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基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5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起到直接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只有“激励因素”具备了,才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职高生离开父母的庇护,进入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一切得自己动手,一切得靠自己拿主意,举目一看,猛然间发现复杂的世界并不像自己设计的那样完美,激烈的竞争,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生活事件中的烦恼等等,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浮躁、抑郁、失落和焦虑。
如果我们不充分重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是百害无一利的,而双因素理论是完全能在理论上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有这一工作的,首先,从保健因素出发,他要求我们在各方面做好细致工作,不诱发学生的任何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其次,从激励因素出发,他要求我们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激励因素,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促使学生真正成材,达到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保健方面
即在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基础上,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素质负荷,不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这属于防范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点看似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各方面来做好这一工作:
1、优化校园环境
千万不要小看校园环境的建设,我有一个大学同学,经常表现为压抑、焦虑等心理症状,毕业以后这些问题都逐渐消失了。他说到了原因:学校的建筑全是黑压压的一片,走进去就感觉被铁桶围着透不过气来。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的重要性。如何优化校园环境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①绿化和园林化。②努力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③搞好学生的宿舍卫生。④注意室内通风与采暖。
2、师生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尤其重要,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教师引发的,特别是职高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不佳,他们看惯了老师太多的白眼、听多了老师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别敏感。如何优化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更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平等相处,热爱、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体谅学生的心情和困境,当学生不理解我们的善意时,对自己粗暴无礼时,都能给予理解和原谅。也只有这样做,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的施展我们的才华,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加服从我们的管理,接受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3、诱导学生,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学生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他们渴望得到同学间的友谊,可又处理不好交往中出现的矛盾。他们渴望并要求与同学、朋友在心灵上建立起更深层的友谊关系。但他们对如何建立起来亲密的朋友关系,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缺乏认识和经验,再加上情绪易冲动,常使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不能实现,这样很容易诱发他们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当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应该充当好调解人的角色,让学生能相互体谅,真正理解,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4、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热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根据职高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人格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进行专题心理讲座,并可设立专职的心理指导老师,经常性地开展心理讲座,也可设立心理信箱,有重点地个别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激励方面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这句格言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还有很多潜质可以挖掘,而我们所面对的职高生,其可塑性当然更强。而这种建立学生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应首推激励。激励是人对人的作用,他是肯定人和鼓励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激励实际上是一种发展式的心理教育,它能促使学生人格更完善的发展,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激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1、建立良好的激励环境
这种环境是多位一体的,它包括自然的、物理的、人文的环境等。首先从校园环境着手,我们应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高角度、高姿态来设计校园环境。比如我们学校做的雕塑群就对学生很有激励作用。其他如宣传栏的正确利用,校园广播的优势运用,团委活动设计等,可以从多方面出发,系统地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
2、推崇赏识教育,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
创造“成功体验”,抓住教育契机,在及时评价中形成健康心理,听取他人的评价是人对自身认识最基本的途径。诚如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自始至终贯彻一条爱的总原则,加强感情投资,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职校学生心理障碍,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通常成功率较低,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及退缩心理。因此,教师要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就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找到成功感觉。比如,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理论考试时,有意适当降低难度,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进取意识。
3、课堂创新,渗透激励因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新课堂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激励因子。在激发学生动机的同时也能使其主动地要求心理健康地成长。至于何时在课堂中实践激励,其实有很多文章已经作出多方探索,但我们应该把握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结合学科特色和班级特色有系统地进行激励,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表扬和鼓励,更多地我们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有缺点的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也只要这样的激励才是学生需要的激励,才是科学的激励。
5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起到直接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只有“激励因素”具备了,才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职高生离开父母的庇护,进入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一切得自己动手,一切得靠自己拿主意,举目一看,猛然间发现复杂的世界并不像自己设计的那样完美,激烈的竞争,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生活事件中的烦恼等等,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浮躁、抑郁、失落和焦虑。
如果我们不充分重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是百害无一利的,而双因素理论是完全能在理论上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有这一工作的,首先,从保健因素出发,他要求我们在各方面做好细致工作,不诱发学生的任何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其次,从激励因素出发,他要求我们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激励因素,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促使学生真正成材,达到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保健方面
即在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基础上,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素质负荷,不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这属于防范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点看似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各方面来做好这一工作:
1、优化校园环境
千万不要小看校园环境的建设,我有一个大学同学,经常表现为压抑、焦虑等心理症状,毕业以后这些问题都逐渐消失了。他说到了原因:学校的建筑全是黑压压的一片,走进去就感觉被铁桶围着透不过气来。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作用的重要性。如何优化校园环境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①绿化和园林化。②努力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③搞好学生的宿舍卫生。④注意室内通风与采暖。
2、师生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尤其重要,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教师引发的,特别是职高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不佳,他们看惯了老师太多的白眼、听多了老师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别敏感。如何优化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还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更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平等相处,热爱、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体谅学生的心情和困境,当学生不理解我们的善意时,对自己粗暴无礼时,都能给予理解和原谅。也只有这样做,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的施展我们的才华,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加服从我们的管理,接受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3、诱导学生,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是学生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他们渴望得到同学间的友谊,可又处理不好交往中出现的矛盾。他们渴望并要求与同学、朋友在心灵上建立起更深层的友谊关系。但他们对如何建立起来亲密的朋友关系,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缺乏认识和经验,再加上情绪易冲动,常使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不能实现,这样很容易诱发他们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当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应该充当好调解人的角色,让学生能相互体谅,真正理解,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4、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热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根据职高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人格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进行专题心理讲座,并可设立专职的心理指导老师,经常性地开展心理讲座,也可设立心理信箱,有重点地个别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激励方面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这句格言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还有很多潜质可以挖掘,而我们所面对的职高生,其可塑性当然更强。而这种建立学生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应首推激励。激励是人对人的作用,他是肯定人和鼓励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激励实际上是一种发展式的心理教育,它能促使学生人格更完善的发展,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激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1、建立良好的激励环境
这种环境是多位一体的,它包括自然的、物理的、人文的环境等。首先从校园环境着手,我们应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高角度、高姿态来设计校园环境。比如我们学校做的雕塑群就对学生很有激励作用。其他如宣传栏的正确利用,校园广播的优势运用,团委活动设计等,可以从多方面出发,系统地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
2、推崇赏识教育,让学生找到成功的感觉
创造“成功体验”,抓住教育契机,在及时评价中形成健康心理,听取他人的评价是人对自身认识最基本的途径。诚如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自始至终贯彻一条爱的总原则,加强感情投资,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职校学生心理障碍,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通常成功率较低,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及退缩心理。因此,教师要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就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找到成功感觉。比如,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理论考试时,有意适当降低难度,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进取意识。
3、课堂创新,渗透激励因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新课堂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渗透激励因子。在激发学生动机的同时也能使其主动地要求心理健康地成长。至于何时在课堂中实践激励,其实有很多文章已经作出多方探索,但我们应该把握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结合学科特色和班级特色有系统地进行激励,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表扬和鼓励,更多地我们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有缺点的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也只要这样的激励才是学生需要的激励,才是科学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