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作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目前较具有影响力比较全面的两个英译本为大卫·霍克斯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虽风格不同,但各有所长。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红楼梦》译本为例, 从归化及异化视角出发, 针对各个译本中诗歌部分的翻译,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案例,结合理论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揭示出两者的本质差异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Abstract】The famous classical literary masterpiece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work of Qing dynasty. It is a great work with high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y. Up to now,the famous translation of Hong Loumeng ar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hich is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Both of them have advantages although they are in different styles. In this paper, author will choose some typical examples in the two kinds of translations, and analysis them deep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getting the result of the real difference while using the two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 words】Hong Loumeng; domestication; forenigz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作者簡介】李贝贝,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英语笔译学生;刘艳(1970.9-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及英汉翻译。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家的交流不断深入,翻译已经从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过渡成为语言交流活动。现阶段普遍学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交换不仅仅只是翻译过程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则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翻译策略的使用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它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目标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翻译中通常有两种为大家熟知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各界专家一致认为《红楼梦》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有效渠道之一,迄今为止,《红楼梦》英译本数不胜数,然而传世之作少之又少。文学名著的翻译给众多学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很多参考价值,一些学者对名著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素材信手拈来的借鉴到自己的研究中。同时也为研究者获取更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基于一些研究基础,一些学者通过这些研究概况可以发掘更有价值的东西,将潜藏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具有价值的东西逐渐的深挖出来,从而为一些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名著的翻译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领域方面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素材。本文则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则是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简介,第二部分则是文献综述,主要讲述之前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以及贡献,其中也包括之前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作者的研究目的。第三部分则是主体,又分为第三个小部分,主要列举具体实例讲述具体差异。第四部分则是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遗留问题。
二、文献综述
《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该部作品中的诗歌部分也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作者对这两个不同版本的译文中,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处理《红楼梦》中的诗歌部分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做了对比性的研究从而验证作者的结论。总而言之,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歌部分的过程中,杨宪益译文的策略以异化偏多而霍克斯译文则是归化为主。此前多有学者着眼于这两种译法的不同之处,认为译者在实现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的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不乏背离总体策略的行为。该论文表明,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是互补的且紧密结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是以较好的完成翻译目的为首要任务。 三、案例分析
