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土流失是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的影响很大。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对于综合治理的工作需要以小流域作为基础单元,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因此,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08
小流域综合治理有着较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因此需要以小流域作为基础单元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只有明确水土流失的现状局面、小流域周边生态环境,应用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布局规划,大力有效地开发小流域水土资源,推动流域周边的农业发展、牧业发展、林业发展等,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1 水土保持现状
1.1 破壞自然环境
根据针对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相关调查报告,我国土地流失情况较为普遍,而且程度一般较为严重。一般的水土流失会影响到土壤的土质,造成土壤的缺水干旱情况,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增加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严重者会导致洪涝灾害。因此,水土流失对于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
1.2 影响日常生活
水土流失会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由于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土质下降,导致可用耕作土地面积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农作物质量也不理想,并且会导致出现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水利及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影响人身财产安全。
2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针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相关人员不能积极重视,再加上资金投入不充足,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并不理想。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国家对于水土流失所导致的问题认识不够,而且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也不大;一些水利工程为了加快工期进度、增加经济利润,会使用质量较差、价格较低的施工材料,而且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应用的苗木、设施设备也不理想。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和模式并不健全和完善,虽然有些地区相关人员已经认识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在逐渐优化工作模式,但是并未有效地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因此缺少对于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管及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牵涉工作部门较多,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会存在工作重复的问题,而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并没有从科学角度出发,规划并不合理,最终会造成治理的工作效果较差,进而影响了全面的治理效果[1]。
3 治理原则
3.1 小流域内自然生态基本原则
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有着自身的特点,包括山体特点、水域特点、人文特点等。这就需要依据周边地形、地貌及气候天气等情况均衡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所了解的小流域现状局面实施合理规划,科学地设计农业耕田、森林草地、周边道路及整体布局等,借助梯田、陡坡等特色地势地形,大力扩展耕地面积,以此提高农业农林经济的产值规模,进而才能实现发展小流域内自然生态经济的目的,确保小流域内自然生态得到保护,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2 多领域共同治理统一发展的原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有着较高的开发价值,尤其是农业、林业等的发展,所以可以在大力开发产业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其他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地域产业,根据实际情况以主体产业为中心,围绕主体产业将其他产业与主体产业有机结合,根据项目寻求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健全并完善主体产业与特色产业结构,以此提升经济效益,建立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项目。
3.3 注重人本加强防治控制有机融合的原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方面的问题,其主要根源是人为因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的支持,需要明确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等的根本目的。在依据当地乡土风俗习惯、行业领域的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标准要求等前提下注重人本原则,提升对于相关人员的管理认识,加强管理力度,并且实施宣教工作,以此防范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问题发生,满足小流域所在地区人们生活生产及畜牧行业的需求,进而才能够加强提升综合治理效率和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及其他农业经济相关的产业的收入[2]。
3.4 统一治理、科学治理的原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需要依据流域所在的地区地理地势情况开展和实施,一般是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这种方式能够保障综合治理工作效果不受到影响,并且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因此,需要加强应用水利治理措施、农林治理措施等,以确保选址更加科学合理,并且针对人口数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还需要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确保水利、林业等相关的因素推动农业工作经济的发展。
4 具体措施
4.1 生态治理
4.1.1 人工生态治理
针对树木或者草地面积较小的区域,需要加强水保林种植力度,在经过治理工作人员的勘测和调查以后,依据周边环境及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优良的苗木品种进行补种;而针对坡度较大或者土质较差的土地,需要人工进行修复,提升所在区域的林木的覆盖比例,这样有利于人工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且针对这种情况能够应用有效的措施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进而逐渐健全并完善人工生态治理工作体系和模式。
另外,还可以增加种植经济林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小流域中坡度较小而且靠近村落的土地,种植符合当地气候及土质特点的树木,并且还有利于村民对林木进行管理,有力地保障植株的成活率,增加林木的果实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出现。造林时,还需要选择一些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存力较强的植物品种,并且远离农田耕作区,根据植物的生长类型及生长需要进行播种,这样有利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而且促进所在区域的植物修复工作的实施[3]。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08
