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众多共产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甚至成为人生的信念和行为宗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其中一个流派。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化了对共产主义的论证。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线索阐述了共产主义是对人自身的解放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类对以往发展全部财富的保存,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异化;人
共产主义是近代以来最深入人心的社会思潮,是“最联合”的革命运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代共产主义成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年代,社会有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可谓是鱼龙混杂。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悲惨现实、同资产阶级反动思潮作斗争的同时,对在工人运动中这些所谓的“共产主义”进行批判,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线索,正面闡述了自身的共产主义观点。
一、批判空想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来看,空想共产主义的最初的几种形式的共同特征就是主张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对私有财产绝对平均分配,私有财产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看似平等,而人人都是私有者。
1.“粗陋的共产主义”依旧受私有财产束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越来越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统治阶级将社会财产据为己有,任意消费底层人们的劳动成果,并以自己创造的财富剥削自己。工人阶级对之痛恨至深,对于社会财产提出分配要求,也就是不成熟的社会流派,“粗陋的共产主义”。可见,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出场就紧盯了“私有财产”,并要求绝对平均化。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代表主要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巴贝夫、卡尔、德萨米,以及英国的欧文、德国魏特林等人。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带有对统治阶级享有私有财产的妒忌,目的很明确,就是金钱财富,要求消灭私有制、土地公有、人人平等。巴贝夫用革命和密谋的手段实现主张,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奠基人”。表面上看,私有财产是阶级社会万恶的根源,对于把矛头简单对准私有财产、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宣称“财产就是盗窃”,他从劳动是财富出发,要求消灭私有财产。但是,在他们眼中,私有财产本质是劳动产品,只是除了劳动者自身别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看不到财富是劳动者自身产生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主张的批判最为集中和严厉。首先,粗陋的共产主义看不到私有财产的本质,仍旧肤浅的将财产当作客体,当作人的生存必需。其次,他们看到了贫富差距,但是不能正确找到解决的途径。简单的主张平均主义,看似“乌托邦”一样的社会倡导,实际上也是一种空想。着眼于分配已有的物质财富,但那只能是普遍贫民化,甚至是底层人民的妒忌心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劳动创造的,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下,才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人人平等。新中国初期的公社运动、吃大锅饭、“大跃进”等也可以看作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变形。最后,粗陋的共产主义竟然赤裸裸地主张“公妻制”,显然是粗俗、没有思想境界的一种荒谬,是未理解人的本性的无知表现。马克思指出:“把妇女当作共同淫欲的掳获物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1]所以,粗陋的共产主义想用平均财富的方式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不仅不可能实现,还会离共产主义越来越远。
2.“真正的共产主义”未知私有财产本质。“真正的共产主义”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的共产主义。上一句是马克思对于真正的共产主义的评价,可以看出,这种共产主义已经是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自身的还原,是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但“未完成”,也就是不够彻底,不能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本质,依旧要在自我异化中被其束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类共产主义的批判比较简略,并没有点名是那几个流派及其代表。但是在之后的《共产党宣言》中却严厉点出格律恩。学界大多数也认为这是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新派别,属于晚期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是同赫斯、格律恩所创立的派别,这个派别中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密切的友人。尽管如此,马克思所写的《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当于给了德国“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思潮一个有力的一击。
由此看出,“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产主义”都属于空想社会主义。他们都看到了資本主义存在的问题,指出私有财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但是都不彻底,也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马克思在批判的同时彻底揭露私有制的问题,尝试指出发展的路径,而他的依据是“异化劳动”理论。
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马克思阐述异化劳动理论并批判各种空想的共产主义后,以“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线索,正面表述了他对于共产主义的见解。
1.共产主义是对人自身的解放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私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这就突出了“人”的作用。在马克思的时代里,人劳动后所得的成果被资产阶级者作为“私有财产”,而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剥削成所谓的“工资”分到劳动者手里。所以,人最基本的是所劳所得,自己享受劳动的过程,而劳动的结果也是自己的或是自己分配。但是现如今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成果都是在资产阶级剥削下,劳动的成果已经不完全是自己的,更提不上“享受”二字。劳动者的成果被“工资”代替,“享受”变成了“为了生存”,严重被“私有财产”束缚。那么如何才是“人”的解放?人和动物的区别并不是这些物质享受,因为动物也会捕食而生存下去;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人的“精神”,也就是感性的。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人”、“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社会性)感性的占有。“私有财产”是人在感性中没有意识到的“自我异化”的结果,因而在揭露之后感性的、自觉而彻底的成为人本身,成为有“品质”的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追求劳动而生存。不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感性的精神享受也应该是属于人的。对于内心没有功利物质的人来说,眼睛带来风景的美妙,鼻子得到香气的迷人感受,耳朵感受音乐的愉悦等,这都应该是属于人的,而不能仅仅拥有五官,却没有享受的能力。所以,对于人自身的解放是“自觉的”,重新得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享受;也要是“完全的”,只有彻底“复归”才能真正解开“私有财产”的束缚,成为人自身。 说到共产主义是“通过人而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就要知道什么是“通过人”、“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指出“通过人”是相对通过物来说的,尤其是由人的自我异化得到的私有财产这种物来讲,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被私有财产束缚,仅仅为了得到物而被物控制自身,要对这种被蒙蔽的自我异化产生的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为了人”,简单来说就是共产主义不是为了物、占有物,而是真正为了人自身的解放,让人成为“人”。这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所在,就是能够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指不能片面为了得到、为了占有,而是要全面。“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也就是这种“占有”要全面和彻底,是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的自我异化使得人丧失了这个特性。人是集体中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都有紧密的联系,因而不能简单地进行占有。这也是人的精神所在。人是本质为社会的人,人的本质的复归应当是自觉的全面的,人自身的解放也会是彻底的。
