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但令人忧虑的是,在作文时,有不少学生文思枯涩,无话可写。而且,人在高三,身陷数学、英语及综合科的题海之中,很难抽出专门时间来训练作文能力。为此,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寻求写作素材。那么,怎样从课本中获得写作素材呢?
一、利用课本,积累作文材料。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具备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而迅捷的手段。
课文作者都是文化名人,他们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或正道直行,保持高洁人格;或胸怀大志,执著追求理想;或历尽坎坷,饱尝人世辛酸……与作者有关的各种事例,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如2007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中写道:“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文中,考生灵活地借用了李煜事例,化虚为实,巧妙而恰当地诠释了题目中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意境。
不仅如此,课文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逆来顺受、隐忍不发、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因循守旧、胆怯懦弱、甘当走狗的别里科夫,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数十载的苏武……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也是写作的好材料。
二、依托课文,拓展作文思路。不少课文内涵丰富,韵味无穷,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考试时,我们可以巧妙地依托课文,大胆发挥,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课文的基础上再造新文。综观几年来高考优秀作文,有不少这样的成功例子。
借课文进行故事新编,编出新意。这种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的手法在近年的高考中相当热门,每年都涌现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如高考优秀作文《刺秦》,就是在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基础上,大胆地为荆轲设计了一个突破史实的两难选择:为太子一人还是为天下苍生?最后由决心刺秦到放过秦王的选择变化,荆轲也由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成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
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补出精彩。不少课文中存在“空白”,写作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对作品空白处进行填补、充实,从而另造新文。如在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位考生紧扣《囚绿记》,虚拟出陆蠡被日寇拷打,临死之前思念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的情境,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这段文字:“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坚持依旧?你的色彩,曾经我苦苦追寻的绿意,我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曾经装饰过我抑郁的心情,我至今感恩;你的偏执,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我依然缅怀。而今,情缘错落,无法再见时只有想念。我知道下一缕阳光到来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守护着我的圆窗,坚定如初。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情深意挚,令人动容。
还可以对课文观点进行质疑,发表新解。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大胆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反弹琵琶,另辟蹊径,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使得文章见解新颖独到。如某年高考满分作文《宝钗鸣冤》,就巧妙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借薛宝钗的口吻,夹叙夹议,从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美好追求等方面写出了她所受的冤屈,言作品人物之所未言,道出了世人用有色眼镜看人的局限,很好地阐述了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的道理,角度巧妙,材料翔实,很有说服力。
三、融会课文,深化作文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品质的高下、层次的高低。高考作文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立意”却万变不离其宗,着重考查考生的心灵体验、道德情操、人文精神以及思辨能力。这些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许多课文的主旨基本一致。从《诗经》、《离骚》、《史记》到唐诗宋词,从鲁迅到沈从文到史铁生,从莎士比亚到雨果到塞万提斯,从《老人与海》到《瓦尔登湖》到《我有一个梦想》,每一个作者都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些经典之作中徜徉,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仿佛经历一次次精神的碰撞、交融和洗礼,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文情趣和品格,促使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从古诗词中,可以感受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毅和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放;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归园田居》中,可以欣赏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感;从《陈情表》、《长亭送别》、《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可以体悟出人类至真至诚的情感……
这些深邃而优美的思想内涵,为高考作文提供了十分广泛而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立意。因此,在高考时,可将该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利用作者对此类话题的看法或认识,熔铸、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如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有篇满分作文写道:“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梭罗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作者巧妙化用多篇课文中的思想,深入地回答了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的问题,显示出良好的知识储备。
四、借鉴课文,扮靓作文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同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也对“有文采”作了明确的规定。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引用课文名句,点缀考场作文。如2007年江西省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中写道:“走进语文,心中涌动出一泓清泉,生出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轻灵之感。走进语文,我认识了鲁迅,这一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向中国人民大声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语文,正是我心中那一泓沉淀着无数梦想的清泉。”作者通过大量贴切地引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气息,为本文赢得满分立下大功。
仿拟段落、句式,打造语言亮点。如高考优秀作文《父爱——儿子成长之魂》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含着笑,唤起沉睡的儿子;他含着笑,点起夜色中的第一盏灯;他含着笑,整理儿子零乱的睡铺;他含着笑,忙着地里的农事;他含着笑,在暮色中接过儿子的书包;他含着笑,操持着儿子的一切……”这段描写父亲的文字,显然借用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深情赞美乳母大堰河的段落句式,亲切自然且有情调有内涵,一下子就拨动了阅卷老师的心弦。
