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是谁说的(外一篇)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1_sheng2_wo3_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话是谁说的?”领导正在调查。
  这话说得有鼻子有眼,和真的一样,怎能由人不信?但是,领导就是不信。领导教导大家,不传谣、不信谣,让谣言不攻自灭。
  领导坚持认为,说这话的人,在煽阴风、点鬼火,唯恐天下不乱。领导为此召开了专题会议,会议之后,开展了专项治理,一定要把造谣的这家伙揪出来,让大家认清他的嘴脸。
  可是,这家伙是谁?领导也没数,领导没有一点线索。
  说也奇怪,越是禁止什么,越是什么传播得越快。更多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领导只能一个人一人地问:“这话是谁说的?”
  大家都说不知道,也不说自己是听谁说的,更不说自己又传播给了谁。这样,领导侦破起此案来,就难上加难了。
  有人暗中建议领导,点灯熬油,非那么大劲干吗?不用管他,让其自生自灭吧,过些日子,就烟消云散了。
  领导却不信这个邪。不用管他?说得轻巧!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发展下去,就是纵容他,他就会更猖狂!
  提建议的人,弄得很没趣,吐了吐舌头,悄悄地闪人了。
  一定要把在说坏话的家伙揪出来,好好地修理他一顿,看他以后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嘴。
  领导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他眼里的犯罪嫌疑人。真的,领导看谁都像坏人,有的是准坏人,有的是冒充的好人,有的是埋藏的很深的坏人……
  当然,除了领导身边的几个人,许多人都感到如芒刺在背,很不自然。
  于是,这些人在一块嘀嘀咕咕。他们经过讨论,公举出一个伶牙俐齿的人,把事扛下来,省着领导那副嘴脸,把人都活剥了。再说了,这也算不得什么事,就是揽下来,领导又能怎么地?能挖个坑把人埋了吗?
  这个伶牙俐齿的人,被大家选了出来。
  当然,大家对这个人也不薄。众人说的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放心,如果领导敢修理你,我们就不愿他的意!”
  这个人明白,他替大家扛着,大家也替他扛着。
  这个人就找到领导说:“你别调查了,那句话是我说的。”
  领导打量着这个前来自首的人。领导故作惊奇地说:“不可能,我不相信。那个谣言不是你造的,与你没关系。”
  领导这么说,是想感动这个人,希望他说出来真相,说出来背后的人。领导也意识到,这个伶牙俐齿的人,不是个瓤茬。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人毕竟站到自己面前了。或者说,领导找到了台阶下,这件事进入了胜利的尾声,可以收场了。
  这个人看看领导,平静地说:“那句话,就是我说的。你该怎么办,就这么办吧。”
  领导没想到这个人这么平静。领导在喉咙里笑笑,吐出一口痰说:“你说该怎么办?我能把你怎么办?”
  这个人没想到领导会这么说,即便自己能说会道,却不知往下该怎么说了。这个人只好说:“随你怎么办吧。“
  领导听出这个人的虚弱了。领导突然提高声音说:“走到天边,我也不会相信那句话是你说的!你赶紧滚吧,别让我再看见你!”
  这个人摸摸脑袋,灰溜溜地走了。
  这个人回去后把自己的遭遇和大家学说了一遍。大家忍不住欷歔了一顿。接下来,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想不到,我们选出来的人,领导不信!”“领导就是有水平,就是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我们骗他!”
  大家都不再提这件事。
  也没人主动站出来表示,去找领导坦白。
  说句实话,许多人怕再选会选中自己。假若自己当选了,可不会像这个伶牙俐齿的人这么幸运。那样的话,可能就倒大霉了。领导的秉性大家是知道的,领导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吸血鬼。但是,自省一下,说那话的人,说不定就藏在大家中间。关键是那句话是关于领导的坏话,否则的话,领导不会费那么大的劲,非要把他挖出来不可。
  想到这里,人们便木着脸离开了。
  领导是群众肚子里的蛔虫,群众的想法,领导当然知道了。
  领导在屋子里手舞足蹈了一番,抱着椅子,跳起了“快三”。领导真是兴奋极了。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此后,那句说领导的坏话的话,就像消失了一样。领导不问这个事,打击也不谈论这个事,这个事就算过去了。这是大家的心里都戒备着,提防着,防止有人去打小报告。
  有时候,无为就是有为啊。领导默默地想。
  漂亮的羽毛
  公众人物非常在意自己的羽毛是否受损。公众人物经常说:“我的羽毛很漂亮,我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谁若是想诋毁我,想都别想!”
  众所周知,公众人物说自己的羽毛,主要是指公众人物的形象、声誉、语言、穿戴等一切。这些年来,公众人物可谓跺一脚,震三震。什么“十佳明星”、“热点人物”、“杰出的理论家”、“亲民的慈善家”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公众人物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献花和掌声。众人都明白,爱惜公众人物的羽毛,也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否则的话,就会回到黑暗的旧社会去。
  不是吗?最简单的道理只有一个,是公众人物给了你饭碗,如果公众人物不存在了,连工资和奖金都没人发给你!