2.共产主义是人类对以往发展全部财富的保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讲的“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是说明共产主义需要经济基础,需要丰富的物质支持。现所谓的财富就是“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追根究底是劳动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创造,是劳动者自身,劳动本身。这也是通过“异化劳动”揭露“私有财产”本来面目。但是对于“私有财产”,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马克思并不是简单粗鲁的全部否定,而是要积极的“扬弃”,正是因为共产主义不能完全抛弃资本主义的成果,而是要在丰富的物质积累上得到自我的解放和发展。简单地进行物质分配是“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做法,因而不能是仅仅的妒忌而造成贫困的普遍化。,在马克思眼中,“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4]所以,共产主义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成果进行保存和继承,并且是“积极的扬弃”,而不是粗鲁的取消和否定。马克思没有对未来社会描述所谓的“蓝图”,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乌托邦”的社会不是想有就有、凭空产生,它需要一种对接,是历史发展而来,尤其是在新社会的初期,往往都会带有旧社会发展的痕迹;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看清所谓的“万恶的根源”,在不断发展中实现自我的提升。通过人的努力,不断进行经济积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物质条件。
3.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看法的表述,可以说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基础。两个完成了的主义相互“等于”,也就是统一一体。自然主义把自然界当作世界唯一的本体和基础,而人道主义认为认识世界的主人、主体和基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将以自然界为基础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加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人”放入自然界当中,防止自然主义机械化和人道主义唯心发展,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5]也正是马克思再次以“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为基础的表述,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扬弃是将“私有财产”归还到真正的“人的财产”,同时是完全的、自觉的复归。
4.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解释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这句话可以归纳为共产主义是“六对矛盾”的自觉的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应当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但是“私有财产”的存在使得它们相对立。同样是“私有财产”的存在让人忘记其本身,仅仅是作为一种存在物而忘记自身的本质;将私有财产对象化而忘记其是自身的确证;将人原本的自由忘记,把被利益支配当作必然,;人的个体有限和类的无限也相互斗争。当共产主义出现,积极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这六对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也就具有了自觉性。
除了上述四个基本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中也有其他内容的表达。比如,共产主义是现实的历史运动,不能只是一种想象。“我們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6]
三、共产主义在现实中发展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要具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交往的世界两个特性的,因而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会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其实马克思预见了当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俄国具有发生的可能,但没有想到会独自发展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也表达了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再次体现了马克思学术与实践的严谨态度。
“共产主义”起初在马克思的眼中并不可能实现,只是把它当作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面表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态度。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领导苏联成功革命,这一思想被列宁继承下来,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这样,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就被分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列宁再次表述将共产主义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共产主义在中国而言是一种理想社会,现处社会受列宁影响被称作“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断对抗的潮流中,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虑。但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表明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会很艰难。所以我们要相信,共产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能够真正成为自身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中实现。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就要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原理的运用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推动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实现。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2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2-11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6-5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2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张奎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生成和现实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6,(01):26-36.
[5]史少博.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思维路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7,(01):57-63.
[6]李彬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重新思考“巴黎手稿”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3):138-145.
[7]李仁卿、袁英华.从“渐进”到“跨越”——重读马克思东方共产主义理论[J].前沿,2008,(10):14-16.