该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杨宪益译文中异化的体现与分析以及霍克斯译文中归化的体现与分析。每个小部分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1.杨宪益译文中异化的体现与分析。典故经常被穿插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会看到一些典故恰到好处的被引用,使得整个文章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从而弘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红楼梦》中有一首黛玉伤情的经典《葬花吟》,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淋淋尽致的展示了在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中林黛玉的心灵世界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这段心理历程使得她对自己的爱恨情仇以及生死产生恐惧和迷茫。通过曹雪芹笔下对林黛玉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林黛玉的命运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该诗中有两个典故:一个是 “洒上空枝见血痕”。杨宪益翻译为“Falling like drops of blood on each bare bough”,而霍克斯则翻译为“Which on the boughs as bloody drops appear”。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该诗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搞清楚诗歌中具体所表达的意向。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黛玉号“潇湘妃子”即用此典。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falling”暗示了潇湘妃子的血泪一滴一滴落在花枝上。凄苦之情跃然纸上,这种翻译不仅是对典故的说明,而且将女主人公寄人篱下的伤感情态也生动表现来了。第二个典故是第 25行的“杜鹃无语正黄昏”。杨先生译为“Dusk fall and the cuckoo is silent”,霍克斯先生译为 “At twilight,when the cuckoo signs no more”。是说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枝,花即杜鹃花。“ 杜鹃无语” 指杜鹃泣尽血泪之后,沉默无语,凄苦无助,原文诗将杜鹃啼血后的凄凉场景渲染的淋漓尽致,这就要求译文能同样表达出这种感情。杨先生在译文中显示出他已准确理解典故并使用了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生动表达了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杜鹃啼血后的孤苦无依,并且与下一句“Her hoe brought back,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 ” 的结构相照应,富含诗的韵味。“silent”一词用得极为传神,其中文意思为“寂静,无言的”把杜鹃啼血后的凄凉画面感表达了出来。而霍克斯先生将“正黄昏” 理解为“正在黄昏的时候”,或许由于文化原因,霍克斯并没有此刻的“黄昏”正是双关语,它不仅指天色渐晚,黄昏临近,而且更能反映当时原文作者赋予文中角色那种凄苦的心情,可见译为“ at twilight ”表明霍克斯并未很好理解典故的含义。由此可以推论出,霍克斯的译文虽然流畅地道,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在有些方面可能不能特别完美无缺的传情达意。但杨先生译异化的翻译策略更能准确传译出典故的含义来。有时西方读者可能不能理解,但是稍加注释这些个典故可能就被西方读者理解了,并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霍克斯译文中归化的体现与分析。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霍克斯则是过多采用归化译法,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将红楼梦的全英译本译出的人,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霍克斯凭借他卓越的汉学造诣改正了先前许多译文的错误,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下面着重介绍在该译本中霍克斯归化译法的体现。
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该部著作的题目《红楼梦》。杨宪益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克斯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然而“红”这个颜色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大吉之色,例如过年的“红包”,以及大喜之日新人身着大红色礼服,主家院子里挂满红绸子等一系列行为都在向人们展示红色所具有的特定的内涵以及吉祥喜庆的意义。而在西方则不同,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红色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时会被赋予“激情,热情”等正面意义,但在更多情况下则象征着“放荡,仇恨以及暴力”等负面含义。比如在美国作家霍桑著名的文学作品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海丝特·白兰因犯了通奸罪受到加尔文教派权力机构的惩罚,胸前佩戴着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站在古老的枷刑台上示众。她的怀里抱着这个罪孽的证据:一个出生仅数月的婴儿。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杨先生如果直接翻成 ‘Red Mansions’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别的意向,甚至会彻底颠倒原作者的意图。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是《红楼梦》的另外一个名字,《石头记》石头就是指的贾宝玉的前世,女娲补天的顽石。霍克斯的归化译法成功的让读者避免了对主题意向曲解的同时又失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味,可以说是霍克斯此刻采取的规划译法略胜一筹,值得学习。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意义深远,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能把这其中的文化差异性很好的消磨掉,并不是原著作者所想传达的意味实属不易。霍克斯先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虽有些地方不太达意,但是有些诗词的部分译法仍然不错,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潇湘妃子黛玉作了首诗,名曰《问菊》,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鸿歸蛩病可相思”。这首诗是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表达自己情怀的一首好诗,问菊何尝不是在问自己,诗的总体给人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这种感情奠定了总体翻译的基调。该句中的两个意向“鸿和蛩”意义深刻。鸿归:深秋大雁已经南归,这里再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蛩病:蛩,蟋蟀;病,形容其叫声如病中呻吟。花园里只剩下蟋蟀在寒霜里的哀鸣。这两种都是形容秋天的凄凉伤感之情,然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两种表达并不常见,杨宪益将其翻译为“when swans fly off, crickets chirp, does your heart ache?”在杨先生的译文中,并没有注释来解释这两个意向所代表的情感,所以国外读者看到这些表达可能会心生疑虑,为什么燕子飞走了要伤感,蟋蟀病了要心痛呢?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 geese return,the crickets mourn his fate。”其中比较传神的是“mourn”一词,霍克斯先生这里有一个意向的转移,将菊花的意向转移到了蛰的身上,哀叹自己的命运。很好的表达了原诗的已经,西方读者也可以理解。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歌部分归化与异化分析得出:中国古典名著翻译这一特定背景前提下,我们应当采取以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除了遵循归化异化这种翻译策略,还要运用相关的翻译技巧对名著的翻译反复推敲、琢磨,争取译出更多的易于读者、学者、以及相关的研究者能够接受的译本,从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且能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胡敏文.归化、异化策略的多元互补阐释[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
