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品位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事关民族素质提升,与社会进步和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怎么阅读,阅读什么,以什么心态阅读,仍然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本文提出“阅读的品位”这个话题,呼吁每一个人关注自己的成长,自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图书出版;素质;品位
  【作者单位】任明硕,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
  一
  2014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高达44.84万种,是美国2013年出版品种(192633种)的2.3倍,相当于2013年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四国出版品种(449517种)的总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第一大国。但是,我国的国民阅读却不尽如人意,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纸质书阅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数据还显示,我国成年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2次,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
  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的今天,有人认为只要是阅读就应该提倡鼓励,因为阅读总比不阅读强。这话原本没有什么错,但是,阅读事关民族素质提升,与社会进步和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怎么阅读,阅读什么,以什么心态阅读,仍然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提出“阅读的品位”这个话题。
  “品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人或事物的品质与水平”,在这层意思上,“品位”与“品味”相通,也含有格调和趣味的意思。阅读的品位,既指阅读者要有高雅的情怀与格调,也包括图书应具有高雅的内容。阅读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各异,阅读的选择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阅读爱好强加于人,不能强制别人一定要阅读哪一本书。但是,这并不等于阅读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随心所欲,正像吃食物一样,没有人干涉你必须吃什么,但你一定要知道,哪些食物对人体有益,哪些食物对人体有害。读书也是如此,未经甄别遴选,以为只要开卷就会受益,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书海泛舟,我们提倡阅读讲究品位,就是强调要把阅读与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结合起来。
  对于阅读者而言,高品位不仅仅是求知的渴望和提升气质的追求,也指阅读者的心态,因为阅读既与阅读者的学识、精力有关,更与阅读者的心态有关。对于图书而言,高品位则意味着书中的内容能使我们获得人生启迪,砥砺节操,修炼人格,涵养道德,明辨荣辱是非。前几年刊载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小文《不阅读的中国人》,至今仍令人感慨。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孟莎美看到夜深人静时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当然算不上高品位阅读。让一个外国人批评我们的阅读现象令我们感到汗颜,但孟莎美的话确实在理,“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1]。
  讲究品位的阅读,能使人的心灵澄澈清明,精神脱俗,洋溢着高雅气质。读书与气质的关系,需要借助心理学和生理学才能说清楚,但读书改变气质则是不容置疑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说的就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师也有精彩论述。《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睟然”一词,宋代哲学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清和润泽之貌。”[2]这几句话的中心意思是,一个人的心中有了仁义礼智,那么他焕发的神色就是纯和温润,表现在颜面等身体各部位,不必言语则一目了然。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颜值增高了。怎样使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只有读儒家经典,而这当然算是高品位阅读了。孟子的这一观点到宋代被苏轼用诗句来概括:腹有诗书气自华。清代曾国藩说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也是这个道理。阅读高品位的书增长知识,也能改变气质,而气质是学不来的,模仿不得,它不是幼稚的书生气,而是充满了教养的书卷气,言谈举止,透出儒雅之风,是一个人深厚文化和修养的自然流露。有了这种气质,身上的戾气、铜臭气、俗气和浊气就会自然消失。
  二
