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业吃紧关头,2012年6月19日,首钢集团原董事长朱继民卸任离休,首钢总经理王青海接过帅印,就任首钢集团董事长。
此前,首钢的迁钢项目刚刚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结束了8年的“黑户期”,正式跻身合法产能行列。而就在王青海刚刚接任首钢掌门不久,北京市国资委批复的迁钢注入首钢股份(000959.SZ)的资产重组方案,却在诸多要求主业转型的小股东狙击下,胎死腹中。
而首钢的京唐港项目,则因自主设计的5500立方大高炉而“毛病百出”,数年无法达产达效,净亏损已超60亿元。
首钢集团近年“吞下”的水钢、贵钢等企业,以及顺义冷轧等新建项目,也因行业整体亏损大形势,陷入一片萎靡;而“盈利不错”的迁钢,却遭遇大批小股东举报,陷入业绩造假和关联交易的质疑中。
有人评说,首钢转型“生不逢时”。
在朱继民执掌首钢12年,大手笔地完成了跨区域产业整合和搬迁后,偏偏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宏大的布局与转换,瞬间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王青海掌门后,首钢集团下一步该怎么走?
多事之秋
2012年6月25日,首钢股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爆出大新闻:迁钢注入首钢股份的资产重组方案,在诸多小股东的反对下,宣告暂时流产。而自2010年10月29日停牌以来,首钢股份的资产重组方案从酝酿到现在,已经超过20个月时间。
6月26日,首钢股份股价跳空低开,盘中一度跌幅超过8%,最后下跌4.83%,收于2.76元。
从2011年11月首钢股份公布重组预案开始,相关的股吧、论坛一直争吵不断,诸多小股东认为,在中国钢铁业整体陷入“寒冬”下,注入钢铁资产实为不智之举。
在本次股东大会前,有106位小股东联名向证监会举报,指控首钢集团涉嫌利用关联交易,向拟置入对象迁钢输送利益,人为抬高迁钢2011年业绩。
2011年,宝钢股份(600019.SH)的热轧毛利润率10.86%,冷轧毛利润率12.33%;鞍钢股份(000898.SZ)热轧毛利润率3.95%,冷轧毛利润率8.30%;武钢股份(600005.SH)热轧毛利润率2.71%,冷轧毛利润率9.65%;
而首钢股份2011年冷轧毛利润率为-3.52%,而以热轧为主要业务的迁钢却实现7.83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5.5%,“这着实令人生疑”。
首钢股份小股东反映称,2011年迁安本地63%品味球团矿在1100~1600元/吨之间,澳矿63%品味在1200-1650元之间。而去年球团矿价钱大部分时刻都在1200元/吨之上,而首钢矿业向迁钢出售的球团矿去年全年却维持1104.48元/吨的价格——这有悖常理。
首钢小股东维权代表陈鹏举认为,首钢集团为了首钢股份复牌,故意通过关联交易做高迁钢利润,“一旦增发成功,迁钢利润将立刻显露原形,直线下滑”。
另外,中小股东对于首钢搬迁后原厂房的土地归属及补偿多有质疑;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大片的地产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企业资产。
面对质疑,首钢股份董秘章雁表示,“迁钢作为优质资产没有问题”,“做假账是很严重的事,首钢股份不存在违规、违法行为”。
但这个保证显然难以服众。据了解,目前中小股东已向北京石景山区法院提起集体诉讼,并已得到受理。
“目前,事情已不仅仅是质疑迁钢优质资产的问题了”,“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汪建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迁钢是个不错的企业,这几乎是业内共识,“但中小股东似乎已丧失了对整个钢铁业的信心,他们希望首钢退出钢铁主业,首钢的解释将是徒劳”。
“中小股东对首钢关联交易的质疑,其实是对整个首钢运行机制的担心”,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海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关联交易,似乎已成大型国企集团的共同痛处”。
“国资委→国企集团→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难免存在关联交易。比如土地租赁、公辅设施、原材料供销、产品销售、资金结算和相互占用等,都往往被用来作为调节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工具。
