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是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本文结合某工程中出现的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分析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房地产行业日趋规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不断提高,对于施工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都在提高。因此,在施工中,技术管理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项目需要的建设。本文以某工程为例,首先分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影响施工质量问题,其次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技术优化的管理措施。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在我国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各个地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大,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也迅速的增加,由于进入建筑行业的门槛偏低,因此所进入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也是导致很多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建筑市场竞争氛围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提高和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建筑施工作业的效率,健全施工技术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对于减低施工的成本也是极其重要的。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拥有技术培训、档案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内容,还要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编排小组、图纸会审分工明确的方法来制定建筑的技术管理。在实践运用中,我们把建筑管理技术分为内涵和表面两层次。其中内涵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施工中一些基本规定,比如说一些书面形式的作业指导书或施工规范的条例,这些书面的作业指导有利于对施工建设人员的相关培训,还可以把培训内容的记录在施工技术的档案文件,起到一个案例培训的文档,表面的技术管理内容主要是包括对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施工工序的实施方案与施工技术所做的措施,解决这两层的问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就会越来越完善,发展的就会更快。
3、某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
在某工程的技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
3.1、技术方面
3.1.1、桩基础
3.1.1.1、在進行施工中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就是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其主要的原因是:(1)桩沉入深度不足;(2)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但桩深已经达到了设计的标准值;(3)最终贯入度过大;
3.1.1.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1)预制桩质量差,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最易造成桩倾斜;(2)桩机安装不正,桩架与地面不垂直;(3)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产生锤击偏心;(4)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5)桩距过小,打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6)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1.1.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1)沉桩过程中,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一般主要是受到恶劣桩制作质量的影响,所以使得其发生了弯曲,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桩身弯曲程度过大从而造成了断裂。(2)锤击次数过多,在工程中的施工设计图中桩锤击过重,设计贯入度过小,从而使得在施工中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优化措施:
3.1.4、补送结合法
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一根一根的沉入时,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不好的接桩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例如连接节点脱开,对于这种情况,就可采用送补结合法。
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能够下沉,然后再把松开的接头再一次的顶紧,从而保证他的竖向承载力足以承受一定的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它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是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其二是补打的整桩可承受地震荷载。
3.1.5、补桩法
对于补桩法,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可以进行任意的选择:(1)桩基承台施工前补桩。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所以当桩距较小时,一般会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2)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运用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其设施简单,易操作方便,使得工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3.1.6、纠偏法桩
桩身倾斜,但是还没有断裂,且桩长较短,又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还没断裂,一般就会在施工中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图1
3.1.7、复合地基法
这个处理方法主要是的原理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对地基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使得地基的承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很好的分担桩基的荷载。一般会经常用到以下的方法:(1)承台下做换土地基。主要的做法是在桩基承台施工前,要挖一定深度的土,将其换成砂石填层进行分层夯填,然后再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2)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如果桩承载力没有达到设计的相关要求,一般要采取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水泥土桩的方法,从而使得其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3.1.8、桩基础在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3.1.8.1、钻孔过程控制
在钻孔前,要认真重复审核桩位和标高,确保其准确性。检测孔径、孔深和清孔后的沉浆密度、沉渣厚度。等到这些都做好后,再进行参照地质勘探报告检查其满足持力层的深度的程度。在施工中,一旦发现持力层深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并且遇到一些地质变化,就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再加深0.5m~1.5m。
3.1.8.2、钢筋笼检查
进行钢筋笼检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钢筋笼的制作质量、搭接长度及焊接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长度最好的长度是跟钢筋一样,最低的要求是不能比6m短,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予错开焊接。同时还要注意在钢筋笼顶标高比地面还要低时,为了避免下落的现象发生,要用吊筋将钢筋笼焊接牢固。在钢筋笼的保护层尽可能要设置成混凝土滚轮,通常的情况下都是每隔2m均匀布置4个,穿在箍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使得孔壁少受到扰动,同时也保证保护层的自身厚度。
3.2、梁身不正,侧面胀模,梁底下挠
产生原因:梁模支撑间距过大,刚度不够;侧模刚度不足,横楞间距过大或固定不牢,固梁的起拱高度不够。
防治措施:减少支撑间距;当梁高度超过60mm时加通长楞木,并用对拉螺栓固定,按设计要求起拱,超过4m的梁按2/1000起拱。
3.3、混凝土裂缝
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拆模时间过早,造成坠裂;新倒的混凝土墙被碰撞;拆除门洞模板时用大锤砸,拆模后未加支撑;混凝土含泥量大,收缩时产生裂缝;施工缝处二次浇混凝土等待时间过长。
对于此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防治:主要是对拆模强度进行控制,大于1m的洞口,拆模后要及时支撑;同时还要注意在进行大模板拆除及进行各种材料、设备的吊装时,一定不能发生碰撞墙体的现象;对洞口模板一定要刷好脱模剂,进行拆模时严禁用大锤砸;混凝土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能超过180min。
3.4、施工缝渗水
主要是在施工中施工缝留设的位置不当;或者是进行施工缝清理的时候工作不是很到位;又或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实从而导致了施工缝渗水。
