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校企业合作管理机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企业合作教育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面向本校烹饪类专业群,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校企协作为方法,推进课程、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从而解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中对完善职业教育和相关培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一些方针和政策,明确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2018年2约1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等相关制度方面做了明确说明。为响应《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改革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校、政、企、地多方合作为基础,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师资水平、完善课程体系等为手段,全面创新烹饪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内容、课程内容和国家职业标准内容的对接,真正实现烹饪专业和参与产业的对接,从而培养出适应餐饮行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一、研究内容
1.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特色。根据餐饮行业发展特色和餐饮人才需求,成立专业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及时更新烹饪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
2.群内协作,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与产业链的匹配度及岗位需求,构建四结合的课题体系(校内和校外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专业和创业的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
3.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能力,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切入点,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4.多方互動,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是建设,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5.内培外引,培育“双师、双语、双能”的教师队伍。首先完善教师培养制度的建设,通过学历提升、企业时间等加强校内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语言培训、境外交流加强教师外语能力的提升,通过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研发等提升教师的实践、研发能力。
二、实施路径
1.对接行业,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同选修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群模块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等7个模块,通过对接企业的实训岗位,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设计上,根据现有烹饪类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有共同特征,同时各专业也有具体面向岗位特点。因此,在基础模块上我们增加了专业群平台课和专业群模块选修课,初步形成了大一阶段的通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的基础共享阶段,大二阶段在基础打牢的条件下,进一步根据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的学习的中层分立,大三阶段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的互选的高层互选阶段。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部分组成,第一课堂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第二课堂包括学生校内外的技能竞赛,第三课堂包括美味教室等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三给课堂互为补充,逐层递进,通过技能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对接岗位,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制定项目教学。根据烹饪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梳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指标,再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分解,结合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将这些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从单个案例的学习到整个项目的实施,逐一递进,从简到难,课程及项目的设计应坚持“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
深度合作,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利用院校的理论研究能力结合企业实践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同编写教学和实践指导书,编写专业新形态教材,校企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申报及技术革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内培外引,共建双师双语双能型师资队伍
完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学校形成教师轮训制度,开展青年教师的企业轮岗锻炼,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的研发,并将培育成果嫁接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和客座教授,和校内教师组建课程团队,从思政、专业等方面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实现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提升。
4.建立校企共赢机制,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共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开展党建、研发、培训等活动,将校外实习基地打造成思政育人、劳动育人及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三、特色和创新之处
1.标准引领的人才培养新内涵,创新“引入-创新-输出”国内烹饪类人才培养。
引进了世厨联认证等行业标准,实现了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开展UNWTO教育质量认证,开发了“一带一路”中式烹饪国际教学标准,为境外国家学校提供帮扶,实现了校内名师境外授课。联合境内外优质企业、行业组织,开发海外中餐名店等行业标准,实现了行业标准的境外输出。走在国内高职烹饪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前列,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文化输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创新“内外共育、德艺并修”留学生培养。
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文化素质有机融合,通过采用语言+专业,传统非遗进课堂,大师工作室开展传承等活动,提高留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强化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一批具有熟练技能、掌握海外中餐标准、接受中国文化的留学生队伍,切实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3.基于人才培养、开放共享、多方联动的的国际化工作新机制。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托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和职教联盟等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起多部门之间“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互相配合、有效沟通”的管理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严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职教论坛,2019(10):155-159.
[2]张雪梅,秦朝葵,陈志光,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18):149-151.
[3]罗春婵,唐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28-129
[4]陈华,黄吉丰.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10-311
[5]郑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铁路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案例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8):177-182
基金项目:
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QGHZW2020035)
作者简介:
王玉宝(1980-),男,江苏盱眙人,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副教授,从事烹饪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中对完善职业教育和相关培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一些方针和政策,明确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2018年2约14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在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等相关制度方面做了明确说明。为响应《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改革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校、政、企、地多方合作为基础,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师资水平、完善课程体系等为手段,全面创新烹饪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内容、课程内容和国家职业标准内容的对接,真正实现烹饪专业和参与产业的对接,从而培养出适应餐饮行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一、研究内容
1.产教融合,优化专业特色。根据餐饮行业发展特色和餐饮人才需求,成立专业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及时更新烹饪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
2.群内协作,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与产业链的匹配度及岗位需求,构建四结合的课题体系(校内和校外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专业和创业的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
3.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能力,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切入点,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真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4.多方互動,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加强相关管理制度的是建设,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5.内培外引,培育“双师、双语、双能”的教师队伍。首先完善教师培养制度的建设,通过学历提升、企业时间等加强校内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语言培训、境外交流加强教师外语能力的提升,通过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研发等提升教师的实践、研发能力。
二、实施路径
1.对接行业,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同选修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群模块选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等7个模块,通过对接企业的实训岗位,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设计上,根据现有烹饪类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有共同特征,同时各专业也有具体面向岗位特点。因此,在基础模块上我们增加了专业群平台课和专业群模块选修课,初步形成了大一阶段的通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的基础共享阶段,大二阶段在基础打牢的条件下,进一步根据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的学习的中层分立,大三阶段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的互选的高层互选阶段。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部分组成,第一课堂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第二课堂包括学生校内外的技能竞赛,第三课堂包括美味教室等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三给课堂互为补充,逐层递进,通过技能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对接岗位,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制定项目教学。根据烹饪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梳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指标,再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分解,结合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将这些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从单个案例的学习到整个项目的实施,逐一递进,从简到难,课程及项目的设计应坚持“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
深度合作,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利用院校的理论研究能力结合企业实践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同编写教学和实践指导书,编写专业新形态教材,校企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申报及技术革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内培外引,共建双师双语双能型师资队伍
完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建设。学校形成教师轮训制度,开展青年教师的企业轮岗锻炼,校企合作开展项目的研发,并将培育成果嫁接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和客座教授,和校内教师组建课程团队,从思政、专业等方面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实现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提升。
4.建立校企共赢机制,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共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开展党建、研发、培训等活动,将校外实习基地打造成思政育人、劳动育人及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三、特色和创新之处
1.标准引领的人才培养新内涵,创新“引入-创新-输出”国内烹饪类人才培养。
引进了世厨联认证等行业标准,实现了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开展UNWTO教育质量认证,开发了“一带一路”中式烹饪国际教学标准,为境外国家学校提供帮扶,实现了校内名师境外授课。联合境内外优质企业、行业组织,开发海外中餐名店等行业标准,实现了行业标准的境外输出。走在国内高职烹饪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前列,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文化输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创新“内外共育、德艺并修”留学生培养。
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文化素质有机融合,通过采用语言+专业,传统非遗进课堂,大师工作室开展传承等活动,提高留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强化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一批具有熟练技能、掌握海外中餐标准、接受中国文化的留学生队伍,切实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3.基于人才培养、开放共享、多方联动的的国际化工作新机制。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托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和职教联盟等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起多部门之间“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互相配合、有效沟通”的管理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严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职教论坛,2019(10):155-159.
[2]张雪梅,秦朝葵,陈志光,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18):149-151.
[3]罗春婵,唐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28-129
[4]陈华,黄吉丰.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10-311
[5]郑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铁路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案例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8):177-182
基金项目:
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QGHZW2020035)
作者简介:
王玉宝(1980-),男,江苏盱眙人,硕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副教授,从事烹饪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