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道路运输企业改革,使道路运输企业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单车承包经营、风险抵押承包经营和融资租赁等以单车为核心的改革,2002年以来“职工身份置换、产权置换”等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制,逐步适应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007年3月20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全省86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和实现“国退民进”发布会。
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翟文祥表示:“全省86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从过去的濒临破产到改制重组后主导道路运输市场,主要得益于我省交通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改革抓企业’战略部署,实施了道路运输企业结构调整。”
据介绍,截至2006年底,甘肃全省道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5158户,其中班车客运企业147户,旅游、公交及出租客运企业334户,货运企业7427户、等级客货运站(场)972个、驾驶员培训学校166户、汽车维修企业6092户、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20个。
在全省道路运输企业结构中,86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国有成分基本退出了客货运输市场,民营经济成分已主导了全省道路运输市场,实现了“国退民进”。这86户企业2006年完成道路运输产值26亿元,占到全行业年产值的31.2%,从业人员达到10.3万人,占到全行业从业人员的37.1%。
“国退民进”,企业大获生机
翟文祥在新闻发布会上评论说,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作为道路运输市场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其改制的全面完成和实现“国退民进”,有力地促进了道路运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道路运输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道路运输市场由国有一统天下向民营企业主导转变,道路运输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依法行政管理转变。
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中走来,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企业经营机制焕然一新,经营结构更趋合理,企业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企业中广泛运用。企业由过去轻管理、不懂管理向重管理、狠抓管理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目前,该省二级以上资质的运输企业全部通过了ISO9000、ISO9001质量认证,实行严要求、高标准的规范化管理,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是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形势。在产业结构上,层次明显提高,由过去简单的普通客货运输向新型运输方式转变,快客、物流在运输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组织结构上,改变了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在运力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运力单一的状况,快客和现代物流发展迅猛,道路运输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三是分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由社会组织变为经济组织。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运输企业原来担负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盘活了资产,使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将发展的主力放在了客货运输、维修配送、站务运营等主导业务上,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四是职工身份得到根本转变,劳动用工完全市场化。职工从“国家人”转换为“企业人”,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用工关系,职工由过去端“铁饭碗”变成了新企业的投资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
结构调整:第四轮挑战更高
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翟文祥说,甘肃省道路运输企业经过前三轮运输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运输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逐步改变,但新的运输结构性矛盾逐步凸现,运输企业在运输结构上普遍存在“重客货运输、轻辅助服务”,“重客运、轻货运”,“重班线客运、轻旅游客运”,“重境内运输、轻口岸运输”的现象;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现代物流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十分有限;运力结构上车辆档次总体较低,中高级车辆所占比重小。为此,甘肃省道路运输企业将面临第四轮大的结构调整。
翟文祥认为,“十一五”期间,该省将积极培育运输市场主体,实施更大范围、更紧层次的区域整合,借鉴国内外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经营模式,组建大型企业群体:在客运上联合,形成以资产为纽带、集丰富客运资源和现代化管理于一身的跨区域联合舰队;在货运上转型,形成以高等级公路服务区为枢纽,集客运快件、城际配送、商贸流通和信息网络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在辅助业上整合,整合运输资源,推进维修入市、驾培入市,实行辅助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点扶持资产过亿、营收过亿的大型运输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资产过五千万、营收过五千万的运输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甘肃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改革历程
第一轮改革(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
道路运输行业是开放较早的行业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运货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一起办”,“有路大家行车”的道路运输市场开放政策。
1985年,甘肃省为打破交通运输业“政企不分、统得太死、集中过多”的局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省交通厅将直属27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下放地方管理,使全省道路运输业形成了“一家管、多家办”、“国营、集体、个体运输业户一齐干”、“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新局面。
