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的杏坛耕耘,《江西教育》坚定了我扎根乡村的信念与决心;20年的相知相伴,《江西教育》让我找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她如良师,传递着教书育人的方法,给我启迪与智慧;她是益友,用温暖的话语,给我安慰与鼓励。翻开一期期《江西教育》,重温与她牵手走过的峥嵘岁月,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
我1991年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县城100多里的山村中学任教。尽管我对农村的贫穷落后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当见到杂草丛生的操场、低矮破旧的校舍时,我仍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
走进抬头见瓦、低头见土的教室,你无法想象这里的简陋——天晴时,条条光柱直射学生头顶;刮风下雨天,斜雨打进半间教室。站在油漆斑驳的黑板前,面对脸如菜色的学生,我心生感慨:我要在这儿呆一辈子吗?
其实,更让人沮丧的是生活的艰苦。学校食堂只供应米饭,不卖菜。放学后,饥肠辘辘的我必须忙着提水、劈柴、生火……在昏暗狭窄的过道里烟熏火燎地烧着萝卜、白菜。每月170元的工资除去吃饭等必要开支,剩下的钱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
几个月后,维持生计的工资也开始一拖再拖。其他老师家里都种了田地,米、菜不用买,生活还可以将就着。而我,就只能靠借钱度日了。回想学生时代的抱负,看看眼前的处境,我彻底失望了。
好友知道我的处境后,诚邀我去深圳发展,我欣然同意。我觉得,再这样耗下去已无任何意义。
一天,我拿着“停薪留职”报告来到乡政府找教办主任。走进办公室,主任正要外出,见我来了,他又踅了回来,“刚来这里还适应吗?”我正想掏出报告给他,他却从抽屉里拿出几本《江西教育》给我,“这里有几本杂志,你先拿回去看看,好好学习学习。一星期后,有事再来找我,好吗?”我无奈地点点头。
回到房间,心情郁闷的我随手拿起一本《江西教育》翻了起来。看着看着,一篇介绍优秀教师滕田生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滕老师是横峰县葛源中学的一名副校长。他扎根乡村30载,呕心沥血,专心育人,把青春热血洒在了乡村教育的红土地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想想自己,在农村中学的板凳上还没坐热就想溜之大吉,与滕老师相比,真是惭愧至极。
读罢《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一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及他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也迫使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是啊,农村落后,比不上城市的教学条件,但我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集体的品德;我不是名师,教不出数学家、文学家,但是,我可以教给孩子诚实谦虚、尊老爱幼、乐于奉献的做人之道。
如果说,《江西教育》的理论文章感人至深,启迪智慧,给人鼓舞与鞭策,那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同样让我大受裨益。《青年教师不妨写写教后记》、《趁热打铁——班级目标管理的体会》、《置境引趣,快乐作文》……字字珠玑、篇篇锦秀,在教学与班级管理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与指导,引领着我快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
通过品读每期的《江西教育》,我很快转变了角色,融入了课堂,融入了学校,融入了教育。在《江西教育》的悉心教导下,我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大有提高,多次得到上级嘉奖。时至今日,20年的辛勤耕耘与艰苦付出,我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学之余,我潜心阅读,静心写作,已有数百篇文章见诸全国各大报刊。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过得充实,活得快乐。
感谢《江西教育》!是你点亮了我的心灯,引领我走出迷惘的阴影,坚定了我耕植乡村的信心。是你,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远离名利与世俗,真正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
《江西教育》,我永远的良师益友,与你牵手,是我一生的幸福。◆(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上清中学)
我1991年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县城100多里的山村中学任教。尽管我对农村的贫穷落后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当见到杂草丛生的操场、低矮破旧的校舍时,我仍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
走进抬头见瓦、低头见土的教室,你无法想象这里的简陋——天晴时,条条光柱直射学生头顶;刮风下雨天,斜雨打进半间教室。站在油漆斑驳的黑板前,面对脸如菜色的学生,我心生感慨:我要在这儿呆一辈子吗?
其实,更让人沮丧的是生活的艰苦。学校食堂只供应米饭,不卖菜。放学后,饥肠辘辘的我必须忙着提水、劈柴、生火……在昏暗狭窄的过道里烟熏火燎地烧着萝卜、白菜。每月170元的工资除去吃饭等必要开支,剩下的钱连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
几个月后,维持生计的工资也开始一拖再拖。其他老师家里都种了田地,米、菜不用买,生活还可以将就着。而我,就只能靠借钱度日了。回想学生时代的抱负,看看眼前的处境,我彻底失望了。
好友知道我的处境后,诚邀我去深圳发展,我欣然同意。我觉得,再这样耗下去已无任何意义。
一天,我拿着“停薪留职”报告来到乡政府找教办主任。走进办公室,主任正要外出,见我来了,他又踅了回来,“刚来这里还适应吗?”我正想掏出报告给他,他却从抽屉里拿出几本《江西教育》给我,“这里有几本杂志,你先拿回去看看,好好学习学习。一星期后,有事再来找我,好吗?”我无奈地点点头。
回到房间,心情郁闷的我随手拿起一本《江西教育》翻了起来。看着看着,一篇介绍优秀教师滕田生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滕老师是横峰县葛源中学的一名副校长。他扎根乡村30载,呕心沥血,专心育人,把青春热血洒在了乡村教育的红土地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想想自己,在农村中学的板凳上还没坐热就想溜之大吉,与滕老师相比,真是惭愧至极。
读罢《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一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及他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也迫使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是啊,农村落后,比不上城市的教学条件,但我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集体的品德;我不是名师,教不出数学家、文学家,但是,我可以教给孩子诚实谦虚、尊老爱幼、乐于奉献的做人之道。
如果说,《江西教育》的理论文章感人至深,启迪智慧,给人鼓舞与鞭策,那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同样让我大受裨益。《青年教师不妨写写教后记》、《趁热打铁——班级目标管理的体会》、《置境引趣,快乐作文》……字字珠玑、篇篇锦秀,在教学与班级管理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与指导,引领着我快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
通过品读每期的《江西教育》,我很快转变了角色,融入了课堂,融入了学校,融入了教育。在《江西教育》的悉心教导下,我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大有提高,多次得到上级嘉奖。时至今日,20年的辛勤耕耘与艰苦付出,我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学之余,我潜心阅读,静心写作,已有数百篇文章见诸全国各大报刊。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过得充实,活得快乐。
感谢《江西教育》!是你点亮了我的心灯,引领我走出迷惘的阴影,坚定了我耕植乡村的信心。是你,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远离名利与世俗,真正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
《江西教育》,我永远的良师益友,与你牵手,是我一生的幸福。◆(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上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