[2]黄艳艳.从文化语境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关键词】《红楼梦》;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Abstract】The famous classical literary masterpiece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work of Qing dynasty. It is a great work with high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y. Up to now,the famous translation of Hong Loumeng ar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hich is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Both of them have advantages although they are in different styles. In this paper, author will choose some typical examples in the two kinds of translations, and analysis them deep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getting the result of the real difference while using the two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 words】Hong Loumeng; domestication; forenigz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作者簡介】李贝贝,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7级英语笔译学生;刘艳(1970.9-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及英汉翻译。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家的交流不断深入,翻译已经从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过渡成为语言交流活动。现阶段普遍学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交换不仅仅只是翻译过程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则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翻译策略的使用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它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目标语文化差异时所使用的方法。翻译中通常有两种为大家熟知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各界专家一致认为《红楼梦》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有效渠道之一,迄今为止,《红楼梦》英译本数不胜数,然而传世之作少之又少。文学名著的翻译给众多学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很多参考价值,一些学者对名著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素材信手拈来的借鉴到自己的研究中。同时也为研究者获取更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基于一些研究基础,一些学者通过这些研究概况可以发掘更有价值的东西,将潜藏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具有价值的东西逐渐的深挖出来,从而为一些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名著的翻译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领域方面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素材。本文则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则是对文章整体结构的简介,第二部分则是文献综述,主要讲述之前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以及贡献,其中也包括之前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作者的研究目的。第三部分则是主体,又分为第三个小部分,主要列举具体实例讲述具体差异。第四部分则是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遗留问题。
二、文献综述
《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该部作品中的诗歌部分也是整部作品的精华,作者对这两个不同版本的译文中,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处理《红楼梦》中的诗歌部分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做了对比性的研究从而验证作者的结论。总而言之,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诗歌部分的过程中,杨宪益译文的策略以异化偏多而霍克斯译文则是归化为主。此前多有学者着眼于这两种译法的不同之处,认为译者在实现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的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不乏背离总体策略的行为。该论文表明,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是互补的且紧密结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是以较好的完成翻译目的为首要任务。 三、案例分析
该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杨宪益译文中异化的体现与分析以及霍克斯译文中归化的体现与分析。每个小部分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1.杨宪益译文中异化的体现与分析。典故经常被穿插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会看到一些典故恰到好处的被引用,使得整个文章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从而弘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红楼梦》中有一首黛玉伤情的经典《葬花吟》,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淋淋尽致的展示了在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中林黛玉的心灵世界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这段心理历程使得她对自己的爱恨情仇以及生死产生恐惧和迷茫。通过曹雪芹笔下对林黛玉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林黛玉的命运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该诗中有两个典故:一个是 “洒上空枝见血痕”。