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针对52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结果: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均有疟疾高发地区居留史,临床特征主要表现有发热、畏寒寒战、出汗、腰酸等,有19例血小板减少,12例肝功能异常,2例肺部感染、12例中毒性肝炎、1例急性肾衰、1例嗜血细胞综合征,经过我院积极抗疟治疗后,51例患者获得痊愈,1例患者死亡。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诊断时易造成临床医生误诊。因此,需要切实加强疟疾宣传、预防和管控工作。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疟疾高发地区务工的发热患者,需警惕输入性疟疾的发生。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临床特征;观察;分析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疟疾患者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与非洲等国的交流日趋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数量[2-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汇总患者临床表现,探讨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52例疟疾患者,年龄处于31~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3±6.6)岁,均为男性。52例患者中,均为出国务工者。
2.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生化等检查)以及相应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系统性总结。
二、结果
1.流行病学:发病前,52例患者均有疟疾高发地区居留史,居留时间在6个月~3年不等。均为非洲国家。52例患者均有蚊虫叮咬史,无疟疾高发地区输血史。其中,32例患者为首次发病,20例患者为二次发病。
2.临床特征:发病过程中,患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52例发热,48例出汗, 21例脾肿大, 2例肝肿大,48例畏寒寒战,22例腰酸,11例黄疸,11例尿黄,10例恶心,3例意识改变。具体临床表现及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3.辅助检查:50例患者血涂片均查见恶性疟原虫,2例在外院血涂片查见恶性疟原虫。19例血小板减少,最低达18*109/L,26例轻度贫血,2例重度贫血,12例转氨酶或胆红素轻度升高,1例肾功能轻度损害。
4.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12例中毒性肝炎、1例急性肾衰、1例嗜血细胞综合征。
5.转归:经过我院积极抗疟治疗后,52例患者中,37例患者在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120小时后,复查疟原虫涂片成阴性。1例脑型疟患者,在受抗疟治疗1疗程后仍反复高热,贫血改善不明显,多次血涂片均阴性,后行骨髓穿刺术提示嗜血细胞综合征,尽管积极治疗,患者最终因严重感染死亡。51例康复患者痊愈后,经随访,未出现复发情况。
三、讨论
目前,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疟疾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且容易流行。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头痛、出汗、贫血、脾肿大、肝肿大等,这与国内外多项报道相似[4-6],但并不典型[7]。对于归国的劳务工作者,疟疾发病无明显规律,一般多在回国后10天内发病。结合我院收治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诊治情况,可以看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被误诊,恶性疟感染发病特点无明显规律,有向重症疟疾进展可能,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许多输入性疟疾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且从一定程度上血小板下降的疟疾患者较血小板正常的疟疾患者临床表现要严重。目前输入性疟疾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有如下原因:1.疟原虫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机体巨噬细胞吞噬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2.部分疟疾患者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3.非洲疟原虫可能对血小板表现有特殊亲和力;4;不排除严重疟原虫感染后出现血小板重新分布,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下降。因此,对于从非洲等疟疾疫区归国的劳务工作者,如出现高热、畏寒寒战,并有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需高度警惕输入性疟疾可能,尤其是恶性疟疾。如何有效做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考虑以下方法:第一,应加强疟疾的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疟疾疫区劳务工作者了解疟疾知识,并自觉配合卫生监管部门做好疟疾的预防和诊治。一旦有高热伴有畏寒寒战,应首先排除疟疾可能;第二,卫生监管部门应做好对出国人员,特别是从疟疾高发地区归来务工人员的身体检查工作;第三,卫生医疗机构应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疾病诊断率。第四,对于前往疟疾高发地区的务工人员使用有效的预防药物,并做好防蚊措施。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0.Geneva:WHO Press,2010.
[2] 高琪.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血吸冲病防治杂志,2009,21(6):503-507.
[3] 张丽茹等.国内疟疾治疗药物进展.药物实践杂志[J],2001,19(5):259.
[4] 韩华等.合肥是28例输入性疟疾临床特征分析.安徽医药,2011,15:78-79.
