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大量存在,但同时存在着大量“碎、细、简”的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在当下“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理论指导下,“有效提问”必然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使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把握教材,确立核心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确立好每节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解决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核心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教学中关键环节的思考,把握住关键环节,有利于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掌控。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不需要太多,往往一到两个就行,一节课需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二、了解学生,建立提问的基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问题的提出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对每一个问题,要估计出哪些学生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经过提示、帮助才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回答确有困难,会出现怎样的错误答案,并有相应的对策。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思想是否得到体现,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重要指标。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思考和问题中的合理部分,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中教师应该做的重要内容,同时是课堂教学时提问的一个基础。
三、多维评价,增加提问的效度
评价的单一性,是造成学生思维受阻、提问低效的原因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仅仅从对和错的角度进行评价,甚至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单一评价,无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从而造成学生完全由教师牵着走,而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造成学生的思维停滞,也就不存在提问的意识,有时候即使发现教师讲得不合理,学生也默不作声。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的例4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学校教学楼有三层,每层有8个教室,共摆放鲜花96盆,平均每个教室摆放多少盆?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多数是以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思考的:
方法1: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再求平均每个教室放多少盆,即96÷(8×3);方法2:可以先求平均一层放多少盆,即96÷3÷8。
但也有部分学生把式子列成了:96÷8÷3,这些学生中,有的只是对所学这类问题格式上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连除,并没有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学生未能按照常规思路解,就对此类方法判断对和错。
教师出示如图2所示的点子图,每个点子表示一个教室。
对着点子图,学生就能清楚地解释每一种方法的意义,对于第三种方法,学生也能理解:把每层的一个教室看成一列,共8列,先求出一列多少盆,再求出一个教室多少盆。
整个过程耗费了比较多的上课时间,但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一直是萦绕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当学生顺利解释后,教师立即进行评价。前两个学生按照例题的思路解决问题,学得扎实,解释到位;第三个学生敢于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但解释不够,大家有质疑,但通过努力也可以解释,我们就是要这样深入讨论,每个人都会变成爱思考的学习小能手。
课堂中,教学评价不仅应该充满激励和关怀,也应该有多角度的评价。小学生一般不太关心自己做得如何,而对教师的评价却尤为关心,他们喜欢把教师的赞誉、夸奖看作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在教学中合理用“你真棒”“你能行”等夸大性评价语言,把兴奋点转移到优点方面,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行为指导。渐渐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四、合作学习,让提问更具探究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观察、了解已知数学信息,理解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信息,提出未知量的过程。提出问题是由已知到未知,解决问题是变未知为已知,这些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需要教师搭建学生同伴互助的平台。
在教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内的同學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明确目的和任务后,开展小组合作,有记录的,有动手拼的,还有提出不同拼法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质疑。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不仅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只有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把握教材,确立核心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确立好每节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解决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核心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教学中关键环节的思考,把握住关键环节,有利于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掌控。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不需要太多,往往一到两个就行,一节课需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二、了解学生,建立提问的基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问题的提出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对每一个问题,要估计出哪些学生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经过提示、帮助才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回答确有困难,会出现怎样的错误答案,并有相应的对策。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数学思想是否得到体现,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重要指标。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会善于发现学生的思考和问题中的合理部分,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中教师应该做的重要内容,同时是课堂教学时提问的一个基础。
三、多维评价,增加提问的效度
评价的单一性,是造成学生思维受阻、提问低效的原因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仅仅从对和错的角度进行评价,甚至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单一评价,无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从而造成学生完全由教师牵着走,而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造成学生的思维停滞,也就不存在提问的意识,有时候即使发现教师讲得不合理,学生也默不作声。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的例4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学校教学楼有三层,每层有8个教室,共摆放鲜花96盆,平均每个教室摆放多少盆?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多数是以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思考的:
方法1: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教室,再求平均每个教室放多少盆,即96÷(8×3);方法2:可以先求平均一层放多少盆,即96÷3÷8。
但也有部分学生把式子列成了:96÷8÷3,这些学生中,有的只是对所学这类问题格式上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连除,并没有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为学生未能按照常规思路解,就对此类方法判断对和错。
教师出示如图2所示的点子图,每个点子表示一个教室。
对着点子图,学生就能清楚地解释每一种方法的意义,对于第三种方法,学生也能理解:把每层的一个教室看成一列,共8列,先求出一列多少盆,再求出一个教室多少盆。
整个过程耗费了比较多的上课时间,但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一直是萦绕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当学生顺利解释后,教师立即进行评价。前两个学生按照例题的思路解决问题,学得扎实,解释到位;第三个学生敢于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但解释不够,大家有质疑,但通过努力也可以解释,我们就是要这样深入讨论,每个人都会变成爱思考的学习小能手。
课堂中,教学评价不仅应该充满激励和关怀,也应该有多角度的评价。小学生一般不太关心自己做得如何,而对教师的评价却尤为关心,他们喜欢把教师的赞誉、夸奖看作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在教学中合理用“你真棒”“你能行”等夸大性评价语言,把兴奋点转移到优点方面,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行为指导。渐渐地,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
四、合作学习,让提问更具探究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观察、了解已知数学信息,理解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信息,提出未知量的过程。提出问题是由已知到未知,解决问题是变未知为已知,这些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需要教师搭建学生同伴互助的平台。
在教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内的同學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明确目的和任务后,开展小组合作,有记录的,有动手拼的,还有提出不同拼法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质疑。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不仅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中的关键在于,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只有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