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是和生命的美好、幸福的團圆、生活的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词。即便是今天想起往事,依然温暖如春。
在我们小时候住的一百多人的家属院里,叫“国庆”的孩子不下十个。好在每个人都有小名,才分得清楚。
记得12岁那年的国庆节,我父亲从云南三线回来了。他带回一张竹床,这在我们山东人看来是个稀罕物件,特别是老人们,爱惜得像宝物似的。但是,竹床没有床腿,要架在两边的柜子上。买了,但用不着,又没有地方放,于是就被竖立在靠墙的床边上了。
大院里要组织国庆庆祝活动,有一个伯伯写了几副红色的对联,张贴在大院水井旁的墙上。但风大,粘了几次都掉下来了。于是有人说,如果有个板子就好了。有人就想到了我们家的竹床,想借来一用。
这个建议,得到了积极拥护。一帮半大小子就上门来借。
外婆开始真有点舍不得,她怕给弄坏了。万难纠结,百般思虑,最终还是借了出去。她一直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指挥着,照应着。
为了烘托这副对联和对联中间“国庆”两个字,院里的大妈们还剪了五颜六色的纸花插在床四边的竹片缝隙里,倘若一个大花盘。
“太气派了,我们院里的节日气氛最浓厚了。”从外地赶回来过节的大人们都在夸赞,唯独没有人提到这张床是我们家的。
我老想提醒别人关注,但不知道怎么说。外婆看出我的心思,就对我说:“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啊,就你爸从云南刚回来。大家都知道是咱们家的。放心吧。”
果然,有人说话了:“这张竹床今年立了大功了。”
外婆一点不再担心竹床会被弄坏了,因为院里所有的人都在守护着它。节前节后,足足有一周的时间,大家都要在清晨起床后、午饭后、晚饭前聚集在竹床制成的花盘前聊天,演节目,那样的开心和满足定格在歌声里。
十月一日那天早上,大家自发地唱起了《歌唱祖国》。唱到一半的时候,才有手风琴声响起。大家看到李老师边拉琴边向我们走来。
“十月一日,祖国的生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啊。”张伯伯是当年延安抗大的学员,每当他一说到“祖国”两个字时,我们都会满身起鸡皮疙瘩,热血就涌到脸上。他的普通话说得好,有磁性的表达很容易感染人,他在我们唱的同时朗诵着一首诗。这让院里的男女老少对他充满了敬意,感觉他比我们更懂得怎么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Ⅱ向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唱完了,他紧接着又朗诵了一遍歌词。
如果当年有录音机,有录像机,把这一幕留下来多好啊。但是,尽管没有,却从此长留在了我的心里,留在了全院一百多个人的心里。
“祖国”,富有情感的呼唤,对我们孩子们来说,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美的教育。
国庆节的晚上,有鞭炮声Ⅱ向起。整个家属院的路灯都换了新的、度数大的灯泡,收音机里实况转播着北京举办的活动,笛子声、手风琴声、小号声、二胡声,这都是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业余爱好和拿手好戏。音乐环绕在耳畔,即使天气已有凉意,但人们热情地互相拥抱着,脸上放着光,露着笑。
许多人家在这一天照全家福,洗印出很多张,往各地亲人们家里邮寄。那照片的底下部分都写着“国庆节留影”的字样。
想想,那时的人们都不化妆,穿着也都只是洗刷干净的布衣而已,可照出来的照片却都像电影演员一样有气质,耐看,好看。
“祖国”,是和生命的美好、幸福的团圆、生活的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词。即便是今天想起往事,依然温暖如春。
又到国庆节了,四十多年前的画面仿佛还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把所有的记忆叠加在一起,写下一首诗,诗的名字是:祖国万岁。(来源:《北京日报》)
在我们小时候住的一百多人的家属院里,叫“国庆”的孩子不下十个。好在每个人都有小名,才分得清楚。
记得12岁那年的国庆节,我父亲从云南三线回来了。他带回一张竹床,这在我们山东人看来是个稀罕物件,特别是老人们,爱惜得像宝物似的。但是,竹床没有床腿,要架在两边的柜子上。买了,但用不着,又没有地方放,于是就被竖立在靠墙的床边上了。
大院里要组织国庆庆祝活动,有一个伯伯写了几副红色的对联,张贴在大院水井旁的墙上。但风大,粘了几次都掉下来了。于是有人说,如果有个板子就好了。有人就想到了我们家的竹床,想借来一用。
这个建议,得到了积极拥护。一帮半大小子就上门来借。
外婆开始真有点舍不得,她怕给弄坏了。万难纠结,百般思虑,最终还是借了出去。她一直跟在孩子们的后面,指挥着,照应着。
为了烘托这副对联和对联中间“国庆”两个字,院里的大妈们还剪了五颜六色的纸花插在床四边的竹片缝隙里,倘若一个大花盘。
“太气派了,我们院里的节日气氛最浓厚了。”从外地赶回来过节的大人们都在夸赞,唯独没有人提到这张床是我们家的。
我老想提醒别人关注,但不知道怎么说。外婆看出我的心思,就对我说:“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啊,就你爸从云南刚回来。大家都知道是咱们家的。放心吧。”
果然,有人说话了:“这张竹床今年立了大功了。”
外婆一点不再担心竹床会被弄坏了,因为院里所有的人都在守护着它。节前节后,足足有一周的时间,大家都要在清晨起床后、午饭后、晚饭前聚集在竹床制成的花盘前聊天,演节目,那样的开心和满足定格在歌声里。
十月一日那天早上,大家自发地唱起了《歌唱祖国》。唱到一半的时候,才有手风琴声响起。大家看到李老师边拉琴边向我们走来。
“十月一日,祖国的生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啊。”张伯伯是当年延安抗大的学员,每当他一说到“祖国”两个字时,我们都会满身起鸡皮疙瘩,热血就涌到脸上。他的普通话说得好,有磁性的表达很容易感染人,他在我们唱的同时朗诵着一首诗。这让院里的男女老少对他充满了敬意,感觉他比我们更懂得怎么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Ⅱ向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唱完了,他紧接着又朗诵了一遍歌词。
如果当年有录音机,有录像机,把这一幕留下来多好啊。但是,尽管没有,却从此长留在了我的心里,留在了全院一百多个人的心里。
“祖国”,富有情感的呼唤,对我们孩子们来说,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美的教育。
国庆节的晚上,有鞭炮声Ⅱ向起。整个家属院的路灯都换了新的、度数大的灯泡,收音机里实况转播着北京举办的活动,笛子声、手风琴声、小号声、二胡声,这都是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业余爱好和拿手好戏。音乐环绕在耳畔,即使天气已有凉意,但人们热情地互相拥抱着,脸上放着光,露着笑。
许多人家在这一天照全家福,洗印出很多张,往各地亲人们家里邮寄。那照片的底下部分都写着“国庆节留影”的字样。
想想,那时的人们都不化妆,穿着也都只是洗刷干净的布衣而已,可照出来的照片却都像电影演员一样有气质,耐看,好看。
“祖国”,是和生命的美好、幸福的团圆、生活的希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词。即便是今天想起往事,依然温暖如春。
又到国庆节了,四十多年前的画面仿佛还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把所有的记忆叠加在一起,写下一首诗,诗的名字是:祖国万岁。(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