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生存需要音乐,社会的发展呼唤音乐,音乐的价值不言而喻。本文主要分析音乐对生活质量及人格的影响,探索音乐在提高生活质量及健全人格的功能上的心理解释,为将音乐疗法贯彻到更广泛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格完善的新型健康观念中,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音乐生活质量人格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音乐,可以说是最普通又最神奇的艺术形式。它强烈的感染力和对人奇妙的身心效应自古就得到世人的关注,并籍此在人类文化与发展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教育和保健角色。
一音乐对人们生活质量和人格的影响
中国音乐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曹理教授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谈到音乐的功能时认为,音乐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健全大脑的作用、健康心理的作用、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笔者认为爱好音乐并长期接触某种音乐,对人格塑造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影响其整体的人生态度与自我意识,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爱好音乐并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者在生活质量中的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总健康状况方面得分均高于非音乐爱好者;并反映出其在心理领域的各个条目以及社会关系领域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音乐爱好者自尊感强,在身材与相貌、精神支柱、记忆和注意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积极感受多而消极感受较少。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同等的生理条件下,有音乐陪伴的人在心理及社会关系方面有更佳的自我体验。他们自尊感强,普遍对自己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同时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而富有意义,人际关系也较为融洽。
另外,音乐爱好者积极感受较多,是因为美妙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快感。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早已传为美谈。试想当音乐响起,聆听者的想象、情感、理解都被唤起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难以自抑的身心共鸣的感觉,或者情绪激动、感观兴奋,或者心境愉快、机体平和舒坦,使接受者得到快慰和满足。
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因此,一个有较强的感知、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人是聪慧的,一个既有上述诸能力又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的人,则不但是聪慧的,而且是健全的。
在上海少管所,有一个与音乐教育有关的振奋人心的故事。该所为了管理少管所的少年犯,管理人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成立了一个“回春艺术团”,根据犯人的特点,请老师教他们器乐演奏、唱歌、舞蹈表演。“回春艺术团”成立后,人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就是从“回春艺术团”离所的青少年240多人,没有一个“二进宫”的,上级领导要求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少管所派大量的人力,跟踪调查,他们发现,通过艺术教育的参与,犯错误的青少年是自觉、主动地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
二音乐对生活质量及人格影响的心理学解释
1人格健全缘于音乐满足快感和欲望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整体。音乐正可以分别作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音乐通过审美或情绪体验,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有些欣赏者在接受过程之初,就是有意识地怀着追求感观快感或期待欲望的满足。比如,处在青春期的青年常常喜欢聆听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而有人喜欢节奏激烈刺激的音乐,在动感激烈的音乐里,机体攻击与破坏的紧张快感的期待便得到了合理的替代性满足。
同时,一个长期热爱音乐、感知音乐的人不仅对人类情感具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受能力,而且将会对其它艺术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这必将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有着较深刻的洞悉力。音乐这种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的作用。此外,音乐的审美意境及超功利性更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从而使超我得到净化与坚定。
2心灵重建归于音乐实现自我体验
音乐爱好者在生活质量诸多领域显示出的“与众不同”,我们可以认为受自我体验影响的个体主观自我评价是决定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心理学认为,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对自身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同时,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音乐爱好者在自尊、自我感受、自信、自我效能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他们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同度也显示出在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意志成分上的优势。
音乐的心灵重建作用通过心理经验的唤起与吸收,将无意识托起至意识层面,以达精神分析的效用。美国学者杜卡斯认为,人类所体验的感受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其中只有极少数具有名称,如爱、恨、焦虑、忧愁等。具有名称的容易被注意,尚无名称的容易被忽略,而具有名称的仅占总数的很小一部分。这些被忽略的感觉不能成为主体精神活动的自觉材料,但确实在主体的身上发生过、存在过,因此始终处于无意识的层次,偶然就会冒出来搅扰我们的心灵。
作为情感代言人的音乐责无旁贷地成为使无名感受上升到意识层面,成为主体精神生活的自觉材料的坦途。因此,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你总能找到你的似曾相识。当无名感受被音乐作品唤起,那曾经从心理屏幕上悄悄溜走的“感受”作为对象重新出现在接受者面前的时候,它也就从无意识层面浮向意识层面,成为具有形式具有形象的可明确把握的精神现象,也就从而使内心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版图更加扩大,从而使自我意识更加明晰。
