应功能。调动图书资源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学校运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高校图书馆由于其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群体汲取知识的重要选择性场所之一,且日益成为愈发重要的场所。
2.高校图书馆是追求多种价值的组织
高校图书馆不同的结构功能支持着不同的价值规范,并由于各种功能的主次地位从而形成了组织的基本价值和其他价值分野。这些价值标准的形成是众多社会价值规范博弈的结果,高校图书馆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其基本价值是平等和自由。对学生和外来群体而言,平等主要包括:入馆机会平等,入馆后待遇平等,人们对两个群体身份认同的平等;而自由的观念是积极性、选择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多元性融合的结果。因此,高校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过程在现有体制下将面临许多不同的声音,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协调。
二、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
1.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
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体现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情报信息瞬息万变,人们对情报信息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最准确、最新近的知识信息,而知识信息的市场需求很大成分要靠作为文献信息资源库和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图书馆来提供,这就为高校图书馆走向市场、服务社会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可能性和市场空间[2]。
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基本职能,高校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社会责任,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作用重大。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5年7月,在“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等5 0多所大学图书馆馆长共同签署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3]。由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有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3.高校图书馆的运转现状催生其向社会开放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入不敷出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管理体制传统守旧
由于自身的职能定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来源都是靠学校拨款、上级文化部门的补助或者企业的捐赠,形成了不计成本和效益的旧观念,加上免费服务师生,大量的购买书籍资源,以及管理人员的费用,图书馆成了一个只进不出“纯部门”;不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满足现状,按部就班,缺乏创造性和能动性。
⑵资源闲置严重
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新馆。为了在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优,各高校图书馆所购图书的种数、复本数迅速增加,但这些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高校图书馆藏资源利用率普遍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意味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至少有六成处于“冬眠”状态。
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现实瓶颈分析
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进展不容乐观。探讨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瓶颈: 1.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不适合对外开放
⑴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的独特性与社会读者的现实需要不匹配,高校的馆藏图书专业性、针对性强,不适合一般的社会读者。
图一说明:公众阅读集中在消遣娱乐方面,参与社会时事方面的人数次之,相对于其他类型而言,从事专业领域阅读研究的人数更是少数。而对于馆藏以学术为主的高校图书馆而言,虽然拥有丰富的馆藏量,但实际可供社会读者阅读的书籍量是不足的。
⑵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有限性不适合大规模社会化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设备设施、图书资源、人力资源等条件较为有限,并不适合完全敞开接待社会读者。近年来的扩招,高校图书馆已经人满为患了,抢座、占座屡禁不止,没有资源再向社会开放。其次,校外读者涌入高校图书馆,给图书馆很大压力,会导致图书馆管理混乱,尤其是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高校师生正常的工作学习,增加运行成本。
2.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面临着现行结构机制的约束
⑴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内部职能构成中,对外开放属额外增加工作量,几乎不可能增加收益。高校图书馆反对向社会开放的潜在的重要原因不是缺乏开放意识,而是在经济上入不敷出。这就需要充分地论证成本与收益,这并不表示经济利益至上,虽然在辅助功能上图书馆还承担着社会公众精神层面的满足,因而论证过程很难把握,也难得到准确的数值标准去衡量,所以相关负责人在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上面临着机制抉择。
⑵学校图书资源有限与校内外读者阅读需求增长的巨大矛盾,使得高校自身压力很大。政府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学校和社会经济带来哪些重要影响,以及对这些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明确和具体;政府部门对怎样调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运营机制上思路不够完善和清晰。这种功能目的不明确和运营功能思路混乱极大地阻碍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
⑶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必须获得公共财政支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不是鼓励高校图书馆大搞创收,而是补偿其增加的管理成本,鼓励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地方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适当补助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所需资金,支持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社会读者很少是外地读者,一般是本市市民或附近社区居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为地方发展做贡献,地方财政也应保障适当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建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不能完全承担起满足公众文化诉求的责任
⑴高校图书馆在整个学校的结构功能体系中承担着为师生服务,提供学术研究便利,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其对社会读者必然缺乏热情,一般不会主动招揽和接纳社会读者。基于公众文化主动的诉求高校图书馆往往展现消极被动的一面,极大的漠视公众的需求。
⑵对社会读者来说,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不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而是其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方便程度以及它的图书资源的馆藏量和它所提供的各种方便措施。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地追求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而忽视公众对图书馆最核心的诉求,往往适得其反。
⑶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高,相对应的读者也绝不是全体公民。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真正能走进高校图书馆的绝不是社会大众,至多是社会“小众”。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意义重大,但不能夸大其实际影响力。高校图书馆应当理性客观的定位,对自己功能价值予以准确地评价。
四、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路径探索及思考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组织是由一些功能上不同的体系构成的,组织功能的发挥需要与其他的众多相联系的体系交互作用才能实现。帕森斯理论指出,“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满足一般功能需要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曾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从而可以看出,功能不光体现为子系统对于系统的效用,功能还体现为子系统之间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4]。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各子系统的层次性和交互性。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不只是服务对象的变化和工作数量的叠加,同时也是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一次飞跃。为适应这一变化,需要积极探索面向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
1.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限制更大规模的开放,因此在承担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时候应当充分加大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信息收集与存储的聚集地,更是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保存和传播人类文明记录乃图书馆的使命与天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唇齿相依的共建与双赢关系[5]。
进一步升华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需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公共图书资源与市民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差距,扩大覆盖、改进管理。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完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机制和立法保障
提高文化支出的比重,加强资金管理,完善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没有调整高校图书馆行为关系的法律规范,致使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事业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推进其社会化服务,国家权力机关应当尽快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权利与义务、经费保障等内容作规定。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3.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布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积极完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大量的补充图书资料。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在数字化平台上全面的推进城市信息水平,对于图书馆的建设,不仅仅只依靠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文化部门,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合理的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相关专业图书信息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做到积极宣传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真正意义上服务大众,并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强图书馆联盟与合作体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BBS、留言板、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开展诸如专家导读、情报跟踪、科研检索、信息调研等特色信息服务。
总之,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完全面向社会开放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相关规定已然考虑到了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赋予了各高校图书馆是否向社会开放及开放的项目和程度较高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其即使面向社会开放也必然会分阶段、分步骤、分时段地进行。但正如上文所言,基于其结构和功能,怎样面对平等、自由的价值追求,怎样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建构和具体实施,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要首先回答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华芹.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高等学校组织.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
[2] 胡迎卫.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
[3] 张亚军.也说图书馆读率的持续走低[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王树生.大学的功能与价值关怀的剥离—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 张畔枫.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与双赢[J].兰台世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