经过近15年的发展,到1999年,该省道路运输企业基本上做到了由单一生产型转为经营开拓型,真正变成了具有自主权、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经济实体,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改变了运力紧张的矛盾,有效缓解了道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作用。道路运输业打破了国有一统天下的局面,由1984年的86户增至1999年的32503户,营运车辆由1984年的0.6万辆增至1999年的9.5万辆,客货运量由1984年的0.4亿人次和0.7亿吨增至1999年的1.12亿人次和1.93亿吨,客货周转量由1984年的22.03亿人公里和29.4亿吨公里增至1999年的65.95亿人公里和104.07亿吨公里。
第二轮改革(2000年~2002年):
经过第一轮道路运输企业改革,大量私营、个体经营业户进入市场,该省道路运输企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多小散弱”、经营行为不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维护道路运输市场正常秩序,引导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2000年,按照国家交通部关于道路运输企业结构调整有关政策,甘肃省对道路运输企业实行了经营资质管理,以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为目标,加强了道路运输企业整顿与规范。
经过两年的努力,道路运输市场主体在兼并、重组、联合中整合了运输资源,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截至2002年底,全省86户国有客货运输企业中一级资质3户、二级资质9户、三级资质29户,四级资质45户,其中67户完成了改制,为下一轮道路运输改革和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改革(2003年~2006年):
经过前两轮的改革,全省道路运输企业运能不足和“多小散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道路运输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竞争力,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等方面问题逐步显现。2002年以来,该省道路运输业全力实施了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产权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的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三大战略”。
一是实施了“国退民进、发展优先”战略。引导国有运输企业逐步通过产权置换、身份置换,实现投资多元化、产权民营化和经营集约化,从根本上搞活国有运输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业户进行股份改造,实行公司化经营,重点扶持了甘肃东运集团、甘肃南部运输集团、甘肃西运运输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骋达运输集团、甘肃陇运三力运输集团、甘南州雪羚集团等大型民营运输集团。到2006年底,随着兰州汽车运输集团的改制完成,全省86户国有客货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已全部改制为民营运输企业或多种经济成分混合体,国有成分基本退出了客货运输市场,民营经济成分已主导了全省道路运输市场。
二是实施了“小企业、大集团”战略。鼓励和引导道路运输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打破所有制界线,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运输企业集团。积极引导整合社会分散运力,分离厂矿企业自备运力,采取多种形式培育专、新、特、精的小型运输企业。目前,该省已形成了以甘肃陇运、兰运集团为龙头,20家区域性运输企业为骨干,300家客货运输企业竞争发展的合理格局。
三是实施了“抓两头、带中间”战略。抓快速客运和农村客运,带动普通客运;抓现代物流和专项货运,带动普通货运。经过发展,全省已开通客运班线3386条,营运里程达69.1万公里;客运通达24个省(区、市),货运遍布全国。“三大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省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进程,改变了道路运输经营结构、企业结构、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结构。2003年以来,原有的86户道路客货运输企业整体上实现了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1.9亿元。
2007年3月20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全省86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和实现“国退民进”发布会。
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翟文祥表示:“全省86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从过去的濒临破产到改制重组后主导道路运输市场,主要得益于我省交通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改革抓企业’战略部署,实施了道路运输企业结构调整。”
据介绍,截至2006年底,甘肃全省道路运输经营业户达到15158户,其中班车客运企业147户,旅游、公交及出租客运企业334户,货运企业7427户、等级客货运站(场)972个、驾驶员培训学校166户、汽车维修企业6092户、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20个。
在全省道路运输企业结构中,86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国有成分基本退出了客货运输市场,民营经济成分已主导了全省道路运输市场,实现了“国退民进”。这86户企业2006年完成道路运输产值26亿元,占到全行业年产值的31.2%,从业人员达到10.3万人,占到全行业从业人员的37.1%。
“国退民进”,企业大获生机
翟文祥在新闻发布会上评论说,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作为道路运输市场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其改制的全面完成和实现“国退民进”,有力地促进了道路运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道路运输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道路运输市场由国有一统天下向民营企业主导转变,道路运输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依法行政管理转变。
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中走来,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企业经营机制焕然一新,经营结构更趋合理,企业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企业中广泛运用。企业由过去轻管理、不懂管理向重管理、狠抓管理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目前,该省二级以上资质的运输企业全部通过了ISO9000、ISO9001质量认证,实行严要求、高标准的规范化管理,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是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形势。在产业结构上,层次明显提高,由过去简单的普通客货运输向新型运输方式转变,快客、物流在运输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在组织结构上,改变了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在运力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运力单一的状况,快客和现代物流发展迅猛,道路运输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三是分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由社会组织变为经济组织。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运输企业原来担负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卸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盘活了资产,使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将发展的主力放在了客货运输、维修配送、站务运营等主导业务上,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四是职工身份得到根本转变,劳动用工完全市场化。职工从“国家人”转换为“企业人”,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用工关系,职工由过去端“铁饭碗”变成了新企业的投资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