[5] 葛向华等.恶性疟疾28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5):52.
[6] 顾亚萍等.江苏省2005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6,5(12):2162.
[7] 刘志国.马里疟疾的临床特点.浙江预防医学[J],2001,19(6):93.
[8] 李立明.流行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临床特征;观察;分析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流行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疟疾患者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与非洲等国的交流日趋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数量[2-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汇总患者临床表现,探讨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52例疟疾患者,年龄处于31~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3±6.6)岁,均为男性。52例患者中,均为出国务工者。
2.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生化等检查)以及相应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系统性总结。
二、结果
1.流行病学:发病前,52例患者均有疟疾高发地区居留史,居留时间在6个月~3年不等。均为非洲国家。52例患者均有蚊虫叮咬史,无疟疾高发地区输血史。其中,32例患者为首次发病,20例患者为二次发病。
2.临床特征:发病过程中,患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52例发热,48例出汗, 21例脾肿大, 2例肝肿大,48例畏寒寒战,22例腰酸,11例黄疸,11例尿黄,10例恶心,3例意识改变。具体临床表现及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3.辅助检查:50例患者血涂片均查见恶性疟原虫,2例在外院血涂片查见恶性疟原虫。19例血小板减少,最低达18*109/L,26例轻度贫血,2例重度贫血,12例转氨酶或胆红素轻度升高,1例肾功能轻度损害。
4.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12例中毒性肝炎、1例急性肾衰、1例嗜血细胞综合征。
5.转归:经过我院积极抗疟治疗后,52例患者中,37例患者在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120小时后,复查疟原虫涂片成阴性。1例脑型疟患者,在受抗疟治疗1疗程后仍反复高热,贫血改善不明显,多次血涂片均阴性,后行骨髓穿刺术提示嗜血细胞综合征,尽管积极治疗,患者最终因严重感染死亡。51例康复患者痊愈后,经随访,未出现复发情况。
三、讨论
目前,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疟疾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且容易流行。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头痛、出汗、贫血、脾肿大、肝肿大等,这与国内外多项报道相似[4-6],但并不典型[7]。对于归国的劳务工作者,疟疾发病无明显规律,一般多在回国后10天内发病。结合我院收治的5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诊治情况,可以看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被误诊,恶性疟感染发病特点无明显规律,有向重症疟疾进展可能,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许多输入性疟疾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且从一定程度上血小板下降的疟疾患者较血小板正常的疟疾患者临床表现要严重。目前输入性疟疾患者血小板减少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有如下原因:1.疟原虫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机体巨噬细胞吞噬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2.部分疟疾患者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3.非洲疟原虫可能对血小板表现有特殊亲和力;4;不排除严重疟原虫感染后出现血小板重新分布,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下降。因此,对于从非洲等疟疾疫区归国的劳务工作者,如出现高热、畏寒寒战,并有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需高度警惕输入性疟疾可能,尤其是恶性疟疾。如何有效做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考虑以下方法:第一,应加强疟疾的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疟疾疫区劳务工作者了解疟疾知识,并自觉配合卫生监管部门做好疟疾的预防和诊治。一旦有高热伴有畏寒寒战,应首先排除疟疾可能;第二,卫生监管部门应做好对出国人员,特别是从疟疾高发地区归来务工人员的身体检查工作;第三,卫生医疗机构应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疾病诊断率。第四,对于前往疟疾高发地区的务工人员使用有效的预防药物,并做好防蚊措施。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0.Geneva:WHO Press,2010.
[2] 高琪.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血吸冲病防治杂志,2009,21(6):503-507.
[3] 张丽茹等.国内疟疾治疗药物进展.药物实践杂志[J],2001,19(5):259.
[4] 韩华等.合肥是28例输入性疟疾临床特征分析.安徽医药,2011,15:78-79.
[5] 葛向华等.恶性疟疾28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5):52.
[6] 顾亚萍等.江苏省2005年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6,5(12):2162.
[7] 刘志国.马里疟疾的临床特点.浙江预防医学[J],2001,19(6):93.
[8] 李立明.流行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