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造能力;思维;培养
创造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践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创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最核心成分。化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需以创造性教学为基础。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研究创造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有助于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对我们实施创造力教育很有启示。创造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环境的因素很重要。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爱护学生的创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正常发挥。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主动地创设适于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为此,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创造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这样,教师成了创造力的激发者,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自由的关系。在这种氛围里,可以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不断地产生新的假设,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重视培养创造力的非智力品质
一个人的创造性与他的非智力品质密切相关。创造力的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创造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较强的独立性,不迷信权威,善于怀疑;不按部就班,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虚心好学、善于合作,有较强的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等。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结合分析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触发创造性联想;用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能力以及化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事迹,吸引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身于化学学习中,锲而不舍,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创造性学习;在知识教学中通过推断或鉴别化学物质等习题的训练,有意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排同求异的习惯;同时,又教育学生学无止境,要取长补短,不断进取;也可以有意安排让学生“唱主角”的课型,这对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 注意激发创造性想像的能力
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是灵感的心理条件。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就不可能进行发明创造。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等的示意,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再造想像;按一定的目的,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创造性想像。创造性想像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应注意: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不论是再造想像还是创造性想像,都与一定的感性经验有关。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利用直观、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或展示图表、模型,为学生展开想像活动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教师还可利用体态语言和清晰、生动的描述,给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像。
2、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方法激发想像。教学时教师首先设法激起学生在头脑中重视某种事物的形象。然后用它来比喻或类比需要形成的新形象。例如,蜜蜂无确定路径飞行的例子,通过类比启发学生想像出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状况,从而想像出“电子云”的具体形象,加深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比喻教学时应设法使学生结合熟悉的事实和经验,赋以相应的形象,再迅速转移到对被比喻的对象的理解上,达到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能促进想像能力開发的目的。
3、从宏观化学现象引出对微观结构的想像。化学思维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本质。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积极的微观想像。例如,要求学生从点解现象想像出电流的作用、离子定向迁移和两极上电子得失的微观景象;通过物质颜色、状态、体积、气味、质量等宏观性质的变化,想像到物质结构的内部变化,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
另外,教师要善于提出与现有事实相反的假设,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想像。
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集中思维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对面临的问题找到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即要求每一个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一答案。例如,把各种化合物按酸、碱、盐归类。发散思维是指不按常规、寻求变异,从多个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例如,让学生说出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性。创造性思维总是循着“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形式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最终使新思想脱颖而出。
直觉 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不经过一步步严密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是创造力的升华,是长时间直接积累经验,尤其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其作用是快速缩小思考范围,逼近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带有突发性、诱发性、联想性和易逝性。在教学中药注意鼓励学生直觉思维。例如,课堂提问时限制不要太多,只需要把问题说清楚,至于学生怎么想,想多长时间不必限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和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异常现象和捕捉瞬息即逝的新念头,鼓励学生收集学习中思而不解的“怪”问题;在分析实验和典型事例中进行猜测、试探、以缩短思维过程。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晶《化学教育新视野》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造能力;思维;培养
创造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践活动最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征。其中创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最核心成分。化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需以创造性教学为基础。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研究创造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有助于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这对我们实施创造力教育很有启示。创造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环境的因素很重要。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爱护学生的创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正常发挥。为此,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主动地创设适于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为此,要把以讲教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创造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要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氛围变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这样,教师成了创造力的激发者,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自由的关系。在这种氛围里,可以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并大胆质疑,不断地产生新的假设,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二、重视培养创造力的非智力品质
一个人的创造性与他的非智力品质密切相关。创造力的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创造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较强的独立性,不迷信权威,善于怀疑;不按部就班,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虚心好学、善于合作,有较强的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等。
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结合分析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触发创造性联想;用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能力以及化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事迹,吸引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身于化学学习中,锲而不舍,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创造性学习;在知识教学中通过推断或鉴别化学物质等习题的训练,有意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排同求异的习惯;同时,又教育学生学无止境,要取长补短,不断进取;也可以有意安排让学生“唱主角”的课型,这对培养其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 注意激发创造性想像的能力
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是灵感的心理条件。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就不可能进行发明创造。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等的示意,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再造想像;按一定的目的,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创造性想像。创造性想像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应注意: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不论是再造想像还是创造性想像,都与一定的感性经验有关。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利用直观、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或展示图表、模型,为学生展开想像活动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教师还可利用体态语言和清晰、生动的描述,给学生以具体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像。
2、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方法激发想像。教学时教师首先设法激起学生在头脑中重视某种事物的形象。然后用它来比喻或类比需要形成的新形象。例如,蜜蜂无确定路径飞行的例子,通过类比启发学生想像出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状况,从而想像出“电子云”的具体形象,加深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比喻教学时应设法使学生结合熟悉的事实和经验,赋以相应的形象,再迅速转移到对被比喻的对象的理解上,达到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能促进想像能力開发的目的。
3、从宏观化学现象引出对微观结构的想像。化学思维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微观本质。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积极的微观想像。例如,要求学生从点解现象想像出电流的作用、离子定向迁移和两极上电子得失的微观景象;通过物质颜色、状态、体积、气味、质量等宏观性质的变化,想像到物质结构的内部变化,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
另外,教师要善于提出与现有事实相反的假设,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想像。
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直觉思维。集中思维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对面临的问题找到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即要求每一个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一答案。例如,把各种化合物按酸、碱、盐归类。发散思维是指不按常规、寻求变异,从多个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例如,让学生说出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性。创造性思维总是循着“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形式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最终使新思想脱颖而出。
直觉 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不经过一步步严密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是创造力的升华,是长时间直接积累经验,尤其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其作用是快速缩小思考范围,逼近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带有突发性、诱发性、联想性和易逝性。在教学中药注意鼓励学生直觉思维。例如,课堂提问时限制不要太多,只需要把问题说清楚,至于学生怎么想,想多长时间不必限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验和解题过程中善于发现异常现象和捕捉瞬息即逝的新念头,鼓励学生收集学习中思而不解的“怪”问题;在分析实验和典型事例中进行猜测、试探、以缩短思维过程。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晶《化学教育新视野》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