目前,首钢部分中小股东正在组织更多散户,力求阻止未来的重组方案再次通过。“目前中小股民正在纷纷加仓,并且扩大团队,力争达到1亿股,坚决否决迁钢注入,依法讨回土地补偿,并希望注入土地资本”,陈鹏举表示。
搬迁之痛
6月19日,在北京诸多领导参加的首钢领导人任免大会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高度评价了朱继民,称其“担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近十年的时间,是首钢搬迁调整的攻坚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积极实施压产调整、转型升级,为成功举办奥运,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环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华商务网首席专家马忠普曾是朱继民的老同事。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是“政府决策迟滞,导致首钢搬迁丧失最佳时机”,最后害了首钢。
早在1997年,朱继民就已上报了首钢搬迁方案,希望在钢铁市场形势比较平淡的情况下,进行搬迁;但事与愿违,审批久拖未决。
在长久的等待中,朱继民做出了“事后看来十分英明”的决策,即2002年选择对河北迁安钢铁进行整合、改造,为首钢的未来发展寻求第二战略支撑点。
“一旦搬迁方案突然批复,或出现问题,迁钢可以立即形成对首钢产业的接替”,朱继民曾公开表示。
但是,北京相关部门的一个调查研究,竟然用了8年时间。2005年,直到北京奥运会临近,已经“火烧眉毛”时,首钢搬迁方案才得到正式批复。
彼时的钢铁市场,早已今非昔比。首钢不得不在钢铁行情最火爆的时期,进入压产关停、异地重建的搬迁程序。
“首钢是国企,企业家的眼光,永远代替不了政府的决策”。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先错过盈利期,首钢新厂建成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机。也许,这正是首钢的宿命。
作为搬迁、异地重建的核心资产,首钢集团曹妃甸新厂区的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数年无法正常生产。自2009年投产至今,京唐钢铁净亏损早已超过了60亿元;2009~2011年,京唐钢铁分别净亏损5.3亿元、30亿元和31.37亿元。 据京唐钢铁最新消息,“经过三年摸索,目前高炉负荷已经可以达到5.0的水平,力争今年能够实现运转效益达标”。
但是,诸多市场分析人士对此仍持谨慎态度。
据中国冶金工业研究院相关专家透露,首钢曹妃甸厂区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由于首钢自主设计的独特性、特大高炉的复杂性”,其炉内对流环境、气氛、成分等运行规律,首钢至今年初还未完全掌握,“各项参数尚不稳定,导致钢水质量不够稳定,指标难以保证,直接影响到其下游板材的质量,其冷轧薄板品质和稳定性甚至劣于迁钢和鞍钢”。
国内外炼铁业公认,大高炉是以精料为基础的。精料技术水平,对高炉生产指标的影响率在70%左右,“4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对铁矿石品位、焦炭的耐磨强度要求十分苛刻。不满足其要求,高炉生产指标就不会理想。这对高品位铁矿石和强粘结焦煤短缺的中国,十分不利”。
汪建华介绍称,首钢两座5500立方特大型高炉,用的是“最好的进口焦炭和矿石”,原料成本就比其它企业同类产品每吨高出200~400元,“即使质量一样,其价格在市场上也难有竞争优势”。
“我们一度片面地认为,大型高炉在环保和能耗方面,比中小型高炉具有优势”,华菱钢铁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尹坚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但实践证明,两者其实相差无几”。
尹坚认为,大型高炉的优势应体现在人员的节约和规模效益方面;但面对钢铁“弱市”,产得越多亏得越多,“规模效益翻过脸来,就是规模亏损”。
“首钢在搬迁设计之初,并没有计划要建5500立方米这么大的高炉”,一位中国钢铁业内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但没有大高炉,钢厂新建、扩建的方案就批不下来”,这位专家称。
汪建华也认为,“建设 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炉,几乎成为项目审批通过的硬性指标”。在镇江和防城港的两个新建钢铁基地项目最初的审批中,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由于项目最初没有计划建造5000立方大高炉,曾被相关部门认为‘创新不够’不予审批”。