  不可否认,近年来阅读受到社会浮躁喧嚣的影响,正在滑向娱乐化、庸俗化。市场上一些趣味庸俗、品位卑下且充满负能量的图书竟能引起一些人的青睐,甚至经过一番商业化炒作,摇身一变成为畅销书。那么,阅读还有没有标准呢?尽管承认阅读的个性化,但我们仍然强调阅读要遵循标准。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认为阅读要坚持三个标准,即审美卓越、知性力量和智慧。在目前的市场中,有些图书价值标准紊乱,精神萎靡,充满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格调庸俗,趣味低级。有些图书为迎合市场,解构经典,戏说历史,消解崇高,颠覆历史,缺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看不到正能量。例如讲人脉励志的书,一听书名就感到俗不可耐:《我就是教你混社会》《中国式送礼》《中国式酒局应酬学》《把话说到领导心坎里》等等。《我不是教你玩阴的——机关中的心理学诡计》一书,腰封上还有赤裸裸的广告语——“在机关混的人都要读,史上最生猛的权术教科书”。《关系是喝出来的》一书,被称为“酒局应酬实用智慧”,“酒肉穿肠过,人脉心中留”,封面则是酒杯和公章碰在一起,其中的意蕴不言而喻。这些格调低下的图书不仅会毒害心灵,污染精神,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成人读物如此,青少年图书的低俗和消极更令人担忧。如《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渲染色情淫秽,《不倒过来念的是猪全集》充斥各种低俗色情的段子,对青少年危害极大。还有一些图书的内容消极颓废,暗淡消沉。如儿童文学《小鹿波波》死亡描写太多,气氛令人窒息:小鹿的妈妈被车碰撞而死,救回小鹿的司机当晚也死于车祸,最后小鹿波波也被杀掉。整本书弥漫着浓厚的抑郁气息,令人压抑,缺少明朗、温暖、快乐的气氛。   纸质图书如此,移动阅读更是令人担忧。据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移动阅读原创榜畅销书前十名中,有《校花的贴身高手》《美女图》《黑道特种兵》《凡人修仙传》等,在女生榜畅销书前十名中,则有《装嫩王妃PK魅惑王爷》《十岁小魔妃》《冷少逼爱:缠上小逃妻》《凤临天下:王妃十三岁》等。听书名就可以感觉到这些书的品位。有学者曾针对这些畅销书发问:“这么大的一个数以亿计的人群,他们不需要具有思想价值、文化含量的东西来读吗?这些青年人不管是民工还是保安,他们能从穿越、绝代佳人、倾国倾城、还魂丹、浮沉、利剑、雇佣兵、铁血、心动等这类故事中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意义?”[3]难道我们失去了思想和品位,真的变成了尼尔·波兹曼所说的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美学家叶朗教授曾举过塔可夫斯基的例子,这位俄罗斯电影大师说自己小时候母亲就让他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此《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他阅读品位的标准,他再也不能忍受那些垃圾读物了。叶朗说,如果我们现在整天让青少年阅读垃圾,那么他们就再也不能接受经典了。可是现在有些人对那些秘籍、厚黑、权谋等读物趋之若鹜,醉心阅读,这其中有出版者的责任,也有阅读者的心态。对于出版者来说,图书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出版的价值在于“启蒙大众,追求进步”,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出版物要提升世道人心,为每一颗阅读的心灵都送去阳光和甘泉;对于阅读者来说,社会越是喧嚣浮躁,阅读就越要讲求品位和深度,追求崇高,远离卑俗,抵制那些具有负面价值的图书对我们潜移默化的浸染,否则,我们将会变得浅薄庸俗,冷漠虚无,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
  三
  面对一本好书,阅读者难免会产生一种冲动,书里面的哲理、人物、情节等等,都会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悠长的余响令人回味,甚至读到会心处,精神天地都打开了。2008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选时,评审团将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列为10部获奖图书之首,书评人梁晓声说,“我读此书时,对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心怀虔诚敬意。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作为一位美国当代人类社会文明的研究者和思想家所获得诸多荣誉,更是因为被他写此书的不浮不躁的态度所感动”。我们可以想象,书评人阅读此书时精神受到的震撼是多么强烈!梁晓声推想作者写作此书时像一位教士在拉动连接教堂大钟的绳索,也像中国的僧人们在用悬木一下下地推敲寺钟,这警世的钟声振聋发聩,撞击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
  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作家铁凝偷偷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她看到扉页的题记上有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铁凝后来回忆说,“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很想肯定自己,让我生出一种从不自知的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铁凝承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指《约翰·克里斯朵夫》)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这重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4]心灵与图书碰撞,产生火花,在一个人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的历程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阅读才是高品位的阅读。
