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一般教师很难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必定是民主、活跃的,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施有效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学情进行准确的定位。
一、对“生物体”一课的观察对比
2011年3月15日,笔者有幸听了某县的教坛新秀评比课,课题是“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5章第1节的“生物体”。纵观这八位教师相同课题的课发现,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一问一答式的预设教学。从表面上看,课堂中师生对话似乎还算活跃,细细观察却不难发现,能与教师进行积极对话的主要是一些“好学生”,而其他大多数学生都少有兴趣。
当笔者听得有些累时,由伍老师执教的一堂课却让笔者眼睛一亮。伍老师上课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上节课是美术课吗?当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老师紧跟着让学生在学案上画人体轮廓简笔画,要求画得快而简洁。此时,伍老师迅速巡视学生绘画,然后选出一位画得最好、最快的学生上黑板画,对其余学生的简笔画进行投影,引导学生评价并说明理由,从中生成人体形态及各部分名称、特点,修正原有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让学生分别绘出头部、躯干部等部位的重要器官,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其功能,比较与其他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别,了解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环境的适应……观察发现,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全员积极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笔者认为伍老师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良好预见是准确定位学情的基石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良好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除需要教师潜在的天赋外,更需要教师平时的用心积累,这种积累源自于开放式教学的日积月累,源自于对学生提问的有心积累,源自于对学生作业或试卷的统计分析,源自于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
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分析,“生物体”这节内容的教学,宜从对人体与动物及不同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等方式展开教学,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某一个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组织探究过程中的比较、分析、归纳、合作学习,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思想,让不同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使多元智能理论得以应用,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拓展。上述伍老师的课,恰恰体现了这些思想,说明该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以下预见:学生对人体形态的大致分布及名称、各种器官的功能及适应等已有所了解,但对分部名称的术语化、术语的正确性等方面尚有缺陷;学生对多种动物的形态、不同动物体的同一器官在形态功能上的差异及适应特点也有所了解,但人与动物在形态、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尚未建立起归纳性的概念。在这种预见的基础上,她首先让学生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再现已有知识,实现学生对人体形态认识的自主生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例或引导进行缺陷修补,并启发学生比较人与动物、各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与功能特点的关系,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认识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环境的适应,实现教材各知识点(相关目标)的自主性深化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教学主线的清晰度,又减少了前、后摄抑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构建的效果。
三、“观课”带来的深度思考
反思笔者以前对“生物体”一节的教学,不难发现同样存在着预设过多、生成欠缺的问题,但这在原先的几年教学中是很难发现的,究其因是闭门造车而导致鼠目寸光。也就是说,在缺乏深度比较的情况下,很难有启发性的深入思考,就难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听了上述八节“同课异构”的课之后,使笔者眼前突然亮堂,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些公开课、比赛课,常常有四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老师大量的提问和学生回答,但细细体会却发现,许多提问只是老师自己的思路,却少有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或提问,原因就在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只关注了怎么教的问题,却忽视了怎么学的问题。如何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笔者的回答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阅历,做到心里有底、准确预见。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才能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一、对“生物体”一课的观察对比
2011年3月15日,笔者有幸听了某县的教坛新秀评比课,课题是“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5章第1节的“生物体”。纵观这八位教师相同课题的课发现,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一问一答式的预设教学。从表面上看,课堂中师生对话似乎还算活跃,细细观察却不难发现,能与教师进行积极对话的主要是一些“好学生”,而其他大多数学生都少有兴趣。
当笔者听得有些累时,由伍老师执教的一堂课却让笔者眼睛一亮。伍老师上课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上节课是美术课吗?当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老师紧跟着让学生在学案上画人体轮廓简笔画,要求画得快而简洁。此时,伍老师迅速巡视学生绘画,然后选出一位画得最好、最快的学生上黑板画,对其余学生的简笔画进行投影,引导学生评价并说明理由,从中生成人体形态及各部分名称、特点,修正原有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让学生分别绘出头部、躯干部等部位的重要器官,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其功能,比较与其他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别,了解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环境的适应……观察发现,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全员积极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笔者认为伍老师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良好预见是准确定位学情的基石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良好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除需要教师潜在的天赋外,更需要教师平时的用心积累,这种积累源自于开放式教学的日积月累,源自于对学生提问的有心积累,源自于对学生作业或试卷的统计分析,源自于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
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分析,“生物体”这节内容的教学,宜从对人体与动物及不同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等方式展开教学,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某一个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组织探究过程中的比较、分析、归纳、合作学习,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思想,让不同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使多元智能理论得以应用,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拓展。上述伍老师的课,恰恰体现了这些思想,说明该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以下预见:学生对人体形态的大致分布及名称、各种器官的功能及适应等已有所了解,但对分部名称的术语化、术语的正确性等方面尚有缺陷;学生对多种动物的形态、不同动物体的同一器官在形态功能上的差异及适应特点也有所了解,但人与动物在形态、器官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尚未建立起归纳性的概念。在这种预见的基础上,她首先让学生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再现已有知识,实现学生对人体形态认识的自主生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例或引导进行缺陷修补,并启发学生比较人与动物、各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与功能特点的关系,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认识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环境的适应,实现教材各知识点(相关目标)的自主性深化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教学主线的清晰度,又减少了前、后摄抑制,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构建的效果。
三、“观课”带来的深度思考
反思笔者以前对“生物体”一节的教学,不难发现同样存在着预设过多、生成欠缺的问题,但这在原先的几年教学中是很难发现的,究其因是闭门造车而导致鼠目寸光。也就是说,在缺乏深度比较的情况下,很难有启发性的深入思考,就难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听了上述八节“同课异构”的课之后,使笔者眼前突然亮堂,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些公开课、比赛课,常常有四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老师大量的提问和学生回答,但细细体会却发现,许多提问只是老师自己的思路,却少有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或提问,原因就在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只关注了怎么教的问题,却忽视了怎么学的问题。如何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笔者的回答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阅历,做到心里有底、准确预见。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才能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