3自我保健源于音樂激发高峰体验
中国的“大音希声”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精神的体现”,音乐体验最动人之处是带来精神上最深沉、最深刻的愉悦。同时,音乐的体验还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而不会受人为的压抑和逼迫,也不会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这时候的精神感觉升腾到无限辽远的高空,俯瞰天地人生,与宇宙本体融化在一起,即《乐记》所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音乐带来的这种精神层面的审美体会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不谋而合。马斯洛将生命中最富有意义、最富有价值的时刻命名为“高峰体验”,它“可以比作去拜访个人意义上的天堂”。在对“高峰体验”进一步的分析中,他发现:这个时刻并不总是一种激昂、亢奋、扩张的状态,相反,更多时候体现为平和、宁静、淡薄、谦让等,一种返璞归真的愿望。与那种进取心理姿态不同,这是一种向着赤子之心的回溯。马斯洛称其为“健康的倒退”。
高峰体验也并不全是一种“理智清明”、“心启聪慧”的状态,更与“世故”、“功利”的心态无缘,反而更经常地呈现出“混沌”、“陶醉”、“不自觉”的状态,进入一种类似于“禅定”的境界。这是一种在幽冥中由潜意识支配着的自由自在的心理活动,是“原始思维”方式在现代人经验生活中的复归。马斯洛把它命名为“健康的无意识”。心灵的自由空间,显然是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这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境界,而能够体味其中奥妙之人必然徜徉在自我高峰体验中。
音乐是人们生存之余一种美妙自我保健的方式;一种流连忘返、沉迷陶醉的高峰体验;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意味着独立自主、尽善尽美、自我完善的境界。只要我们能够走进这样一种人生境界,我们的生命就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充满诗意的,占据了精神生存的至高点,存在于一幅辉煌的生存景观之中。由此可见,音乐艺术的创造与接受,恰恰是人们进入心灵自由空间的重要渠道。超现实、超功利、于天地和谐一致的“精神的自由解放”。而音乐作为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可能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古人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我们完全不必以“不识乐谱”、“不懂乐理”、“没有机会参加音乐会”而把自己排除在音乐之外,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只要我们从音乐那里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解脱。音乐也并不是难以企及的“上界语言”,“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而后知音”。它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深入体验理解的感情流程。只要锲而不舍,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音乐的精神,享受音乐的境界,以超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的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将一步步走近音乐与身心同健的至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揭冰:《论音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歌海》,2008年第6期。
[3]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陈心,男,1957—,湖南醴陵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工作单位: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音乐生活质量人格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音乐,可以说是最普通又最神奇的艺术形式。它强烈的感染力和对人奇妙的身心效应自古就得到世人的关注,并籍此在人类文化与发展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教育和保健角色。
一音乐对人们生活质量和人格的影响
中国音乐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曹理教授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谈到音乐的功能时认为,音乐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健全大脑的作用、健康心理的作用、人际关系和谐化的作用。笔者认为爱好音乐并长期接触某种音乐,对人格塑造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影响其整体的人生态度与自我意识,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爱好音乐并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者在生活质量中的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总健康状况方面得分均高于非音乐爱好者;并反映出其在心理领域的各个条目以及社会关系领域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音乐爱好者自尊感强,在身材与相貌、精神支柱、记忆和注意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积极感受多而消极感受较少。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同等的生理条件下,有音乐陪伴的人在心理及社会关系方面有更佳的自我体验。他们自尊感强,普遍对自己总体感觉比较满意,同时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而富有意义,人际关系也较为融洽。
另外,音乐爱好者积极感受较多,是因为美妙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快感。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早已传为美谈。试想当音乐响起,聆听者的想象、情感、理解都被唤起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难以自抑的身心共鸣的感觉,或者情绪激动、感观兴奋,或者心境愉快、机体平和舒坦,使接受者得到快慰和满足。
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因此,一个有较强的感知、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人是聪慧的,一个既有上述诸能力又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的人,则不但是聪慧的,而且是健全的。
在上海少管所,有一个与音乐教育有关的振奋人心的故事。该所为了管理少管所的少年犯,管理人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成立了一个“回春艺术团”,根据犯人的特点,请老师教他们器乐演奏、唱歌、舞蹈表演。“回春艺术团”成立后,人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就是从“回春艺术团”离所的青少年240多人,没有一个“二进宫”的,上级领导要求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少管所派大量的人力,跟踪调查,他们发现,通过艺术教育的参与,犯错误的青少年是自觉、主动地接受高尚品德的熏陶。