结构调整:第四轮挑战更高
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翟文祥说,甘肃省道路运输企业经过前三轮运输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运输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逐步改变,但新的运输结构性矛盾逐步凸现,运输企业在运输结构上普遍存在“重客货运输、轻辅助服务”,“重客运、轻货运”,“重班线客运、轻旅游客运”,“重境内运输、轻口岸运输”的现象;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现代物流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十分有限;运力结构上车辆档次总体较低,中高级车辆所占比重小。为此,甘肃省道路运输企业将面临第四轮大的结构调整。
翟文祥认为,“十一五”期间,该省将积极培育运输市场主体,实施更大范围、更紧层次的区域整合,借鉴国内外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经营模式,组建大型企业群体:在客运上联合,形成以资产为纽带、集丰富客运资源和现代化管理于一身的跨区域联合舰队;在货运上转型,形成以高等级公路服务区为枢纽,集客运快件、城际配送、商贸流通和信息网络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在辅助业上整合,整合运输资源,推进维修入市、驾培入市,实行辅助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重点扶持资产过亿、营收过亿的大型运输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资产过五千万、营收过五千万的运输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甘肃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改革历程
第一轮改革(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
道路运输行业是开放较早的行业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运货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一起办”,“有路大家行车”的道路运输市场开放政策。
1985年,甘肃省为打破交通运输业“政企不分、统得太死、集中过多”的局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省交通厅将直属27户国有客货道路运输企业下放地方管理,使全省道路运输业形成了“一家管、多家办”、“国营、集体、个体运输业户一齐干”、“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新局面。
经过近15年的发展,到1999年,该省道路运输企业基本上做到了由单一生产型转为经营开拓型,真正变成了具有自主权、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经济实体,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改变了运力紧张的矛盾,有效缓解了道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作用。道路运输业打破了国有一统天下的局面,由1984年的86户增至1999年的32503户,营运车辆由1984年的0.6万辆增至1999年的9.5万辆,客货运量由1984年的0.4亿人次和0.7亿吨增至1999年的1.12亿人次和1.93亿吨,客货周转量由1984年的22.03亿人公里和29.4亿吨公里增至1999年的65.95亿人公里和104.07亿吨公里。
第二轮改革(2000年~2002年):
经过第一轮道路运输企业改革,大量私营、个体经营业户进入市场,该省道路运输企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企业“多小散弱”、经营行为不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维护道路运输市场正常秩序,引导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2000年,按照国家交通部关于道路运输企业结构调整有关政策,甘肃省对道路运输企业实行了经营资质管理,以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为目标,加强了道路运输企业整顿与规范。
经过两年的努力,道路运输市场主体在兼并、重组、联合中整合了运输资源,道路运输企业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截至2002年底,全省86户国有客货运输企业中一级资质3户、二级资质9户、三级资质29户,四级资质45户,其中67户完成了改制,为下一轮道路运输改革和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改革(2003年~2006年):
经过前两轮的改革,全省道路运输企业运能不足和“多小散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道路运输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竞争力,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等方面问题逐步显现。2002年以来,该省道路运输业全力实施了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产权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的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三大战略”。
一是实施了“国退民进、发展优先”战略。引导国有运输企业逐步通过产权置换、身份置换,实现投资多元化、产权民营化和经营集约化,从根本上搞活国有运输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业户进行股份改造,实行公司化经营,重点扶持了甘肃东运集团、甘肃南部运输集团、甘肃西运运输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骋达运输集团、甘肃陇运三力运输集团、甘南州雪羚集团等大型民营运输集团。到2006年底,随着兰州汽车运输集团的改制完成,全省86户国有客货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已全部改制为民营运输企业或多种经济成分混合体,国有成分基本退出了客货运输市场,民营经济成分已主导了全省道路运输市场。
二是实施了“小企业、大集团”战略。鼓励和引导道路运输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打破所有制界线,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运输企业集团。积极引导整合社会分散运力,分离厂矿企业自备运力,采取多种形式培育专、新、特、精的小型运输企业。目前,该省已形成了以甘肃陇运、兰运集团为龙头,20家区域性运输企业为骨干,300家客货运输企业竞争发展的合理格局。
三是实施了“抓两头、带中间”战略。抓快速客运和农村客运,带动普通客运;抓现代物流和专项货运,带动普通货运。经过发展,全省已开通客运班线3386条,营运里程达69.1万公里;客运通达24个省(区、市),货运遍布全国。“三大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省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与改革进程,改变了道路运输经营结构、企业结构、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结构。2003年以来,原有的86户道路客货运输企业整体上实现了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