杨宪益翻译为“Falling like drops of blood on each bare bough”,而霍克斯则翻译为“Which on the boughs as bloody drops appear”。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该诗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搞清楚诗歌中具体所表达的意向。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黛玉号“潇湘妃子”即用此典。②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falling”暗示了潇湘妃子的血泪一滴一滴落在花枝上。凄苦之情跃然纸上,这种翻译不仅是对典故的说明,而且将女主人公寄人篱下的伤感情态也生动表现来了。第二个典故是第 25行的“杜鹃无语正黄昏”。杨先生译为“Dusk fall and the cuckoo is silent”,霍克斯先生译为 “At twilight,when the cuckoo signs no more”。是说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枝,花即杜鹃花。“ 杜鹃无语” 指杜鹃泣尽血泪之后,沉默无语,凄苦无助,原文诗将杜鹃啼血后的凄凉场景渲染的淋漓尽致,这就要求译文能同样表达出这种感情。杨先生在译文中显示出他已准确理解典故并使用了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生动表达了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杜鹃啼血后的孤苦无依,并且与下一句“Her hoe brought back,the lodge is locked and still ” 的结构相照应,富含诗的韵味。“silent”一词用得极为传神,其中文意思为“寂静,无言的”把杜鹃啼血后的凄凉画面感表达了出来。而霍克斯先生将“正黄昏” 理解为“正在黄昏的时候”,或许由于文化原因,霍克斯并没有此刻的“黄昏”正是双关语,它不仅指天色渐晚,黄昏临近,而且更能反映当时原文作者赋予文中角色那种凄苦的心情,可见译为“ at twilight ”表明霍克斯并未很好理解典故的含义。由此可以推论出,霍克斯的译文虽然流畅地道,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在有些方面可能不能特别完美无缺的传情达意。但杨先生译异化的翻译策略更能准确传译出典故的含义来。有时西方读者可能不能理解,但是稍加注释这些个典故可能就被西方读者理解了,并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霍克斯译文中归化的体现与分析。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霍克斯则是过多采用归化译法,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将红楼梦的全英译本译出的人,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霍克斯凭借他卓越的汉学造诣改正了先前许多译文的错误,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下面着重介绍在该译本中霍克斯归化译法的体现。
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该部著作的题目《红楼梦》。杨宪益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克斯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然而“红”这个颜色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大吉之色,例如过年的“红包”,以及大喜之日新人身着大红色礼服,主家院子里挂满红绸子等一系列行为都在向人们展示红色所具有的特定的内涵以及吉祥喜庆的意义。而在西方则不同,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红色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时会被赋予“激情,热情”等正面意义,但在更多情况下则象征着“放荡,仇恨以及暴力”等负面含义。比如在美国作家霍桑著名的文学作品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海丝特·白兰因犯了通奸罪受到加尔文教派权力机构的惩罚,胸前佩戴着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站在古老的枷刑台上示众。她的怀里抱着这个罪孽的证据:一个出生仅数月的婴儿。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杨先生如果直接翻成 ‘Red Mansions’则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别的意向,甚至会彻底颠倒原作者的意图。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是《红楼梦》的另外一个名字,《石头记》石头就是指的贾宝玉的前世,女娲补天的顽石。霍克斯的归化译法成功的让读者避免了对主题意向曲解的同时又失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味,可以说是霍克斯此刻采取的规划译法略胜一筹,值得学习。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意义深远,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能把这其中的文化差异性很好的消磨掉,并不是原著作者所想传达的意味实属不易。霍克斯先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虽有些地方不太达意,但是有些诗词的部分译法仍然不错,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潇湘妃子黛玉作了首诗,名曰《问菊》,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鸿歸蛩病可相思”。这首诗是作者借林黛玉之口表达自己情怀的一首好诗,问菊何尝不是在问自己,诗的总体给人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这种感情奠定了总体翻译的基调。该句中的两个意向“鸿和蛩”意义深刻。鸿归:深秋大雁已经南归,这里再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蛩病:蛩,蟋蟀;病,形容其叫声如病中呻吟。花园里只剩下蟋蟀在寒霜里的哀鸣。这两种都是形容秋天的凄凉伤感之情,然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两种表达并不常见,杨宪益将其翻译为“when swans fly off, crickets chirp, does your heart ache?”在杨先生的译文中,并没有注释来解释这两个意向所代表的情感,所以国外读者看到这些表达可能会心生疑虑,为什么燕子飞走了要伤感,蟋蟀病了要心痛呢?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 geese return,the crickets mourn his fate。”其中比较传神的是“mourn”一词,霍克斯先生这里有一个意向的转移,将菊花的意向转移到了蛰的身上,哀叹自己的命运。很好的表达了原诗的已经,西方读者也可以理解。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歌部分归化与异化分析得出:中国古典名著翻译这一特定背景前提下,我们应当采取以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除了遵循归化异化这种翻译策略,还要运用相关的翻译技巧对名著的翻译反复推敲、琢磨,争取译出更多的易于读者、学者、以及相关的研究者能够接受的译本,从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且能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胡敏文.归化、异化策略的多元互补阐释[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
[2]黄艳艳.从文化语境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