[8]朱斌、黄小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哲学语境下的共产主义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7-8.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异化;人
共产主义是近代以来最深入人心的社会思潮,是“最联合”的革命运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当代共产主义成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年代,社会有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可谓是鱼龙混杂。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悲惨现实、同资产阶级反动思潮作斗争的同时,对在工人运动中这些所谓的“共产主义”进行批判,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线索,正面闡述了自身的共产主义观点。
一、批判空想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来看,空想共产主义的最初的几种形式的共同特征就是主张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对私有财产绝对平均分配,私有财产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看似平等,而人人都是私有者。
1.“粗陋的共产主义”依旧受私有财产束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越来越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统治阶级将社会财产据为己有,任意消费底层人们的劳动成果,并以自己创造的财富剥削自己。工人阶级对之痛恨至深,对于社会财产提出分配要求,也就是不成熟的社会流派,“粗陋的共产主义”。可见,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出场就紧盯了“私有财产”,并要求绝对平均化。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代表主要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巴贝夫、卡尔、德萨米,以及英国的欧文、德国魏特林等人。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带有对统治阶级享有私有财产的妒忌,目的很明确,就是金钱财富,要求消灭私有制、土地公有、人人平等。巴贝夫用革命和密谋的手段实现主张,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奠基人”。表面上看,私有财产是阶级社会万恶的根源,对于把矛头简单对准私有财产、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宣称“财产就是盗窃”,他从劳动是财富出发,要求消灭私有财产。但是,在他们眼中,私有财产本质是劳动产品,只是除了劳动者自身别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看不到财富是劳动者自身产生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主张的批判最为集中和严厉。首先,粗陋的共产主义看不到私有财产的本质,仍旧肤浅的将财产当作客体,当作人的生存必需。其次,他们看到了贫富差距,但是不能正确找到解决的途径。简单的主张平均主义,看似“乌托邦”一样的社会倡导,实际上也是一种空想。着眼于分配已有的物质财富,但那只能是普遍贫民化,甚至是底层人民的妒忌心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劳动创造的,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下,才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人人平等。新中国初期的公社运动、吃大锅饭、“大跃进”等也可以看作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变形。最后,粗陋的共产主义竟然赤裸裸地主张“公妻制”,显然是粗俗、没有思想境界的一种荒谬,是未理解人的本性的无知表现。马克思指出:“把妇女当作共同淫欲的掳获物和婢女来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1]所以,粗陋的共产主义想用平均财富的方式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不仅不可能实现,还会离共产主义越来越远。
2.“真正的共产主义”未知私有财产本质。“真正的共产主义”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的共产主义。上一句是马克思对于真正的共产主义的评价,可以看出,这种共产主义已经是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自身的还原,是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但“未完成”,也就是不够彻底,不能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本质,依旧要在自我异化中被其束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类共产主义的批判比较简略,并没有点名是那几个流派及其代表。但是在之后的《共产党宣言》中却严厉点出格律恩。学界大多数也认为这是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新派别,属于晚期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是同赫斯、格律恩所创立的派别,这个派别中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密切的友人。尽管如此,马克思所写的《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当于给了德国“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思潮一个有力的一击。
由此看出,“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产主义”都属于空想社会主义。他们都看到了資本主义存在的问题,指出私有财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但是都不彻底,也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马克思在批判的同时彻底揭露私有制的问题,尝试指出发展的路径,而他的依据是“异化劳动”理论。
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马克思阐述异化劳动理论并批判各种空想的共产主义后,以“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线索,正面表述了他对于共产主义的见解。
1.共产主义是对人自身的解放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私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这就突出了“人”的作用。在马克思的时代里,人劳动后所得的成果被资产阶级者作为“私有财产”,而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剥削成所谓的“工资”分到劳动者手里。所以,人最基本的是所劳所得,自己享受劳动的过程,而劳动的结果也是自己的或是自己分配。但是现如今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成果都是在资产阶级剥削下,劳动的成果已经不完全是自己的,更提不上“享受”二字。劳动者的成果被“工资”代替,“享受”变成了“为了生存”,严重被“私有财产”束缚。那么如何才是“人”的解放?人和动物的区别并不是这些物质享受,因为动物也会捕食而生存下去;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在于人的“精神”,也就是感性的。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人”、“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社会性)感性的占有。“私有财产”是人在感性中没有意识到的“自我异化”的结果,因而在揭露之后感性的、自觉而彻底的成为人本身,成为有“品质”的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追求劳动而生存。不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感性的精神享受也应该是属于人的。对于内心没有功利物质的人来说,眼睛带来风景的美妙,鼻子得到香气的迷人感受,耳朵感受音乐的愉悦等,这都应该是属于人的,而不能仅仅拥有五官,却没有享受的能力。所以,对于人自身的解放是“自觉的”,重新得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享受;也要是“完全的”,只有彻底“复归”才能真正解开“私有财产”的束缚,成为人自身。 说到共产主义是“通过人而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就要知道什么是“通过人”、“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指出“通过人”是相对通过物来说的,尤其是由人的自我异化得到的私有财产这种物来讲,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被私有财产束缚,仅仅为了得到物而被物控制自身,要对这种被蒙蔽的自我异化产生的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为了人”,简单来说就是共产主义不是为了物、占有物,而是真正为了人自身的解放,让人成为“人”。这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所在,就是能够使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指不能片面为了得到、为了占有,而是要全面。“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也就是这种“占有”要全面和彻底,是人的本质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的自我异化使得人丧失了这个特性。人是集体中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都有紧密的联系,因而不能简单地进行占有。这也是人的精神所在。人是本质为社会的人,人的本质的复归应当是自觉的全面的,人自身的解放也会是彻底的。
