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古罗马共和时期,反高利贷是贵族与平民之间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的诉求首先表现为解放因未清偿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的债务人,后来平民对违反利率限制的高利贷者享有拘禁之诉的诉权,而后者要承担四倍罚金的惩罚。斗争的双方认为,求助于法律是平衡彼此利益的唯一理想途径。《十二表法》规定了利率不得超过1/12,公元前357年颁布的《杜伊流斯和梅奈纽斯平民会决议》重申了《十二表法》的规定,公元前347年的平民会决议把允许的最高利率降低了一半,后来的《格努求斯平民会决议》完全禁止利息,这些法律大部分是平民自己的立法机构制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罗马共和时期,反高利贷是贵族与平民之间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的诉求首先表现为解放因未清偿债务而沦为债务奴隶的债务人,后来平民对违反利率限制的高利贷者享有拘禁之诉的诉权,而后者要承担四倍罚金的惩罚。斗争的双方认为,求助于法律是平衡彼此利益的唯一理想途径。《十二表法》规定了利率不得超过1/12,公元前357年颁布的《杜伊流斯和梅奈纽斯平民会决议》重申了《十二表法》的规定,公元前347年的平民会决议把允许的最高利率降低了一半,后来的《格努求斯平民会决议》完全禁止利息,这些法律大部分是平民自己的立法机构制定的公法。
其他文献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19年10月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第二十七次预测发布。本次预测发布了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共六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值,继续跟踪考察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模拟分析了当前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中国GDP增速“稳中趋降”的态势还将延续,增速下滑的幅度取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方向。当前减税降费政策主要从供给端为企业“降成本”,在外部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提高以及国内市场消费增速趋
<正>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而刑罚的对象是犯罪。所以,犯罪问题是刑法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犯罪呢?我们认为要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犯罪这一概念的层次性,进而要明确犯罪构成及其与犯罪概念的关系。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什么是犯罪。这就是犯罪观、犯罪概念、犯罪构成。 一、资产阶级犯罪观和马克思主义犯罪观 所谓犯罪观,就是人们对犯罪现象的全面的、根本的看法。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犯罪观。资产阶级犯罪观概括起来有
激州之名,仅见于唐代。在爬梳地志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与政治地理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前后两次置立与罢废均出现在朝廷用兵淮西的特定时空背景之中。德宗朝为防淮西与河朔三镇连结而出兵征讨,李希烈先以郾城县建置溅州,又省沔州入黄州,从而北占汴州,一度僭越称帝。李希烈败亡后,溅州旋即被废,淮西仅余蔡、申、光三州。宪宗朝再讨淮西,于最前线置行郾城县与行吴房县(遂平县)以归降人户。后裴度亲临郾城督战并最终平定吴元济,即以郾城县置溅州。为绝后患,朝廷最终彻底废除淮西节镇,而灏州也再度被废,可见其置废的战时特殊性与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18年10月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第二十五次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来自于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减速。短期内,中美贸易摩擦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GDP增长的负面冲击影响有限,但应高度关注贸易摩擦对以制造业出口为导向的民间投资增速的负面冲击影响。针对当前中国家庭部门负债率急剧增长的现实所进行的宏观经济效应经济模拟结果则表明,家庭部门负债率的上升,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的抑制效应,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在贸易摩擦有可能继续
<正> 在现存的《金瓶梅词话》一书中,有一篇东吴(即苏州)弄珠客撰写的序言。人们认为这位弄珠客便是明代著名出版家、散文家和戏剧家冯梦龙(1574~1646)。杭州本也有这篇序言,但是在《金瓶梅词话》本中,却特别标明了这篇序言写于1617年,这就表明这部长篇小说的刊刻年代。另外还有一篇没有标有年代的“跋”。它是由一个化名为廿公的人写的,廿公是二十笔画的某人。人们认为,此人便是袁宏道,因为他的名字实际上刚好是廿笔画。
知识和判断是意向性行动的形式。一个判断是一个企图,这就是那种意向性行动的形式。然而,知道P就是去判断P,并实现该判断所固有的M的,即适切地断定的目的。适切地断定就是达到以某种方式展示一个人的相关胜任力的断定所带来的成功。如果一个人做判断,那么他必须瞄准那个目标:一个人必须真势地断定——也就是说,致力于真或正确性——并且我们必须也致力于这个企图适切的成功。一个人必须致力于通过他的相关认知胜任力的某种展示来确保正确。
“图文间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性范畴,用以描绘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探讨中国诗文书画中的“渔隐”主题,可以有助于认识这一新概念。人们常以“诗画一律”和“图文并茂”对中国艺术的“渔隐”主题进行解读。但要完成对“渔隐”母题及其相关的传统绘画意象的“阅读”,仅聚焦于图像学层面上的画面结构分析远远不够,还须对其中的来源广泛的隐喻进行探讨,关注题材和主题的象征涵义、传统典故,甚至“政治隐情”及心态史、接受史,还有文学上的诗文唱和等哲学与美学问题。而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图
唐元和十三年发生的横海节度使郑权奏管内沧州刺史李宗爽最终致后者获罪身死一案的历史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通过细致爬梳史料可以发现,元和、长庆之际横海管内沧、景二州与德、棣二州发生复杂的建置分合,横海治州亦曾在沧、德二州之间发生移改往复。正是在朝廷力图控制河北的时空背景之下,横海局势的变化与李宗爽的动向才显得如此敏感。将李宗爽案置于宪宗平藩后河北地区微妙的政治关系之中分析,可以揭示朝廷借横海牵制河北的政治意图,以及横海诸节帅借李宗爽案与相关战略部署取信朝廷的政治实态。
20世纪初,在罗马出现了以夏洛亚为中心的罗马法学派,汇集了意大利各地最优秀的罗马法学家,包括彭梵得、德·法兰齐西、阿兰乔·鲁伊兹、贝蒂、格罗索等人。他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论,包括教义学、历史学、语言学、碑铭学等,发展出完备的罗马法课程和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成果和经验经由杰出的学生,如布里叶瑟、塔拉曼卡、卡塔兰诺的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当代意大利罗马法研究的基础,并对比较法、民法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