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背后的故事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471085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场邮品拍卖专场上,一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俗称“大一片红”)未发行邮票(新票)经过20余轮竞价,以730.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中国单枚邮票拍卖新纪录。
  “大一片红”未发行邮票是中国最著名的珍邮之一,存世仅见8枚,其中新票5枚,旧票3枚。这枚珍邮的名称来自于“文革”词汇——“全国山河一片红”,这个当时红极一时的名词,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一定耳熟能详,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就十分陌生了。
  最熟悉的
  “门外的锣鼓喧天”
  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后,“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9月5日,随着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同日成立,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建立了革命委员会。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发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的社论,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说法。此后各地迅速出版和制作了印有“全国山河一片红”字样的图书和毛泽东像章,品种不计其数。
  与其相关的邮票设计,是由当时年轻的邮票设计师万维生和同事们完成的。为了对应当时的政治形势,万维生最后决定,这枚邮票就画他“再熟悉不过的门外的锣鼓喧天”。
  万维生和几位同事设计的这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简称《全面胜利》),图案是毛泽东和林彪向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革命群众挥手致意,背景是红旗旗海和悬挂在气球下的标语口号,图案下方书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字样,面值计划出8分和22分两种。邮票编号为文14,1套2枚,预定印制20万枚,1968年10月l日发行。
  “全面胜利”邮票
  因政策调整夭折
  1968年9月27日,就在《全面胜利》邮票正式发行前夕,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最终精神是“不能把各种物品都印上毛泽东像和毛主席语录。”周恩来指出:“邮票还是要发行,人民还要进行信件交往,要指导如何设计好邮票。”
  9月27日当天,邮电军管局下达命令:图案上有毛泽东形象的《全面胜利》邮票立即停止发行。今后也不准在邮票上印毛泽东像、语录和诗词。
  虽然《全面胜利》邮票夭折,但发售庆祝“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邮票的计划并没有取消。邮票设计者和邮票厂工人共同研究,考虑在《全面胜利》原图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他们按照要求去掉了毛泽东与林彪像,改为以工农兵形象为主图,背景添加了一幅中国地图,上写“全国山河一片红”。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一片红”。
  为做到及时配合宣传,邮电部军管会采取了先印出样票再送审的办法,印制了一批横票。1968年10月8日邮电部军管会向当时的副总理李富春作汇报,这份报告辗转到了周恩来手中,周恩来认为横票过于复杂,建议简化画面,缩小尺寸,不要“贪大求全”。“大一片红”邮票仅在票样审批阶段即被否定,并未正式发售。
  10月26日,万维生等设计者将“大一片红”邮票票幅缩小,主图仍为工农兵形象和中国地图,缩减了标语口号和远处的群众及红旗旗海,去掉了票面下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字样,以地图上“全国山河一片红”作为邮票名称。这是“一片红”邮票的第二稿,俗称“小一片红”。不久,“小一片红”得到军管会同意,于11月25日发行。
  被指地图错误
  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接到邮票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对外发售。11月23日北京市邮局已经提前发售,共售出500多枚。很多人都在这天买到了这枚新邮票,中国地图出版的编辑陈潮就是其中之一。
  陈潮一拿到新邮票,就依据自己的职业习惯开始观察上面的中国地图,他惊奇地发现,这幅地图与当时出版的中国地图在边界线和领土上有很多不符之处。
  他给邮电部军管会写的信起初并未引起注意,于是他又向“中央文革”反映,“中央文革”马上通知邮电部,邮电部军管会意识到问题的政治性,立即下令停发,回收封存。
  关于“小一片红”的地图错误,很多人认为是邮票上台湾没有被涂红。但《中国邮票史》中写明的原因是:“同中缅(甸)、中蒙(古)边界条约肯定的边界线不一致……此外中不(丹)边界也在东南角多划一块,属我国领土的南海诸岛也未表示出来。”对于这个错误,万维生后来解释说:“其实当时国内的地图版本很多,有的地图本身就不清楚,邮票设计是艺术创作而不是科学研究,只能抽象地表现,正如画人的五官,不必一一描到一样。此枚邮票,地图是一背景,不是出地图邮票,是各种推想越传越玄吧!”