  但是,敢和公众人物叫板的人是有的,敢于不承认“漂亮的羽毛”的人是有的。这样的人,暗地里咬牙切齿,随时准备跳出来,拔掉公众人物的羽毛,让公众人物龇牙咧嘴。
  有一天,叫板的人就跳了出来。他给每人发了一张纸,纸上印着全国各地的平均工资水平。那意思就是说,本单位的许多人,连平均工资都达不到。这还得了?一些人就跟着叫起劲来。
  叫板的人也是这个策划内讧的人,他在办公室找到了公众人物。除了递上那张纸,还递上了另一张纸,是个联名。公众人物接过来一看,大家要弹劾他,要他辞职。叫板的人叫道:“你还不辞职,还有脸赖在这里?”
  公众人物笑道:“你让我辞职我就辞职?”   叫板的人说:我就是要打倒你。我准备实名举报你,你涉嫌了什么什么还有什么什么。
  公众人物字正腔圆地说:“不服,你就告吧,我奉陪到底!”
  公众人物说完就走了,把叫板的人丢在了办公室。办公室的东西,他才不怕丢呢,再说了,办公室有什么?
  叫板的人看到对手走了,感到很没意思,于是,也走了。
  公众人物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他才不会走远呢。他也不会去和上级说。那样的话,也太没成色了,也太没水平了。公众人物回来后,在转椅上闭目养神。他拿定了主意,最好压住这个事,让这个事不存在。
  没有任何人再过来和他叫板。
  双方都需要冷静,冷静地思考对策。
  这样,便冷静了好多天。
  当然,公众人物是耐不住寂寞的。他对几个跟得紧的小厮说:“想搬掉我?没那么容易!我是什么人?你们知道,我脚踢东南西北,江山是我打下来的。我说杀谁,管保叫他片甲不留!羽毛是什么?说到底,这就是自尊!这也是我的底线!当然,我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决不允许任何人玷污!谁拔我一根毛试试?我捏死他!”
  小厮们连连称是。
  那个叫板的人,也不甘于寂寞。
  他又找到了公众人物。
  他在公众人物的对面坐了下来,以谈判的口吻说:“穷庙富方丈的状况,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你现在就辞职,多好,多体面!怎么样,你就给个面子吧!”
  公众人物笑道:“你是来泡我的吧?告诉你,我可不是方便面,谁想泡谁就泡!我是上级任命的。我为什么要辞职?”
  叫板的人也笑了:“十里搭凉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然,谁都想多坐一会儿……”
  公众人物冷笑一声:“和你明说了,我不辞职。因为,我在台上,还可以为大家办点事。说吧,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办的?如果有的话,你尽管说;如果没有的话,你在这里签个名,我给大家发点辛苦费!”
  叫板的人咽口唾沫,盯着公众人物递过来的表格。真的,这个人很想拿这个钱,不拿白不拿,白拿谁不拿?于是,他摸出签字笔,唰唰唰签署了自己的大名。接下,便开始数钱了。
  公众人物看着他 ,心里笑了。我就不信,拿糖水泡他,他会不发炎?
  三下五除二,公众人物就把向他叫板的人打败了。
  那个叫板的人,揣好钱,走掉了。说实在的,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输掉。
  公众人物认识到,短时期内,再不会有人叫板了。想到这里,公众人物吹起了小口哨。每次都是这样,只要取得胜利,公众人物都会吹响口哨。
  小厮们听见他吹口哨,就围过来了。公众人物笑道:“我又赢了。我说什么了,我就不信他不爱护自己的羽毛!每个人,都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和平相处!”
  一个小厮说:“您就是高!我们也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嘻嘻。我们是您手下的一只小虫子,毛还没扎全呢!”
  公众人物大笑。
  公众人物不知道,那个叫板的人,此时正在暗地里检讨: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交办的人已经想好了,要给公众人物来个狠的,不狠不出手。掐住对方的死穴,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他会装。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很多人都笑道:“他在维护自己的羽毛!”
