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针对本次研究的研究内容,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在兽医院接受过治疗的200例发热黄疸型患牛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治疗组患牛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治疗,应当根据患牛的临床病理变化特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式,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治疗效果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兽医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牛病类型,患牛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巩膜发黄以及全身痉挛或瘙痒等,其不仅为患牛带来了巨大的病痛折磨,同时也是影响牛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兽医院所接收治疗的200例发热黄疸型病患牛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牛的临床病理特点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针对本次研究的研究内容,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在兽医院接受过治疗的200例发热黄疸型患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公牛117例,母牛83例,所有患牛均已成年。本研究所选取的患牛均符合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眼黄、面黄以及全身发黄,尿黄且伴有全身痉挛、瘙痒,经血化验检查,总胆红素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上升,且排除了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诊断错误。对所选的200例患牛进行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针对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牛进行组间基本资料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比较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别针对两组患牛采取不同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式,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牛的不同病例变化特点选择了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式,方法如下:①牛巴贝斯虫病:针对牛巴贝斯虫病的治疗,选择三氮脒肌内注射的方式;②牛泰勒虫病:使用注射用三氮脒对患牛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同时使用2.2%浓度的精制马拉硫磷溶液喷洒于患牛的身体表面,若经治疗后患牛的临床症状仍未得到缓解,可以采取健胃或补液的治疗方式;③螺旋体病:患牛的螺旋体病主要使用土霉素和链霉素进行联合治疗;④支原体感染:使用四环素以及黄色素对患牛进行治疗。
1.3疗效判定
在对患牛进行治疗后,根据患牛的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疗效判定标准,标准如下:①显效:患牛全身痉挛、发黄等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②有效:患牛全身痉挛以及全身发黄等症状基本消失,且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患牛的临床症状尚未消失,甚至加剧。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对其统计的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进行数据检测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牛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治疗组中共有72例患牛经治疗后为显效,24例患牛治疗后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内共有58例患牛经治疗后为显效,13例患牛治疗后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治疗中,兽医通常会将发热黄疸型牛病归结到牛肝炎疾病当中,因此在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也通常会采取牛肝炎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不仅不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患牛的身体健康恢复。因此,只有通过对患牛病理类型的有效区分,并实施具有針对性的治疗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有效治愈。临床经验表明,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患牛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比如圈养的牛较易传播泰勒虫,或牛犊较易感染巴贝斯虫等;其次,根据患牛的临床症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出现支原体感染的患牛,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双眼流泪或食欲下降,而进展期则主要以发热以及黄疸等症状为主,部分患牛后期也会出现生殖器官坏死等,针对此类患牛,应当于发病初期予以监测,防止病情的恶化,及时对患牛进行治疗。由此可见,只有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类型进行区别和分析,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此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牛经治疗后,治疗组患牛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牛治疗总有效率的71%。综上所述,针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患牛应当针对其临床病理变化的特点以及流行病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方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治疗效果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兽医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牛病类型,患牛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巩膜发黄以及全身痉挛或瘙痒等,其不仅为患牛带来了巨大的病痛折磨,同时也是影响牛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了兽医院所接收治疗的200例发热黄疸型病患牛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牛的临床病理特点实施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针对本次研究的研究内容,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在兽医院接受过治疗的200例发热黄疸型患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公牛117例,母牛83例,所有患牛均已成年。本研究所选取的患牛均符合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眼黄、面黄以及全身发黄,尿黄且伴有全身痉挛、瘙痒,经血化验检查,总胆红素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上升,且排除了由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诊断错误。对所选的200例患牛进行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针对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牛进行组间基本资料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比较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别针对两组患牛采取不同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式,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牛的不同病例变化特点选择了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式,方法如下:①牛巴贝斯虫病:针对牛巴贝斯虫病的治疗,选择三氮脒肌内注射的方式;②牛泰勒虫病:使用注射用三氮脒对患牛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同时使用2.2%浓度的精制马拉硫磷溶液喷洒于患牛的身体表面,若经治疗后患牛的临床症状仍未得到缓解,可以采取健胃或补液的治疗方式;③螺旋体病:患牛的螺旋体病主要使用土霉素和链霉素进行联合治疗;④支原体感染:使用四环素以及黄色素对患牛进行治疗。
1.3疗效判定
在对患牛进行治疗后,根据患牛的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疗效判定标准,标准如下:①显效:患牛全身痉挛、发黄等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②有效:患牛全身痉挛以及全身发黄等症状基本消失,且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患牛的临床症状尚未消失,甚至加剧。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对其统计的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进行数据检测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牛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治疗组中共有72例患牛经治疗后为显效,24例患牛治疗后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内共有58例患牛经治疗后为显效,13例患牛治疗后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治疗中,兽医通常会将发热黄疸型牛病归结到牛肝炎疾病当中,因此在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也通常会采取牛肝炎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不仅不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患牛的身体健康恢复。因此,只有通过对患牛病理类型的有效区分,并实施具有針对性的治疗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有效治愈。临床经验表明,在对发热黄疸型牛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患牛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比如圈养的牛较易传播泰勒虫,或牛犊较易感染巴贝斯虫等;其次,根据患牛的临床症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出现支原体感染的患牛,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双眼流泪或食欲下降,而进展期则主要以发热以及黄疸等症状为主,部分患牛后期也会出现生殖器官坏死等,针对此类患牛,应当于发病初期予以监测,防止病情的恶化,及时对患牛进行治疗。由此可见,只有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类型进行区别和分析,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此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牛经治疗后,治疗组患牛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牛治疗总有效率的71%。综上所述,针对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患牛应当针对其临床病理变化的特点以及流行病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方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