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全家福前右一为继母夏伯根。
母亲与儿子是血肉之情,伟大的儿子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几乎每个儿子都难以忘怀他的母亲。邓小平很少提到自己的亲人,包括母亲,然而他的身后却有三位伟大的母亲!
生母——给予他生命却“淡化”了自己的淡氏
邓公生前是一个精言慎语之人,很少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对外似乎从没谈过母亲的点滴。弄清伟人后面的那位伟大的母亲,还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据邓家的回忆,邓公母亲姓淡,查找许多材料,已不知她的名字,只知道是淡氏。中国祖辈的母亲们,她们从出世就开始为家庭、男人们和社会做出牺牲,把名字都省略了,只留下爱心。淡氏就是其中之一。
淡家亦是广安县望溪乡的一支旺族。在淡家女儿成为邓公母亲之前,淡家比邓家家业大得多。家大业大是显贵的标志,同时也是受教育的条件,估计淡氏家教不会差。细究淡家渊源,可以搬出中国早先的移民传说,那就是“两广填江西、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淡家祖上有人在湖北通城县出任过知县,后来如何到四川广安则无从所考。当淡家姑娘嫁给广安县邓文明先生时,她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川妹子,那年邓老爷才15岁。
说起邓老爷在广安也是不凡,早先祖上出过翰林。但到邓老爷时,已田无几分,地无几亩,而且是三代单传。好在邓老爷家省吃俭用,几个姐妹也勤奋,她们将纺好的棉线拿到街上变卖补家,使邓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地主家庭。这样,淡姑娘经人作媒嫁给邓家,勉强算是门当户对。
淡氏到邓家时年龄长邓老爷两岁,虽家教好,但并不曾读过书。她的长处就在于十分能干,知情懂理,并多才多艺,更为主要的是她在当时身体健康,这给邓家带来繁荣。
邓老爷在娶淡氏之前,曾娶一妻张氏。当时,邓老爷才13岁,但不到两年,张氏去世当然也没有儿女。淡氏婚后一年就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的到来让邓家高兴,但大家又可惜不是个男孩。淡氏不负众望,在两年后,陆续为邓家生得二子。1904年的8月22日,邓公就在邓家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他是家中的长子!
可以想像,作为邓家单传几代后的第一个儿子,邓公是在呵护中度过他的幼年,虽然邓老爷才18岁,淡氏20岁,但邓家还有几代人同堂,邓老爷也有几个姐妹,无疑,来到这个世界的他则被视为掌上明珠。
同许多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样,母亲的手将他一把一把地拉大,其中的辛劳只有母亲能够知晓。
五岁那年,父母送他读私塾,取名邓希贤。但私塾他只读了一年,就到乡上初小念书。十一岁的时候,邓公考入广安县高小。刚十四岁就到重庆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在邓公成为家中的长子之后,母亲又给他带来弟弟邓垦和邓蜀平。但这两个弟弟没有他享受母亲的恩泽如此深厚。
在邓公的生活中,母亲的确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那时,淡家的男性似乎没什么出息,惟邓公的母亲相夫教子,特别为邓家养育了几个男孩受到乡人尊敬,她在全村有很高的威望。
淡氏农活很好,除此外还精通一道养蚕技术。在乡邻之间,她养的蚕又肥又壮,结丝最好。她总是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们缫丝,卖了钱就补贴家用。她还为大家所赞叹的就是品行很好,从不埋怨什么人,也不打骂孩子,遇到什么事总是讲道理,街坊邻里发生什么纠纷,都请她断家务。过去讲“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位淡氏断定的家务经常受到大家的称道……
淡氏以贤妻良母的形象留在邓公记忆中。那些年,邓公的父亲邓老爷热心社会活动,曾在“袍哥”中当“三爷”,也就是在组织中处理日常事务,后来升为“掌旗大爷”。
到了民国时期,邓老爷曾担任过广安县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成为公家的人,整天在外忙碌。所以,料理邓公生活、负责邓公教育的主要是母亲。母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他在母亲身上学到勤奋、正直和向上的生活态度。
1926年淡氏病故,终年42岁。据邓家后代们讲,淡氏最疼爱的是邓公,后来他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去不复返,有时音讯全无,使她十分挂念。每逢春节团圆之际,饭莱端上桌时,她已泪流满面。有人说,她是想大儿子想死的。邓公只在母亲身边生活到15岁左右,但这15年却影响了他一生。这位母亲给儿子的影响之大,也给全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不是生母如同生母的继母夏伯根
