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尊重学生、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学生才能对老师产生信任,信任才会产生课堂互动;只有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学生的表现欲,课堂发言的勇气才能与日俱增,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互动。
关键词:尊重学生;学生见解;课堂互动
课堂上,在快速阅读《范进中举》后,学生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如老师所料谈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的毒害,绘声绘色的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片段描写。没想到一个学生却发言说:“我佩服范进,因为他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不达日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通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中举。”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也佩服范进,他在贫困中不放弃,在别人的唾骂、嘲笑中奋斗,终于取得成功,他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学生们一時愕然。显然,这种观点不符合原著本意,也与老师的教学设想背离。如果此时老师处理失当,必将挫伤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影响师生课堂互动。
该如何做才能顺利实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呢?
首先是尊重学生。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分析能力不强,是非判断能力有限。“不高明,又何妨”,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强烈的好奇心需要我们老师悉心呵护。上面两位学生之所以说出那样的感受,是他们没能整体理解《范进中举》的思想意义,没能体会出作者对范进中举发疯丑态的刻意描绘,没能感受到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教师只需在其后的教学中略加引导即可。如果在课堂上断然否定、甚至嘲笑学生,无疑是对学生脆弱自尊心的沉重打击,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无情摧残。这种做法只能导致学生产生“与其让人嘲笑,不如闭口不讲”的心理,课堂教学只能又回到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老路上去。面对学生说出令人意外的阅读感受,教师应以保护学生动脑发言的积极性为前提,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容许学生说错,允许有异样的声音,容许其他同学补充意见。肯定学生的见解独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使是一句全错的发言,教师也可以说“有思考的总比不思考的强”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发言得到尊重,天长日久,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信任才会产生互动。只有师生间真正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与依赖,学生将不会再因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课堂互动才能真正实现。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之中会爆发出智慧、灵感的火花。
其次是尊晕学生的见解。学生发言后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此刻他对周围学生的反应特别敏感,对老师的言语非常在意,老师面部的任何表情都难以逃脱他飞快的一瞥。因此只要是学生的发言,不管对错,教师都要认真倾听,从学生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在委婉纠正之前,先不妨来点赞扬,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发言的勇气也就与日俱增。前而谈到的两个学生对范进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如果老师再不置可否或断然否定,甚至脸上飘过一丝不屑的神情,那他们今后可能会选择沉默。其实这两个学生思路还算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完整,尤其对问题的看法有独到的面,更不用说态度诚恳,勇气可嘉了。老师在这一点上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视情况可调整教学计划,灵活使用教案。可让同学们就他俩的发言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谈谈范进值不值得我们佩服,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大家的意见自然会集中到:范进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几十年来不愿从事生产劳动,不愿用自己的双手让家庭生活好一些,让母亲不再挨饿,一心想一夜成名,因而家庭生活越过越穷,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一旦中举喜极而疯,丑态百出。社会上只不过又多了一个废物、一个蛀虫等等。这种人不值得我们去佩服去学习。这样的讨论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来分析理解课文,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既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见解,从而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师生课堂互动才有可能实现。
只有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才能使学生觉得轻松、无顾虑,才能使学生越来越有自信。只有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才能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才能把时间让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课堂互动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尊重学生;学生见解;课堂互动
课堂上,在快速阅读《范进中举》后,学生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如老师所料谈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的毒害,绘声绘色的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片段描写。没想到一个学生却发言说:“我佩服范进,因为他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不达日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通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中举。”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也佩服范进,他在贫困中不放弃,在别人的唾骂、嘲笑中奋斗,终于取得成功,他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学生们一時愕然。显然,这种观点不符合原著本意,也与老师的教学设想背离。如果此时老师处理失当,必将挫伤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影响师生课堂互动。
该如何做才能顺利实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呢?
首先是尊重学生。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分析能力不强,是非判断能力有限。“不高明,又何妨”,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强烈的好奇心需要我们老师悉心呵护。上面两位学生之所以说出那样的感受,是他们没能整体理解《范进中举》的思想意义,没能体会出作者对范进中举发疯丑态的刻意描绘,没能感受到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教师只需在其后的教学中略加引导即可。如果在课堂上断然否定、甚至嘲笑学生,无疑是对学生脆弱自尊心的沉重打击,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无情摧残。这种做法只能导致学生产生“与其让人嘲笑,不如闭口不讲”的心理,课堂教学只能又回到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老路上去。面对学生说出令人意外的阅读感受,教师应以保护学生动脑发言的积极性为前提,让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容许学生说错,允许有异样的声音,容许其他同学补充意见。肯定学生的见解独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使是一句全错的发言,教师也可以说“有思考的总比不思考的强”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发言得到尊重,天长日久,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信任才会产生互动。只有师生间真正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与依赖,学生将不会再因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课堂互动才能真正实现。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之中会爆发出智慧、灵感的火花。
其次是尊晕学生的见解。学生发言后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此刻他对周围学生的反应特别敏感,对老师的言语非常在意,老师面部的任何表情都难以逃脱他飞快的一瞥。因此只要是学生的发言,不管对错,教师都要认真倾听,从学生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在委婉纠正之前,先不妨来点赞扬,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发言的勇气也就与日俱增。前而谈到的两个学生对范进的认识显然失之偏颇,如果老师再不置可否或断然否定,甚至脸上飘过一丝不屑的神情,那他们今后可能会选择沉默。其实这两个学生思路还算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完整,尤其对问题的看法有独到的面,更不用说态度诚恳,勇气可嘉了。老师在这一点上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视情况可调整教学计划,灵活使用教案。可让同学们就他俩的发言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谈谈范进值不值得我们佩服,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大家的意见自然会集中到:范进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几十年来不愿从事生产劳动,不愿用自己的双手让家庭生活好一些,让母亲不再挨饿,一心想一夜成名,因而家庭生活越过越穷,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一旦中举喜极而疯,丑态百出。社会上只不过又多了一个废物、一个蛀虫等等。这种人不值得我们去佩服去学习。这样的讨论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来分析理解课文,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既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重视,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见解,从而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师生课堂互动才有可能实现。
只有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才能使学生觉得轻松、无顾虑,才能使学生越来越有自信。只有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才能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才能把时间让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课堂互动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