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虱蚜属蚜虫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探讨(同翅目:扁蚜科)

来源 :动物分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656lk55lk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世界分布的5种粉虱蚜属Aleurodaplais van der Goot 蚜虫为材料,研究了该属的地理分布特点,现代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同时,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货的关系,并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粉虱蚜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粉虱属为典型的东洋区成分,但在中国大陆其分布向古北界有所渗透.根据该属蚜虫现代分布特点,推测中国的华中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化中心.另外,推测形成该属现代分布格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大陆之间的接合与分离.
其他文献
研究了Vero细胞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J836的敏感性和IBDV BJ836在Vero细胞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Vero 细胞可作为IBDV BJ836培养用细胞系;来源于鸡胚细胞的IBDV BJ836对Vero
根据土壤因子是毒害还是缺乏为主 ,可以将水稻生长的不良土壤环境分为两大类。不良土壤类型不同 ,其主要障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 ,改造和利用不良土壤环境的策略也大相径庭。从
应用C-分带和N-分带技术对阿拉拉特小麦(Triicum araraticum Jakubz,2n=28,AbAbGG)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构成分析,结果表明:(1)C-分带和N-分带方法均可以使阿拉拉特小麦染色
从发育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特有单种属Dichotomanthes Kurz及与其系统学研究有关的外类群Prinsepia utilis的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显示Dichotomanthes花粉粒自脱离四分体胼胝质
将非洲爪蟾胚胎细胞核移入花背蟾蜍成熟未受精卵后,得到了发育至各期的胚胎.对发育不同时期的胚胎,进行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显示其均与受体一致.根据
拟南芥细胞死亡突变体mod1突变位点位于第2染色体分子标记IGS1和mi421之间. 以这一区域YAC重叠群中的YAC克隆末端DNA片段CIC9A3R, CIC11C7L, CIC2G5R及RFLP分子标记克隆CDs3
用扫描电镜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小叶锦鸡儿及其两个近缘种15株植物和同株不同发育时期4朵花蕾中的花粉形态.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柠条锦鸡儿花粉外壁的超微结构.该三种植物花粉
描述线蚓科Enchytraeidae玛利安蚓属Marionina Michaelsen 1889一新种--长白山玛利安蚓M. Changbaishanensis Xie,Liang et Wang, sp.nov..该种的主要特点为:刚毛每束2~4条,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
红细胞膜葡萄糖运输的温度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输入的活化能比正常增大约30%,这和患者葡萄糖输入速率减小的结果相一致.但葡萄糖跨膜输出的活化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