在邓公家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奶奶名叫夏伯根。套用《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奶奶也不是亲奶奶!这位令邓家孩子们“无比热爱的奶奶”是什么时候进入邓家?有记载是在1949年底或1950年初。此时,邓公和刘伯承元帅率大军进川,四川人民欢欣鼓舞,其中也包括邓公老家的亲人。
听说邓公入川,在广安一位中年妇女兴奋不已,她拿起一把大锁,把大门一关,拎着一个小小的包裹,坐着嘉陵江上的小船,便来到重庆的邓家。此时,邓公任西南中央局第一书记,卓琳任重庆人民小学校长。而邓公儿女还小,尤其毛毛刚十个月,最小的儿子也将出生,全部孩子便由这位农村来的妇女照看。
这位农妇不是别人,正是邓公继母夏伯根。夏氏是邓老爷的最后一位妻子,也是继张氏、淡氏去世后,娶的另两位妻子中最后的一位。淡氏去世后,留下一堆儿女,邓老爷又娶了一位萧氏,为邓公生了个弟弟邓先清。后来,不久也病死。邓老爷无力照料这些孩子,就娶了第四位妻子夏氏。
夏氏是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生活的漂泊,使船工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加上妻子早逝,船工就与女儿相依为命。夏氏十几岁时,曾嫁给一位类似今天公证人的“中人”,不料她命薄,就在她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丈夫病死。她就带着女儿嫁给了几度丧妻的邓老爷。
夏氏填房之后,先后生了邓先芙、邓先群两个女儿,在邓先群不到八岁时,邓老爷去世。从此,邓家只留下夏氏和一群同父异母的孩子们。
邓老爷的去世,对夏氏来讲是莫大的不幸。她是寡妇再醮,又没生过儿子,既不当家,还不是当地人,面对方方面面的困难,她以勤劳朴实渐渐获得邓家上下的尊敬……夏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从邓家的晚辈中知道老爷的儿女中有一个少小出国,现在共产党内做大事的公子,便一直很关注。同时,她还同情共产党人。有一次,她曾将几个被敌人追捕的华蓥山游击队员带到家中藏匿许久。待重庆解放,在中共外围组织的女儿邓先芙打听到先贤哥哥成为川人最大的官儿时,夏氏义无反顾来到邓公家,用她的勤劳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如今的邓公儿女对夏氏已没什么亲生祖母和继祖母之分。夏氏的生命也几乎献给邓公后半生的革命,在邓公谢世后不几年,她也走了,但她留下的故事实在太多。
当初,邓公夫妇离蜀进京,除带着一群子女,再就是继母夏氏。
建国之初,邓公日理万机,卓琳也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有家中事务全由夏氏料理。天不亮,就做好了家人的早饭,大人上班、孩子上学的时间到了,她帮助穿衣盛饭,待大家吃穿停当之后,再把一家人送出门。接下来,又忙着中午饭和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邓公夫妇看到一个个孩子健健壮壮时,无不从心里感激。
夏氏最大的功劳在于邓公蒙难时期。此时,她再一次成为邓家至关重要的人物。邓公第一次蒙难,孩子尚小,她就像一只老鹰一样,用翅膀呵护着这群受到歧视的小鸟。缝补浆洗,吃穿用学,她都得一一操心,大孙女邓楠主持家务,她当顾问,几乎用平常家中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日子一天天过了下来。一道遣散的命令将邓公下放江西。这时,邓公提出要带这位老人一同去。邓公的要求得到批准。夏氏到江西一住下,就锄地种菜、淘米做饭,年龄大了,她就戴着一副老花镜坚持劳作,那情形实在感人。
在邓小平的饮食生活里,一是酒,二是豆瓣酱,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邓公在压抑的岁月里,时常喝一点酒,莱以豆瓣酱为佐料和就着下饭,但当时缺少供应。可这点困难没有难倒一心服侍邓公的夏氏,她同卓琳反复试验,终于自己酿出了邓家的酒和邓家的豆瓣酱,也为邓家在流放岁月的生活里添加了一道佐餐……
邓公回京,家中又添了第三代人。好在夏氏对这一套都熟悉,几乎没用邓公夫妇操心和儿女的费神,她又帮助一个一个地带,一个一个地抱。当孩子们一个一个成人时,她的白发爬上眉梢,但她劳作依然不减。她身体一直很好,只要劳作,她就不会生病……
在邓公家中,她既是奶奶,又是母亲。她有三个亲生女儿,除了邓先群带在身边,其他孩子她都没有顾及,她用朴素的情怀,保证了邓公的工作和生活。在邓家,她是邓公尊敬的长辈,也是卓琳的朋友和助手,是孩子们的奶奶和亲人,也是晚辈的祖母和最挂念的人。
她把一生献给了邓家,把母爱献给了邓公的事业。当邓公晚年住在医院时,她得不到他病情的音讯,就不断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张宝忠是邓公形影不离的老警卫。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邓公就没什么大事。突然有一天,张宝忠回来了,却带回的是邓公仙逝的消息,老人的头发一下白到发根底,从此,她突然感到身体便再无气力……
同邓公一样,她九十余岁高龄谢世。只留下一个名字叫夏伯根!