  军旅作家王树增回忆18岁时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感觉也是这部经典为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谈到阅读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鱼王》一书时,感到心中产生震荡,生出渴望探求奋勇前行的志向。王树增认为,“好的阅读是一种心灵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其痛苦而又充满趣味。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笔下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将逐渐淡化和消失,最终只剩下你和一个充满才情但忧心忡忡的生灵的对话,对话使我们对短暂生命的认识似乎骤然明白了什么,或者瞬间便更加糊涂起来,我们便在这样的明白和糊涂之间挣扎,没完没了,心智的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王树增写过《长征》《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文学作品,他从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谈感受,“读《长征》的年轻人,除少数喜欢军史外,是在读心灵史。如果认真读完《长征》,我们可能获得精神滋养,经历历练,永不言败,什么时候都能挺着脊梁”[5]。因此,高品位的阅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在心灵碰撞之后,还会收获智慧、信念、理想和力量,人生也将因此而改变。
  学者朱永新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史,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会成为什么。其实,我们还可以在“读什么”之后再加上两句:怎么阅读,用什么心态阅读。佛家讲,你所看到的,就是你自己。其实阅读也是这个道理,阅读什么,用什么心态去阅读,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层次。一个人的品位高低可以体现在阅读品位上,而阅读品位反过来又可以熏陶和提升人的品位。作家梁衡说过,阅读有六个层次,亦即六种基本需求:刺激需求、休闲娱乐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审美需求和思想需求。前三个层次属于消费型,后三个层次属于积累型。梁衡认为,一个人要想改变人生,创造辉煌,必须阅读高层次的图书。而高层次的图书,就是高品位的图书。曾国藩说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儿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儿去。这里应该加一个注释,“喜欢读书”,是指喜欢读那些高层次、高品位的书。看《曾国藩日记》,可以列一份曾国藩的读书单,在这份长长的书单中,我们看到曾氏读过的书,大部分都是经史子集,均属经典之作,这对曾国藩的帮助是莫大的,梁启超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之京者”,确实是有道理的。
  [1]孟莎美. 不阅读的中国人[N]. 光明日报.2013-07-26.
  [2]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何明星. 谁来掌控手机出版权[N]. 中华读书报. 2013-06-05.
  [4]铁凝. 阅读的重量[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7-27.
  [5]宋庄. 王树增:我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关心那场战争[J]. 博览群书,2015(7).
其他文献
<正>在我们的印象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强大的王朝,不但有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还有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它的繁华、征伐、富贵绝无仅有。但是在盛世之下,
电影片名翻译是人类借用语言进行意向性认知的论域转换,其对电影观众的集体意向性起着引导和规约的效果。为了达到最优传播效果,影片译名既要关照观众的审美旨趣,又要开创新
本文分析了当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循守旧、资金短缺及人才流失,并从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及人才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搜寻文人之间互起的别名、绰号,对读者来说自是一种雅趣,但其中更能窥探到“赐名者”的创作功力、心理状态,也更能体味到“受名者”的典型特征、个人性情,甚至能追溯至某些文坛公案,实能以小见大。有些绰号是人所共知、心领神会的,有些则隐藏在日记或书信之中,仅为个别人及小圈子所知。  鲁迅给顾颉刚起的绰号(鸟头先生、鼻、鼻公等)是人所共知的,其中的是是非非真个是剪不断理还乱,一时恐难有定论。不过这绰号甚至用到
说起来,开本一词似乎颇具专业性,其实就是出版物幅面的大小规格,也就是全张纸裁切的数据体现。譬如对折裁切的叫对开,对开再对折裁切叫四开,四开再对折裁切叫八开,如此类推。诚然,这是比较经典的开切法,纸张利用率高,可以机器折页,印刷装订也很方便。只要不惮其烦,自然也可以撇开这种惯性思维,采用另样的裁切方法,只是那样的结果,新鲜固然新鲜,浪费和麻烦却也接踵而来。  由于纸张幅面有所不同,所以,即便是同样的
2003年12月14日,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利基金终于问世.我们在肯定货币市场基金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应忽视货币市场基金本身所具有的
<正>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去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首届亚洲华文儿童文学研讨会,那是我第一次在域外近距离感受华文儿童文学的生态状况。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学人,也作为童书出版人,
<正>说起来,音译是最简单直截的翻译办法,但凡遇到无法对应的,都不妨如此处置,并且天赋一种舶来的玄妙。尤其当外来的新思想新理念涌入时,音译总会流行。诚然,习惯表意的汉语
旅游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规模发展,其作为"无烟工业"的美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旅游业并非是无污染的行业,它对环境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损害.198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