  发现“小一片红”的地图问题后,邮电部军管会曾与外交部联署向周恩来呈送过一份关于“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问题的报告。
  会签稿一方面肯定“这枚邮票发行以后,容易被帝修反利用,造谣污蔑,挑拨我与邻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提出,“全国一片红邮票是我国象征性示意图,并没有任何文字标明,任何人都不能以此作为领土边界的依据,故已经印制的邮票仍可发行”。
  但是很快,呈送报告就得到回复:“今后也不再发行,全部销毁”。“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遂被严厉收缴追查,收藏此票的人有些甚至受到过迫害。1969年三四月间,《南京长江大桥》邮票下厂订印,一直保留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编号“文14”被使用,“一片红”邮票的设计和发行才最终画上句号。
其他文献
公民享有的国际旅行自由度,不但是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也显现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拥有所谓“优等”护照的公民,出行期间省时又省钱;而持有所谓“垃圾”护照的公民,出行则处处受限。  本榜单根据亨氏签证受限指数排名而得。Henley&Partners顾问公司分析研究了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区的签证规定之后,按照不同国家的公民前往海外所享有的免签证国家数而创建了这一指数。香港护照排
期刊
日本名古屋有一家餐饮店,由于位置偏僻,老板藤泽太郎用尽了心机,无奈顾客就是在附近住的那几位邻居。  一次,藤泽见有几位老顾客吃完主餐,离开时有点名要买他自制的一种酱菜。这种酱菜,藤泽都是作为开胃小菜赠送到餐桌的,不收费。顾客提出购买,他没同意,而是每人赠送一大包。后来,有人慕名找到他要买这种酱菜,他知道这是那些顾客帮他传了名。他告诉来人,不单独卖酱菜,而是吃主餐送酱菜。那人就在这里吃了主餐,满意地
期刊
以前的人,没认识多久,就结婚了,然后心也就定了。像烧一壶开水,也许没有马上沸腾,但愿意持续维持一种常温。  而现代人,一认识,就马上把水烧开,沸腾,爱得死去活来,没一会儿就烧干了。现在还有一种,双方强调追求自我的空间,心想,结婚是迟早的事情,这一拖,水凉透了,再也升不了温了。  说实在的,我听完,觉得蛮有道理的,但我想的完全不是相亲的事儿。我脑中的画面都是,嗯……能将一壶水细心耐心地保持着温度,的
期刊
这是洋人说的:生命无常,先吃甜品。  明知许多事不受控制,故此享乐要及时,口头禅是太阳黑子说不定下一刻就爆炸,所以礼物先拆开来,新衣第一时间穿在身上,还有,有什么话要讲,别吞吞吐吐的了。  喜欢吃甜品是人之常情。有一间咖啡厅,特设甜品自助餐,顾名思义,只招待各式甜品以及咖啡或茶,生意滔滔,特别受女客欢迎。  生活中最佳甜品是体贴兼有能力的伴侣以及聪明但听话的子女,实在不可多得,甚或可以说一句“余未
期刊
1940年5月,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年轻的格里斯雷不幸沦为德军俘虏。10周后他和其他战俘步行穿过法国、比利时、荷兰,在卢森堡克莱沃被押上火车,在拥挤的车厢中度过了3天难熬时光。  这是一段非人的旅程,许多战俘因受伤、体力透支和营养不良失去生命。幸运的是,格里斯雷最终熬到了他战俘生涯的第一座营地——位于波兰波斯南的斯塔拉格战俘营第八堡。  这座战俘营的条件非常艰苦,格里斯雷和同伴不得不睡在第一次世界
期刊
现代人最大的生活方式病,就是过分地看重方式,而忽略生活本身。  前两天我在奥克兰见到了多年的朋友王先生,一个台湾人。他父亲是圆山饭店创办时的财务总监。王先生是家里独子,他们的家业做得非常大,但是这个人非常低调,他有一个习惯和爱好,就是跟任何人见面,包括吃饭和会谈,手里永远不离的是一部录像机,你从马路对面过来的时候,他会在马路这一边的斑马线等你,就开始录像了。从你过马路,到和你打招呼,到你和每个人握
期刊
2011年春天,我去北京出差两天,开会,和朋友小聚,然后匆匆坐上去火车站的出租车。一位大姐开车,广播里是情感节目,主持人正在说“爱是两个人的事,而不爱是一个人的事”之类的话。大姐神情恍惚,痴痴地聆听,麻利但是无力地换挡刹车加油。我有点害怕,冒了句,挺惨的。大姐来了精神,首先肯定那个打进电话的人很惨,然后她说,我更惨。  在灯光弥漫、拥堵不堪的首都,大姐开始说伤心往事,到北京站时,我都清楚了:如同反
期刊
男人会因为什么样的理由而想和一个女人天长地久呢?在一次调查中,我们收获了这样的答案——  在选择在哪儿租房子的时候,她主动提出把房子租在我单位旁边,理由是我加班比较多。本来我并没有打算和她长久下去,因为她比较懒,脾气也不太好,还喜欢熬夜打游戏,但这件事却把我征服了。身边太多租房、买房的情侣,都为离谁的公司更近一点儿而吵架,我们却没有。  她在我交往的女孩儿里面不算出众,但有一次我母亲病了,她偷偷从
期刊
记得有段时间我们很是嫌弃外国的父母不疼孩子,名字都是现成的“杰克”、“玛丽”。从中国父母千辛万苦取的名字中,多少可以看出点门道。比如“李桃”。高中语文老师最爱说这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之典,看似平凡的名字后面,一对文化父母“冉冉升起”。叫“淼”啊“鑫”啊“灯烽”之类,多是算过八字五行的。至于“曹吴薇”,看名字便知道妈妈是“吴氏”。谐音常被用到,像“洪亮”、“庞博”,小学时候看到有个女孩子名字是“
期刊
是怎样的缘分,才会让两个人一路走来变成一家人?很多人都知道,我跟谢杏芳的爱情几乎贯穿了我的职业生涯,但却不知我从见她的第一眼起,就已对她一见钟情。  初见你的温柔  我和谢杏芳的故事要追溯到15年前,我还在打全国青少年锦标赛时。有一天,我跟队友一起在看台上看比赛,他们就指着远处一个女孩说:“你看,广东队那个女队员,叫谢杏芳。”当时阿芳好像还在打双打,她剪着一头利落的短发。我们在看台上一片惊呼:“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