汪建华表示,此次重组方案被否,对首钢是又一次重大打击,首钢以首钢股份为产业平台的发展计划将延后。
或是新机遇的起点
对于政策的迟滞和审批的掣肘,首钢有口难辩,尤其在面对人多嘴杂的中小股东时。
一位首钢的退休老工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当年若不是首钢享受了“承包和利润留存”的试点改革政策优惠,首钢也许早就不复存在了,“离开首都的首钢,将是脱毛凤凰不如鸡”。
朱继民似乎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过去的12年内,首钢集团围绕钢铁主业,开始了急速膨胀的过程。
通过整合、新建贵州水城钢铁、吉林通辽钢铁,山西长治钢铁、新疆伊犁钢铁,首钢分别布局西南、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获得近700亿元的钢铁资产和1600万吨的钢铁产能;
通过整合、新建贵阳特钢、首秦钢铁、迁安钢铁、北京顺义冷轧基地,首钢又形成年产180万吨宽厚钢板,150万吨特、优钢材,70万吨冷轧薄板,80万吨热镀锌板的新产能,实现了首钢由低端建筑线材产品,向中高端板材产品的全产业链升级。
马忠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产业布局来看,朱继民无疑是“大手笔”,已经使首钢跳出北京,成为了全国性的钢铁集团企业,“朱的战略眼光,的确宏大而敏锐”。
2011年6月时,京唐钢铁的连年亏损,已经出乎首钢集团预计;首钢股份的复牌日期也只好一拖再拖。无奈之下,迁钢资产注入首钢股份,成为首钢股份避免空壳化和违约的救命稻草。彼时,许多人不得不佩服当年朱继民布局迁安钢铁的老谋深算。
然而,一场全球金融风暴,以及中国钢铁全行业的产能失控,使得钢铁产业的拐点提前到来。按照马忠普的分析,“时间至少提前了3至5年”。
这3至5年的时间,对于身处整合、搬迁期的首钢至关重要,对于5500立方米的高炉调试“达效”,也是难以跨越的门槛。形势的急转直下,令首钢成了一只“丑小鸭”。
“但首钢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原点”,首钢股份一位董事会成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首钢股份退出钢铁主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既不符合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决策,也不符合首钢集团的战略发展,其实也不符合中小投资者的长远利益,这只是股民的一种情绪表达”。
中国冶金工业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钢铁作为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全行业亏损,但这正是行业发展的机会所在”。
比如迁钢,其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内,距离京城240公里、曹妃甸码头120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首钢矿业公司也位于迁安,矿石原料可以价低量足地供应迁钢;其3台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其实是非常好的钢铁资产”。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首钢集团正在对于重组方案进行调整。
据内部人士透露,与朱继民豪爽、外向的性格不同,首钢新掌门王青海行为低调、少言寡语,“几乎没有记者采访到他”,但其行事务实、干练,另有一番风范。不管如何,后朱继民时代的首钢已经到来。
此前,首钢的迁钢项目刚刚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结束了8年的“黑户期”,正式跻身合法产能行列。而就在王青海刚刚接任首钢掌门不久,北京市国资委批复的迁钢注入首钢股份(000959.SZ)的资产重组方案,却在诸多要求主业转型的小股东狙击下,胎死腹中。
而首钢的京唐港项目,则因自主设计的5500立方大高炉而“毛病百出”,数年无法达产达效,净亏损已超60亿元。
首钢集团近年“吞下”的水钢、贵钢等企业,以及顺义冷轧等新建项目,也因行业整体亏损大形势,陷入一片萎靡;而“盈利不错”的迁钢,却遭遇大批小股东举报,陷入业绩造假和关联交易的质疑中。
有人评说,首钢转型“生不逢时”。
在朱继民执掌首钢12年,大手笔地完成了跨区域产业整合和搬迁后,偏偏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宏大的布局与转换,瞬间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王青海掌门后,首钢集团下一步该怎么走?