小流域综合治理有着较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因此需要以小流域作为基础单元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只有明确水土流失的现状局面、小流域周边生态环境,应用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布局规划,大力有效地开发小流域水土资源,推动流域周边的农业发展、牧业发展、林业发展等,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1 水土保持现状
1.1 破壞自然环境
根据针对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相关调查报告,我国土地流失情况较为普遍,而且程度一般较为严重。一般的水土流失会影响到土壤的土质,造成土壤的缺水干旱情况,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增加河流湖泊中的泥沙含量,进而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严重者会导致洪涝灾害。因此,水土流失对于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
1.2 影响日常生活
水土流失会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由于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土质下降,导致可用耕作土地面积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农作物质量也不理想,并且会导致出现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水利及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影响人身财产安全。
2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针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相关人员不能积极重视,再加上资金投入不充足,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并不理想。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国家对于水土流失所导致的问题认识不够,而且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也不大;一些水利工程为了加快工期进度、增加经济利润,会使用质量较差、价格较低的施工材料,而且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应用的苗木、设施设备也不理想。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和模式并不健全和完善,虽然有些地区相关人员已经认识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在逐渐优化工作模式,但是并未有效地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因此缺少对于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管及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牵涉工作部门较多,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因此会存在工作重复的问题,而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并没有从科学角度出发,规划并不合理,最终会造成治理的工作效果较差,进而影响了全面的治理效果[1]。
3 治理原则
3.1 小流域内自然生态基本原则
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有着自身的特点,包括山体特点、水域特点、人文特点等。这就需要依据周边地形、地貌及气候天气等情况均衡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所了解的小流域现状局面实施合理规划,科学地设计农业耕田、森林草地、周边道路及整体布局等,借助梯田、陡坡等特色地势地形,大力扩展耕地面积,以此提高农业农林经济的产值规模,进而才能实现发展小流域内自然生态经济的目的,确保小流域内自然生态得到保护,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2 多领域共同治理统一发展的原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有着较高的开发价值,尤其是农业、林业等的发展,所以可以在大力开发产业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其他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地域产业,根据实际情况以主体产业为中心,围绕主体产业将其他产业与主体产业有机结合,根据项目寻求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健全并完善主体产业与特色产业结构,以此提升经济效益,建立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项目。
3.3 注重人本加强防治控制有机融合的原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方面的问题,其主要根源是人为因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的支持,需要明确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等的根本目的。在依据当地乡土风俗习惯、行业领域的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标准要求等前提下注重人本原则,提升对于相关人员的管理认识,加强管理力度,并且实施宣教工作,以此防范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问题发生,满足小流域所在地区人们生活生产及畜牧行业的需求,进而才能够加强提升综合治理效率和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及其他农业经济相关的产业的收入[2]。
3.4 统一治理、科学治理的原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需要依据流域所在的地区地理地势情况开展和实施,一般是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这种方式能够保障综合治理工作效果不受到影响,并且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因此,需要加强应用水利治理措施、农林治理措施等,以确保选址更加科学合理,并且针对人口数量较为集中的区域还需要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确保水利、林业等相关的因素推动农业工作经济的发展。
4 具体措施
4.1 生态治理
4.1.1 人工生态治理
针对树木或者草地面积较小的区域,需要加强水保林种植力度,在经过治理工作人员的勘测和调查以后,依据周边环境及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优良的苗木品种进行补种;而针对坡度较大或者土质较差的土地,需要人工进行修复,提升所在区域的林木的覆盖比例,这样有利于人工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并且针对这种情况能够应用有效的措施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进而逐渐健全并完善人工生态治理工作体系和模式。
另外,还可以增加种植经济林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小流域中坡度较小而且靠近村落的土地,种植符合当地气候及土质特点的树木,并且还有利于村民对林木进行管理,有力地保障植株的成活率,增加林木的果实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防止水土流失的问题出现。造林时,还需要选择一些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存力较强的植物品种,并且远离农田耕作区,根据植物的生长类型及生长需要进行播种,这样有利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而且促进所在区域的植物修复工作的实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