由此可见,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让课本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利用课本,积累作文材料。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具备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回归课本,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信手拈来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一种简便而迅捷的手段。
课文作者都是文化名人,他们或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或正道直行,保持高洁人格;或胸怀大志,执著追求理想;或历尽坎坷,饱尝人世辛酸……与作者有关的各种事例,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如2007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中写道:“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文中,考生灵活地借用了李煜事例,化虚为实,巧妙而恰当地诠释了题目中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意境。
不仅如此,课文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逆来顺受、隐忍不发、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因循守旧、胆怯懦弱、甘当走狗的别里科夫,忠君爱国、手持汉节在冰天雪地中牧羊数十载的苏武……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也是写作的好材料。
二、依托课文,拓展作文思路。不少课文内涵丰富,韵味无穷,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考试时,我们可以巧妙地依托课文,大胆发挥,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课文的基础上再造新文。综观几年来高考优秀作文,有不少这样的成功例子。
借课文进行故事新编,编出新意。这种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的手法在近年的高考中相当热门,每年都涌现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如高考优秀作文《刺秦》,就是在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基础上,大胆地为荆轲设计了一个突破史实的两难选择:为太子一人还是为天下苍生?最后由决心刺秦到放过秦王的选择变化,荆轲也由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一变而成为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的仁人志士。
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补出精彩。不少课文中存在“空白”,写作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对作品空白处进行填补、充实,从而另造新文。如在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位考生紧扣《囚绿记》,虚拟出陆蠡被日寇拷打,临死之前思念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的情境,放飞想象的翅膀,写出这段文字:“蓦然,我又想起了你。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坚持依旧?你的色彩,曾经我苦苦追寻的绿意,我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曾经装饰过我抑郁的心情,我至今感恩;你的偏执,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我依然缅怀。而今,情缘错落,无法再见时只有想念。我知道下一缕阳光到来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守护着我的圆窗,坚定如初。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情深意挚,令人动容。
还可以对课文观点进行质疑,发表新解。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大胆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反弹琵琶,另辟蹊径,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使得文章见解新颖独到。如某年高考满分作文《宝钗鸣冤》,就巧妙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借薛宝钗的口吻,夹叙夹议,从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美好追求等方面写出了她所受的冤屈,言作品人物之所未言,道出了世人用有色眼镜看人的局限,很好地阐述了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的道理,角度巧妙,材料翔实,很有说服力。
三、融会课文,深化作文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品质的高下、层次的高低。高考作文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立意”却万变不离其宗,着重考查考生的心灵体验、道德情操、人文精神以及思辨能力。这些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与许多课文的主旨基本一致。从《诗经》、《离骚》、《史记》到唐诗宋词,从鲁迅到沈从文到史铁生,从莎士比亚到雨果到塞万提斯,从《老人与海》到《瓦尔登湖》到《我有一个梦想》,每一个作者都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些经典之作中徜徉,与这些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仿佛经历一次次精神的碰撞、交融和洗礼,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文情趣和品格,促使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从古诗词中,可以感受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毅和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放;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归园田居》中,可以欣赏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感;从《陈情表》、《长亭送别》、《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可以体悟出人类至真至诚的情感……
这些深邃而优美的思想内涵,为高考作文提供了十分广泛而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立意。因此,在高考时,可将该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利用作者对此类话题的看法或认识,熔铸、提升自己的文章主旨。如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为“诗意地生活”,有篇满分作文写道:“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梭罗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作者巧妙化用多篇课文中的思想,深入地回答了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的问题,显示出良好的知识储备。
四、借鉴课文,扮靓作文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同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也对“有文采”作了明确的规定。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引用课文名句,点缀考场作文。如2007年江西省满分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中写道:“走进语文,心中涌动出一泓清泉,生出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轻灵之感。走进语文,我认识了鲁迅,这一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向中国人民大声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语文,正是我心中那一泓沉淀着无数梦想的清泉。”作者通过大量贴切地引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气息,为本文赢得满分立下大功。
仿拟段落、句式,打造语言亮点。如高考优秀作文《父爱——儿子成长之魂》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含着笑,唤起沉睡的儿子;他含着笑,点起夜色中的第一盏灯;他含着笑,整理儿子零乱的睡铺;他含着笑,忙着地里的农事;他含着笑,在暮色中接过儿子的书包;他含着笑,操持着儿子的一切……”这段描写父亲的文字,显然借用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深情赞美乳母大堰河的段落句式,亲切自然且有情调有内涵,一下子就拨动了阅卷老师的心弦。
由此可见,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让课本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