多事之秋
2012年6月25日,首钢股份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爆出大新闻:迁钢注入首钢股份的资产重组方案,在诸多小股东的反对下,宣告暂时流产。而自2010年10月29日停牌以来,首钢股份的资产重组方案从酝酿到现在,已经超过20个月时间。
6月26日,首钢股份股价跳空低开,盘中一度跌幅超过8%,最后下跌4.83%,收于2.76元。
从2011年11月首钢股份公布重组预案开始,相关的股吧、论坛一直争吵不断,诸多小股东认为,在中国钢铁业整体陷入“寒冬”下,注入钢铁资产实为不智之举。
在本次股东大会前,有106位小股东联名向证监会举报,指控首钢集团涉嫌利用关联交易,向拟置入对象迁钢输送利益,人为抬高迁钢2011年业绩。
2011年,宝钢股份(600019.SH)的热轧毛利润率10.86%,冷轧毛利润率12.33%;鞍钢股份(000898.SZ)热轧毛利润率3.95%,冷轧毛利润率8.30%;武钢股份(600005.SH)热轧毛利润率2.71%,冷轧毛利润率9.65%;
而首钢股份2011年冷轧毛利润率为-3.52%,而以热轧为主要业务的迁钢却实现7.83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5.5%,“这着实令人生疑”。
首钢股份小股东反映称,2011年迁安本地63%品味球团矿在1100~1600元/吨之间,澳矿63%品味在1200-1650元之间。而去年球团矿价钱大部分时刻都在1200元/吨之上,而首钢矿业向迁钢出售的球团矿去年全年却维持1104.48元/吨的价格——这有悖常理。
首钢小股东维权代表陈鹏举认为,首钢集团为了首钢股份复牌,故意通过关联交易做高迁钢利润,“一旦增发成功,迁钢利润将立刻显露原形,直线下滑”。
另外,中小股东对于首钢搬迁后原厂房的土地归属及补偿多有质疑;在寸土寸金的京城,大片的地产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企业资产。
面对质疑,首钢股份董秘章雁表示,“迁钢作为优质资产没有问题”,“做假账是很严重的事,首钢股份不存在违规、违法行为”。
但这个保证显然难以服众。据了解,目前中小股东已向北京石景山区法院提起集体诉讼,并已得到受理。
“目前,事情已不仅仅是质疑迁钢优质资产的问题了”,“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汪建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迁钢是个不错的企业,这几乎是业内共识,“但中小股东似乎已丧失了对整个钢铁业的信心,他们希望首钢退出钢铁主业,首钢的解释将是徒劳”。
“中小股东对首钢关联交易的质疑,其实是对整个首钢运行机制的担心”,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海民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关联交易,似乎已成大型国企集团的共同痛处”。
“国资委→国企集团→股份公司”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难免存在关联交易。比如土地租赁、公辅设施、原材料供销、产品销售、资金结算和相互占用等,都往往被用来作为调节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的工具。
目前,首钢部分中小股东正在组织更多散户,力求阻止未来的重组方案再次通过。“目前中小股民正在纷纷加仓,并且扩大团队,力争达到1亿股,坚决否决迁钢注入,依法讨回土地补偿,并希望注入土地资本”,陈鹏举表示。
搬迁之痛
6月19日,在北京诸多领导参加的首钢领导人任免大会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高度评价了朱继民,称其“担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近十年的时间,是首钢搬迁调整的攻坚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积极实施压产调整、转型升级,为成功举办奥运,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环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华商务网首席专家马忠普曾是朱继民的老同事。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是“政府决策迟滞,导致首钢搬迁丧失最佳时机”,最后害了首钢。
早在1997年,朱继民就已上报了首钢搬迁方案,希望在钢铁市场形势比较平淡的情况下,进行搬迁;但事与愿违,审批久拖未决。
在长久的等待中,朱继民做出了“事后看来十分英明”的决策,即2002年选择对河北迁安钢铁进行整合、改造,为首钢的未来发展寻求第二战略支撑点。
“一旦搬迁方案突然批复,或出现问题,迁钢可以立即形成对首钢产业的接替”,朱继民曾公开表示。
但是,北京相关部门的一个调查研究,竟然用了8年时间。2005年,直到北京奥运会临近,已经“火烧眉毛”时,首钢搬迁方案才得到正式批复。
彼时的钢铁市场,早已今非昔比。首钢不得不在钢铁行情最火爆的时期,进入压产关停、异地重建的搬迁程序。
“首钢是国企,企业家的眼光,永远代替不了政府的决策”。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先错过盈利期,首钢新厂建成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机。也许,这正是首钢的宿命。
作为搬迁、异地重建的核心资产,首钢集团曹妃甸新厂区的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数年无法正常生产。自2009年投产至今,京唐钢铁净亏损早已超过了60亿元;2009~2011年,京唐钢铁分别净亏损5.3亿元、30亿元和31.37亿元。 据京唐钢铁最新消息,“经过三年摸索,目前高炉负荷已经可以达到5.0的水平,力争今年能够实现运转效益达标”。