  也有人说:“能维护住不掉毛就不错了。”
其他文献
吴之振(1640-1717),字孟举,号橙斋,别号竹洲居士,晚号黄叶老人,清浙江石门(今属桐乡市)洲泉镇人。吴氏世为望族,家业殷富。之振幼即聪颖,文才隽秀。为诸生,后纳赀为中书科中书。曾北上入京,名满帝都。后筑黄叶村庄,隐逸而终。为人慷慨好施,在乡赈灾筑路、浚河修堤、育婴恤孤、施药助葬,无不乐为,乡人称之。生平交友,若吕留良、黄宗羲、张履祥、王士禛、宋琬、叶燮等,皆一时显宦名流。晚年居乡,赋诗作文
期刊
大头刚坐下来,就感觉到不对劲了。  大头把包抱在怀里,踮起左脚簌簌簌簌不停地抖,左脚抖累了,又换右脚。大头一紧张,就抖动腿脚。他想换个座位,抬屁股起来时,邻座的男人的瘦腿跟前面座椅的后背挤靠得紧紧的,挡住了路。他拍拍那人,哎哎地喊叫那人让开一点。那人似乎睡得死沉,不动一下。过道对面的两个人悄悄地看大头,窃窃地笑。  大头的心咯噔了一下,把怀里的包抱紧了些,同时呢,手指头悄悄地在包上按了按。包里有衣
期刊
《千字文》是古代一部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相传梁武帝萧衍为教诸王书法,命殷铁生拓出王羲之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纸,逐字进行教学,然而此千字“杂碎无序”[1]。鉴于此,梁武帝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进行编次,接到圣旨后周兴嗣连夜编撰,一夕而就,而“鬓发皆白”[2]。唐李绰《尚书故实》中有此记载,《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两书亦有相同记录,但这三本书均非正史,难免会有虚诞之处,不可妄信。据《梁史》载:
期刊
建军伫立在母亲的灵堂前,随着沉痛哀乐响起,身旁的妻儿已是泣不成声。但一脸肃容的他没有流泪。建军打小就不爱哭。到医院打针吃药,他从不哭闹,医生总拿他作同龄孩子的榜样。不满十六岁的他下乡在农村,犁地时不小心被钉耙碾得鲜血直流,他也没哭鼻子。后来建军被招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东风汽车公司当工人,建军在那里奋斗打拼的几十年间,不要说旁人,就连他的妻子,也极少见到他的泪水。现在建军刚退休不久,落叶归根的他回到江
期刊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总是轮番上演着悲剧、喜剧,还有闹剧。  慧兰与芬儿是在同一个车间共事二十多年的同事也是好朋友。慧兰利用业余时间帮人看店卖童装,而芬儿则一下班就约牌友打麻将,常常打到深更半夜。  慧兰只上半天班,所以其余的时间基本都在帮老板看店。  一个晚上,快打烊的时候,芬儿的老公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慧兰打工的店门口。  “张哥,你喝多了?”慧兰见芬儿的老公醉醺醺的,忙上前扶他坐下。  “就喝了一斤
期刊
你是深山芦席棚里  凝练的唐诗  你是沟谷闪闪的马灯  书写的宋词  ——“东风”  一个在唐诗宋词中  极尽风华的古韵  就这样  在一群创业者的  激情和汗水中  注入了新的生命……  开山的炮声  是你豪迈的宣言  那轰隆的巨响  像春雷在山谷回荡  响彻云霄  鄂西北群山沸腾了  十堰的沟壑沸腾了  工地战歌嘹亮  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  个个斗志昂扬  你听那劳动的号子  是那样雄浑高亢 
期刊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海子《亚洲铜》  我以我血  父亲依旧在这片土地上  繁育麦子——我的弟兄,他无数个儿子  父亲抚摸麦子的手  依旧粗糙,镰刀,依旧锋利  父亲的世界,小到山的这头  红红的麦秆,跳跃着,燃烧,燃烧  仿佛山外璀璨的焰火,熔炉的铁流  多少历史的微风,吹瘦我们的容颜  一条河,当不了你的信使  唯有春燕,向风的头颅飞翔  孕育的青春来
期刊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欧阳修“浪淘沙”中的词句,原意是:端起一杯满怀深情的酒,问候你久违的春天,并且希望你不要步履匆匆,留下来与我和美相伴吧。本诗中“东风”借指东风公司。  一群人,从认识到熟悉,一个企业,从知道到懂得,我们经历了半年的朝夕相处和星火相承。  半年前,我们走出象牙塔,加入东风乘用车。潜移默化中,驰骋在道路上的双飞燕已然成为我们心中最靓丽的风景。从卡车到乘用车,从军队铁血功臣到民
期刊
十堰山川,堰湾沟长。建设二汽,叩石垦壤。  艰苦创业,发愤图强。生产在先,生活后上。  扛柴搭棚,搬砖建厂。早啃馍头,晚食瓜汤。  酷暑难熬,河水冲凉。小咬叮身,疼痛奇痒。  寒冬腊月,屋结冰霜。冰天雪地,手脚冻僵。  吃苦受累,干群一样。早日出车,为国争光。  试制阵地,干打垒房。安装设备,人拉肩扛。  生产准备,以土代洋。敲敲打打,电弧闪光。  手工制作,军车亮相。平头车型,威武雄壮。  批量
期刊
企业倒闭,王军夫妻双双丢了饭碗。丈夫瞎闯冒撞到沿海打工去了。妻子也想找份儿工作,就在本市四处打听,但除了“哭丧妇”外,再没有什么体面的职业了。她怕遭人耻笑,说宁肯呆在家穷死饿死,也不干那丢人现眼的差事。  女儿中学就要毕业,婆婆是残疾人,家务也确实需要人料理。可她是个上班工作惯了的人,呆在家总觉着心里空落落的,忧忧寡欢度日。  丈夫离家一年后她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竟然检查出了要命的毛病:淋巴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