二音乐对生活质量及人格影响的心理学解释
1人格健全缘于音乐满足快感和欲望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整体。音乐正可以分别作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音乐通过审美或情绪体验,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有些欣赏者在接受过程之初,就是有意识地怀着追求感观快感或期待欲望的满足。比如,处在青春期的青年常常喜欢聆听表达爱情的流行歌曲;而有人喜欢节奏激烈刺激的音乐,在动感激烈的音乐里,机体攻击与破坏的紧张快感的期待便得到了合理的替代性满足。
同时,一个长期热爱音乐、感知音乐的人不仅对人类情感具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受能力,而且将会对其它艺术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这必将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有着较深刻的洞悉力。音乐这种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的作用。此外,音乐的审美意境及超功利性更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从而使超我得到净化与坚定。
2心灵重建归于音乐实现自我体验
音乐爱好者在生活质量诸多领域显示出的“与众不同”,我们可以认为受自我体验影响的个体主观自我评价是决定其生活质量的关键。心理学认为,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对自身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同时,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音乐爱好者在自尊、自我感受、自信、自我效能感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他们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同度也显示出在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意志成分上的优势。
音乐的心灵重建作用通过心理经验的唤起与吸收,将无意识托起至意识层面,以达精神分析的效用。美国学者杜卡斯认为,人类所体验的感受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其中只有极少数具有名称,如爱、恨、焦虑、忧愁等。具有名称的容易被注意,尚无名称的容易被忽略,而具有名称的仅占总数的很小一部分。这些被忽略的感觉不能成为主体精神活动的自觉材料,但确实在主体的身上发生过、存在过,因此始终处于无意识的层次,偶然就会冒出来搅扰我们的心灵。
作为情感代言人的音乐责无旁贷地成为使无名感受上升到意识层面,成为主体精神生活的自觉材料的坦途。因此,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你总能找到你的似曾相识。当无名感受被音乐作品唤起,那曾经从心理屏幕上悄悄溜走的“感受”作为对象重新出现在接受者面前的时候,它也就从无意识层面浮向意识层面,成为具有形式具有形象的可明确把握的精神现象,也就从而使内心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版图更加扩大,从而使自我意识更加明晰。
3自我保健源于音樂激发高峰体验
中国的“大音希声”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精神的体现”,音乐体验最动人之处是带来精神上最深沉、最深刻的愉悦。同时,音乐的体验还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而不会受人为的压抑和逼迫,也不会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这时候的精神感觉升腾到无限辽远的高空,俯瞰天地人生,与宇宙本体融化在一起,即《乐记》所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音乐带来的这种精神层面的审美体会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不谋而合。马斯洛将生命中最富有意义、最富有价值的时刻命名为“高峰体验”,它“可以比作去拜访个人意义上的天堂”。在对“高峰体验”进一步的分析中,他发现:这个时刻并不总是一种激昂、亢奋、扩张的状态,相反,更多时候体现为平和、宁静、淡薄、谦让等,一种返璞归真的愿望。与那种进取心理姿态不同,这是一种向着赤子之心的回溯。马斯洛称其为“健康的倒退”。
高峰体验也并不全是一种“理智清明”、“心启聪慧”的状态,更与“世故”、“功利”的心态无缘,反而更经常地呈现出“混沌”、“陶醉”、“不自觉”的状态,进入一种类似于“禅定”的境界。这是一种在幽冥中由潜意识支配着的自由自在的心理活动,是“原始思维”方式在现代人经验生活中的复归。马斯洛把它命名为“健康的无意识”。心灵的自由空间,显然是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这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境界,而能够体味其中奥妙之人必然徜徉在自我高峰体验中。
音乐是人们生存之余一种美妙自我保健的方式;一种流连忘返、沉迷陶醉的高峰体验;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意味着独立自主、尽善尽美、自我完善的境界。只要我们能够走进这样一种人生境界,我们的生命就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充满诗意的,占据了精神生存的至高点,存在于一幅辉煌的生存景观之中。由此可见,音乐艺术的创造与接受,恰恰是人们进入心灵自由空间的重要渠道。超现实、超功利、于天地和谐一致的“精神的自由解放”。而音乐作为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可能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人的这种心理需求。
古人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我们完全不必以“不识乐谱”、“不懂乐理”、“没有机会参加音乐会”而把自己排除在音乐之外,这些都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只要我们从音乐那里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解脱。音乐也并不是难以企及的“上界语言”,“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而后知音”。它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深入体验理解的感情流程。只要锲而不舍,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音乐的精神,享受音乐的境界,以超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的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将一步步走近音乐与身心同健的至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揭冰:《论音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歌海》,2008年第6期。
[3]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陈心,男,1957—,湖南醴陵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工作单位: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