但是,诸多市场分析人士对此仍持谨慎态度。
据中国冶金工业研究院相关专家透露,首钢曹妃甸厂区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由于首钢自主设计的独特性、特大高炉的复杂性”,其炉内对流环境、气氛、成分等运行规律,首钢至今年初还未完全掌握,“各项参数尚不稳定,导致钢水质量不够稳定,指标难以保证,直接影响到其下游板材的质量,其冷轧薄板品质和稳定性甚至劣于迁钢和鞍钢”。
国内外炼铁业公认,大高炉是以精料为基础的。精料技术水平,对高炉生产指标的影响率在70%左右,“4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对铁矿石品位、焦炭的耐磨强度要求十分苛刻。不满足其要求,高炉生产指标就不会理想。这对高品位铁矿石和强粘结焦煤短缺的中国,十分不利”。
汪建华介绍称,首钢两座5500立方特大型高炉,用的是“最好的进口焦炭和矿石”,原料成本就比其它企业同类产品每吨高出200~400元,“即使质量一样,其价格在市场上也难有竞争优势”。
“我们一度片面地认为,大型高炉在环保和能耗方面,比中小型高炉具有优势”,华菱钢铁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尹坚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但实践证明,两者其实相差无几”。
尹坚认为,大型高炉的优势应体现在人员的节约和规模效益方面;但面对钢铁“弱市”,产得越多亏得越多,“规模效益翻过脸来,就是规模亏损”。
“首钢在搬迁设计之初,并没有计划要建5500立方米这么大的高炉”,一位中国钢铁业内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但没有大高炉,钢厂新建、扩建的方案就批不下来”,这位专家称。
汪建华也认为,“建设 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炉,几乎成为项目审批通过的硬性指标”。在镇江和防城港的两个新建钢铁基地项目最初的审批中,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由于项目最初没有计划建造5000立方大高炉,曾被相关部门认为‘创新不够’不予审批”。
汪建华表示,此次重组方案被否,对首钢是又一次重大打击,首钢以首钢股份为产业平台的发展计划将延后。
或是新机遇的起点
对于政策的迟滞和审批的掣肘,首钢有口难辩,尤其在面对人多嘴杂的中小股东时。
一位首钢的退休老工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当年若不是首钢享受了“承包和利润留存”的试点改革政策优惠,首钢也许早就不复存在了,“离开首都的首钢,将是脱毛凤凰不如鸡”。
朱继民似乎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过去的12年内,首钢集团围绕钢铁主业,开始了急速膨胀的过程。
通过整合、新建贵州水城钢铁、吉林通辽钢铁,山西长治钢铁、新疆伊犁钢铁,首钢分别布局西南、东北、华北、西北市场,获得近700亿元的钢铁资产和1600万吨的钢铁产能;
通过整合、新建贵阳特钢、首秦钢铁、迁安钢铁、北京顺义冷轧基地,首钢又形成年产180万吨宽厚钢板,150万吨特、优钢材,70万吨冷轧薄板,80万吨热镀锌板的新产能,实现了首钢由低端建筑线材产品,向中高端板材产品的全产业链升级。
马忠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产业布局来看,朱继民无疑是“大手笔”,已经使首钢跳出北京,成为了全国性的钢铁集团企业,“朱的战略眼光,的确宏大而敏锐”。
2011年6月时,京唐钢铁的连年亏损,已经出乎首钢集团预计;首钢股份的复牌日期也只好一拖再拖。无奈之下,迁钢资产注入首钢股份,成为首钢股份避免空壳化和违约的救命稻草。彼时,许多人不得不佩服当年朱继民布局迁安钢铁的老谋深算。
然而,一场全球金融风暴,以及中国钢铁全行业的产能失控,使得钢铁产业的拐点提前到来。按照马忠普的分析,“时间至少提前了3至5年”。
这3至5年的时间,对于身处整合、搬迁期的首钢至关重要,对于5500立方米的高炉调试“达效”,也是难以跨越的门槛。形势的急转直下,令首钢成了一只“丑小鸭”。
“但首钢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原点”,首钢股份一位董事会成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首钢股份退出钢铁主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既不符合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决策,也不符合首钢集团的战略发展,其实也不符合中小投资者的长远利益,这只是股民的一种情绪表达”。
中国冶金工业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钢铁作为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全行业亏损,但这正是行业发展的机会所在”。
比如迁钢,其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内,距离京城240公里、曹妃甸码头120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首钢矿业公司也位于迁安,矿石原料可以价低量足地供应迁钢;其3台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其实是非常好的钢铁资产”。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首钢集团正在对于重组方案进行调整。
据内部人士透露,与朱继民豪爽、外向的性格不同,首钢新掌门王青海行为低调、少言寡语,“几乎没有记者采访到他”,但其行事务实、干练,另有一番风范。不管如何,后朱继民时代的首钢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