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城南地区是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对“低地”,也是北京唯一还能够大规模“谋划”的地区。加快城南发展,既是城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奥运会后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新的水平上继续向前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北京综合发展条件优越,当前正以服务业发展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世界城市。城南地区不仅要强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近期发展”,而且更要立足于“世界城市”建设的高位,认真研究“生态”、“人居”、“区域协调发展”等命题,重视城市的“远期发展”,寻求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
多年来,北京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高度重叠,城市发展因此存在许多难解之题。北京有必要借城南地区大规模建设,研究城南地区长远、综合发展的规划布局,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首先,北京南城规划发展应考虑协调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面积的两倍;总人口规模8500万,远大于珠三角。城市群区域GDP已经近万亿元,达到9159亿元,但全区域的投资规模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我们应该从宏观、长远、区域等角度,启动北京城市南部地区3079平方公里的总体综合规划,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的总体思路,将南部各区规划和正在规划的各个大型项目统一整合,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其次,在空间规划上适当分离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在空间上的适当分离,是解决城市压力的现实“药方”。如果依然任由北京各项功能与首都功能紧密叠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首都功能区要么被迫搬迁,要么保留矛盾,继续维持城市痛苦。通过调整北京城市结构,迁出可能和最终可能迁出的部分城市职能,北京可能实现高效、长期的合理发展。
北京三环以内的主城区今后主要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能继续发展,保留了历史“印记”和传统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等功能。外迁北京市企事业等单位于南部地区,结合长远规划北京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以“人文”、“科技”、“绿色”等为主题,整合永定河,大、小龙河,三海子及其他绿色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低碳、宜居的崭新城区,构筑针对日益拥挤的中心城区的“反引力城市区”,其功能以行政、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研发、居住、现代服务业、信息及医药产业集群等为主。南部新城由于更靠近天津和石家庄,更加有利于引领京津冀区域均衡发展。届时,北京将呈现沿北京中轴线延长的首都区和北京南新城区双核共荣、外围各组团城市协调发展的整体城市结构。
最后,真正落实古城保护战略,预留国家行政区搬迁或设施增建的空间。北京各版总体规划虽然都将古城确定为整体保护的对象,但在其6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拆除和重建至今未绝。如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显然,北京古城保护的“旧调”还将重唱!
北京现有中央政府机构的分布格局是在解放初期至196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建设能力很弱的背景下形成的。许多机构利用古旧建筑逐步扩建、改造而用。1950年代和1990年代两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办公楼建设均因缺乏规划而造成分散布局的加剧。目前机构分散在古城核心区的各个方向,与北京居住、商业、金融商贸设施混杂,造成功能互相干扰和效率不断下降。因此,长远而言,北京古城保护的重点和关键,正是国家行政办公区的迁移。
在北京南部新城中,战略性保留国家行政区建设的空间:在南部城区传统中轴线延长地带,除了布置北京市地方行政中心、国家级文化传媒区外,保留国家行政区建设空间,在时机成熟时实现搬迁,或作为国家新增办公区建设使用,古城内只保留中央国务院等特殊办公机构。
通过首都功能、国家级文化传媒功能、北京一般城市行政功能的规划保留和迁出,最终取得城市中心交通、居住、就业等方面拥挤问题的解决!
北京综合发展条件优越,当前正以服务业发展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世界城市。城南地区不仅要强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近期发展”,而且更要立足于“世界城市”建设的高位,认真研究“生态”、“人居”、“区域协调发展”等命题,重视城市的“远期发展”,寻求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
多年来,北京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高度重叠,城市发展因此存在许多难解之题。北京有必要借城南地区大规模建设,研究城南地区长远、综合发展的规划布局,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首先,北京南城规划发展应考虑协调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面积的两倍;总人口规模8500万,远大于珠三角。城市群区域GDP已经近万亿元,达到9159亿元,但全区域的投资规模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我们应该从宏观、长远、区域等角度,启动北京城市南部地区3079平方公里的总体综合规划,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的总体思路,将南部各区规划和正在规划的各个大型项目统一整合,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其次,在空间规划上适当分离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在空间上的适当分离,是解决城市压力的现实“药方”。如果依然任由北京各项功能与首都功能紧密叠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首都功能区要么被迫搬迁,要么保留矛盾,继续维持城市痛苦。通过调整北京城市结构,迁出可能和最终可能迁出的部分城市职能,北京可能实现高效、长期的合理发展。
北京三环以内的主城区今后主要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能继续发展,保留了历史“印记”和传统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等功能。外迁北京市企事业等单位于南部地区,结合长远规划北京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以“人文”、“科技”、“绿色”等为主题,整合永定河,大、小龙河,三海子及其他绿色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低碳、宜居的崭新城区,构筑针对日益拥挤的中心城区的“反引力城市区”,其功能以行政、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研发、居住、现代服务业、信息及医药产业集群等为主。南部新城由于更靠近天津和石家庄,更加有利于引领京津冀区域均衡发展。届时,北京将呈现沿北京中轴线延长的首都区和北京南新城区双核共荣、外围各组团城市协调发展的整体城市结构。
最后,真正落实古城保护战略,预留国家行政区搬迁或设施增建的空间。北京各版总体规划虽然都将古城确定为整体保护的对象,但在其6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拆除和重建至今未绝。如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显然,北京古城保护的“旧调”还将重唱!
北京现有中央政府机构的分布格局是在解放初期至196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建设能力很弱的背景下形成的。许多机构利用古旧建筑逐步扩建、改造而用。1950年代和1990年代两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办公楼建设均因缺乏规划而造成分散布局的加剧。目前机构分散在古城核心区的各个方向,与北京居住、商业、金融商贸设施混杂,造成功能互相干扰和效率不断下降。因此,长远而言,北京古城保护的重点和关键,正是国家行政办公区的迁移。
在北京南部新城中,战略性保留国家行政区建设的空间:在南部城区传统中轴线延长地带,除了布置北京市地方行政中心、国家级文化传媒区外,保留国家行政区建设空间,在时机成熟时实现搬迁,或作为国家新增办公区建设使用,古城内只保留中央国务院等特殊办公机构。
通过首都功能、国家级文化传媒功能、北京一般城市行政功能的规划保留和迁出,最终取得城市中心交通、居住、就业等方面拥挤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