2.共产主义是人类对以往发展全部财富的保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讲的“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是说明共产主义需要经济基础,需要丰富的物质支持。现所谓的财富就是“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追根究底是劳动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创造,是劳动者自身,劳动本身。这也是通过“异化劳动”揭露“私有财产”本来面目。但是对于“私有财产”,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马克思并不是简单粗鲁的全部否定,而是要积极的“扬弃”,正是因为共产主义不能完全抛弃资本主义的成果,而是要在丰富的物质积累上得到自我的解放和发展。简单地进行物质分配是“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做法,因而不能是仅仅的妒忌而造成贫困的普遍化。,在马克思眼中,“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4]所以,共产主义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成果进行保存和继承,并且是“积极的扬弃”,而不是粗鲁的取消和否定。马克思没有对未来社会描述所谓的“蓝图”,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乌托邦”的社会不是想有就有、凭空产生,它需要一种对接,是历史发展而来,尤其是在新社会的初期,往往都会带有旧社会发展的痕迹;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看清所谓的“万恶的根源”,在不断发展中实现自我的提升。通过人的努力,不断进行经济积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物质条件。
3.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看法的表述,可以说体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基础。两个完成了的主义相互“等于”,也就是统一一体。自然主义把自然界当作世界唯一的本体和基础,而人道主义认为认识世界的主人、主体和基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将以自然界为基础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加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人”放入自然界当中,防止自然主义机械化和人道主义唯心发展,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5]也正是马克思再次以“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为基础的表述,即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扬弃是将“私有财产”归还到真正的“人的财产”,同时是完全的、自觉的复归。
4.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解释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这句话可以归纳为共产主义是“六对矛盾”的自觉的真正解决。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应当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但是“私有财产”的存在使得它们相对立。同样是“私有财产”的存在让人忘记其本身,仅仅是作为一种存在物而忘记自身的本质;将私有财产对象化而忘记其是自身的确证;将人原本的自由忘记,把被利益支配当作必然,;人的个体有限和类的无限也相互斗争。当共产主义出现,积极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这六对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也就具有了自觉性。
除了上述四个基本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學手稿》中也有其他内容的表达。比如,共产主义是现实的历史运动,不能只是一种想象。“我們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6]
三、共产主义在现实中发展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要具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交往的世界两个特性的,因而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会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其实马克思预见了当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俄国具有发生的可能,但没有想到会独自发展共产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也表达了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再次体现了马克思学术与实践的严谨态度。
“共产主义”起初在马克思的眼中并不可能实现,只是把它当作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面表述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态度。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片面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领导苏联成功革命,这一思想被列宁继承下来,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这样,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就被分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后,列宁再次表述将共产主义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共产主义在中国而言是一种理想社会,现处社会受列宁影响被称作“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断对抗的潮流中,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虑。但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表明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会很艰难。所以我们要相信,共产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能够真正成为自身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中实现。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就要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原理的运用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推动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实现。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2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1.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8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2-11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6-5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2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4]张奎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生成和现实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6,(01):26-36.
[5]史少博.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思维路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7,(01):57-63.
[6]李彬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重新思考“巴黎手稿”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3):138-145.
[7]李仁卿、袁英华.从“渐进”到“跨越”——重读马克思东方共产主义理论[J].前沿,2008,(10):14-16.
[8]朱斌、黄小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哲学语境下的共产主义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