对于此问题采取的措施:施工缝的留设应符合施工规范,留在受力最小的部位;对施工缝二次浇捣前应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浇筑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房地产行业日趋规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不断提高,对于施工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都在提高。因此,在施工中,技术管理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项目需要的建设。本文以某工程为例,首先分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影响施工质量问题,其次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技术优化的管理措施。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性
在我国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各个地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大,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也迅速的增加,由于进入建筑行业的门槛偏低,因此所进入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也是导致很多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建筑市场竞争氛围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提高和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建筑施工作业的效率,健全施工技术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对于减低施工的成本也是极其重要的。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拥有技术培训、档案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内容,还要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编排小组、图纸会审分工明确的方法来制定建筑的技术管理。在实践运用中,我们把建筑管理技术分为内涵和表面两层次。其中内涵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施工中一些基本规定,比如说一些书面形式的作业指导书或施工规范的条例,这些书面的作业指导有利于对施工建设人员的相关培训,还可以把培训内容的记录在施工技术的档案文件,起到一个案例培训的文档,表面的技术管理内容主要是包括对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施工工序的实施方案与施工技术所做的措施,解决这两层的问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就会越来越完善,发展的就会更快。
3、某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
在某工程的技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
3.1、技术方面
3.1.1、桩基础
3.1.1.1、在進行施工中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就是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其主要的原因是:(1)桩沉入深度不足;(2)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但桩深已经达到了设计的标准值;(3)最终贯入度过大;
3.1.1.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1)预制桩质量差,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最易造成桩倾斜;(2)桩机安装不正,桩架与地面不垂直;(3)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产生锤击偏心;(4)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5)桩距过小,打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6)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1.1.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1)沉桩过程中,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一般主要是受到恶劣桩制作质量的影响,所以使得其发生了弯曲,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桩身弯曲程度过大从而造成了断裂。(2)锤击次数过多,在工程中的施工设计图中桩锤击过重,设计贯入度过小,从而使得在施工中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优化措施:
3.1.4、补送结合法
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一根一根的沉入时,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不好的接桩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例如连接节点脱开,对于这种情况,就可采用送补结合法。
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能够下沉,然后再把松开的接头再一次的顶紧,从而保证他的竖向承载力足以承受一定的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它主要有两个作用,其一是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其二是补打的整桩可承受地震荷载。
3.1.5、补桩法
对于补桩法,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可以进行任意的选择:(1)桩基承台施工前补桩。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所以当桩距较小时,一般会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2)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运用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的施工反力,其设施简单,易操作方便,使得工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3.1.6、纠偏法桩
桩身倾斜,但是还没有断裂,且桩长较短,又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还没断裂,一般就会在施工中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图1
3.1.7、复合地基法
这个处理方法主要是的原理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对地基进行一定的处理,从而使得地基的承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很好的分担桩基的荷载。一般会经常用到以下的方法:(1)承台下做换土地基。主要的做法是在桩基承台施工前,要挖一定深度的土,将其换成砂石填层进行分层夯填,然后再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2)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如果桩承载力没有达到设计的相关要求,一般要采取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水泥土桩的方法,从而使得其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3.1.8、桩基础在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3.1.8.1、钻孔过程控制
在钻孔前,要认真重复审核桩位和标高,确保其准确性。检测孔径、孔深和清孔后的沉浆密度、沉渣厚度。等到这些都做好后,再进行参照地质勘探报告检查其满足持力层的深度的程度。在施工中,一旦发现持力层深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并且遇到一些地质变化,就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再加深0.5m~1.5m。
3.1.8.2、钢筋笼检查
进行钢筋笼检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钢筋笼的制作质量、搭接长度及焊接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长度最好的长度是跟钢筋一样,最低的要求是不能比6m短,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予错开焊接。同时还要注意在钢筋笼顶标高比地面还要低时,为了避免下落的现象发生,要用吊筋将钢筋笼焊接牢固。在钢筋笼的保护层尽可能要设置成混凝土滚轮,通常的情况下都是每隔2m均匀布置4个,穿在箍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使得孔壁少受到扰动,同时也保证保护层的自身厚度。
3.2、梁身不正,侧面胀模,梁底下挠
产生原因:梁模支撑间距过大,刚度不够;侧模刚度不足,横楞间距过大或固定不牢,固梁的起拱高度不够。
防治措施:减少支撑间距;当梁高度超过60mm时加通长楞木,并用对拉螺栓固定,按设计要求起拱,超过4m的梁按2/1000起拱。
3.3、混凝土裂缝
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拆模时间过早,造成坠裂;新倒的混凝土墙被碰撞;拆除门洞模板时用大锤砸,拆模后未加支撑;混凝土含泥量大,收缩时产生裂缝;施工缝处二次浇混凝土等待时间过长。
对于此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防治:主要是对拆模强度进行控制,大于1m的洞口,拆模后要及时支撑;同时还要注意在进行大模板拆除及进行各种材料、设备的吊装时,一定不能发生碰撞墙体的现象;对洞口模板一定要刷好脱模剂,进行拆模时严禁用大锤砸;混凝土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能超过180min。
3.4、施工缝渗水
主要是在施工中施工缝留设的位置不当;或者是进行施工缝清理的时候工作不是很到位;又或浇筑混凝土时振捣不密实从而导致了施工缝渗水。
对于此问题采取的措施:施工缝的留设应符合施工规范,留在受力最小的部位;对施工缝二次浇捣前应清理干净,用水冲洗;浇筑混凝土,应振捣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