不曾谋面但感受最多的岳母
——雷氏
细算起来,邓公夫人卓琳怎么也是抗战时期加入革命队伍的老同志,加上投奔延安之前参加学运,她的革命经历更长。但她最后的职务,只是一个秘书,丈夫的秘书……
同中国传统妇女一样,卓琳牺牲得太多、太多。而同中国传统妇女不一样的是她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国富民强和一个伟大的丈夫。在卓琳身上,有红色信徒、革命战士和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在她身上同样也有中国妇女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和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卓琳品德深受母亲的影响,这位母亲就是邓公岳母。按照中国“一个女婿半个儿”的说法,她也是邓公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
邓公岳母人称雷氏,云南宣威人。她按婚约,嫁给宣威火腿实业家浦在廷。后来,浦在廷成为孙中山先生北伐军的滇军军需总局局长,她也成为少将府的女主人。在浦家,她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也影响了女儿卓琳,并通过女儿将她的母爱深情转达给了邓公。
1925年,当雷氏带着女儿浦琼英,也就是后来的卓琳出现在广州革命大本营浦府时,这是她一生最远的一次旅行。当时,雷氏一头素发,穿着中国女性在当时时髦的对襟衫,迈着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既美丽又普通,却以她的善良和勤劳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雷氏,为浦公生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并亲手将几个孩子拉扯大。她主管着浦家少将府里庞大家族,是浦家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关于雷氏有许多故事,至今还被后代们夸耀。
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既要带孩子,又要操持家务,有时还下地干活。但她从不叫苦;她是全家的大嫂和母亲,谁有困难就找她,她见谁有难处就帮谁出主意或贴钱送物,使家族的每个人都得到庇护;她出生贫困,了解穷人,从不让佣人称其儿女少爷和小姐,对贫苦人菩萨心肠,是当地方圆百里最好的女主人。
最让人们感动的是她到广州享受富贵之时,正好赶上浦公遭奸人暗算,被抄家入狱。也就在浦公进入人生低谷之时,她带着长子和幼儿东躲西藏,最后死里逃生,并重回宣威帮助死里逃生的丈夫重振家业。谁知浦公“屋漏偏逢连阴雨”,又遇到讼事,她变卖家产和私房为丈夫平息了又一场危机,最后终于使浦公东山再起……
透过雷氏的一生,再看卓琳,便不难看出她的一生基本上是母亲身影的翻版。毫无疑问,她把一切献给了邓公和她与邓公为之奋斗的事业。
延安时期,卓琳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年轻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怀着一腔热血投奔心中的圣地。很快,她成为邓公的夫人,这其中有革命者的爱情,也有组织的工作,但她服从了组织,也服从了爱情。因为她知道,她所爱的人是革命的骁将,她的爱情对革命事业充满深刻含义。
战争年代,卓琳正值花样的年华。她不仅是革命战士,同时还承担人妻人母的责任。卓琳是一位知识女性,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她在许多岗位上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她本可以有自己的岗位,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和重用,但母亲的影子带着她向前走去!
五十年代初,许多革命女性,包括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夫人都走上了工作岗位,独立于丈夫的影子之外,但卓琳一直信守丈夫“两不”原则,一门心思给丈夫当秘书。
“他看完文件要发的,就交给秘书,要收起来的就交给我一一登记好,再用三轮车拉到办公厅存档!”卓琳回忆起当年的平凡而又充满深情的生活,一切都历历在目。
自从“文革”开始后,卓琳几乎由工作秘书转为了生活秘书。邓公被停发了工资,衣物破损,她就一件一件地缝,一针一针地补。生活困难,她总是要想方设法为他加一道莱。邓公爱喝茶,她总是“变戏法”式的为他上午泡一杯龙井,下午泡一杯龙井,而她只喝剩下的茶根。生活的艰辛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她的职级在他任职期间没有占半点便宜,而且在“文革”中几乎无职无级,他重新复出后,她再也补不上来了,所以,她一直是一个秘书。
有人与邓公开玩笑,卓琳这个秘书可不是普通秘书,她就读于北大,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帅府千金,有名的体坛宿将。除此外,她还精通古典文字,对京剧很有研究。都称邓公的秘书夫人是个“才华出众的夫人!”邓公听了只笑不语。而卓琳几十年也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卓琳与邓公的婚姻,事后转告了母亲,她至今还记得母亲的那句话:尽守妇道,“忍字高,忍字高,忍字比天高!”
从母亲再到卓琳,她无疑是把“忍”转为一种认同。因为此时她已认识到在邓公身后的作用。历史选择了经历人生历练的邓公,同时也选择了卓琳!“文革”中,邓公被批判、软禁、流放、再软禁,她都作为唯一的女性,伴随在邓公身边,是革命者的意志、伟人的胸怀和爱情的力量帮助邓公战胜困难,也是妻子温暖给了他生命的勇气,并重新回到政治的舞台。
母亲当年为北伐将军受苦,她为革命的总设计师蒙冤。雷氏无疑把母爱通过自己的女儿,敬献给这位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女婿。
(责编: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