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令人堪忧的厚此薄彼现象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的生存,靠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靠的是学生学习、艺术、体质、创造力等各方面健康全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眼里,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比较片面,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成绩,将学校的教学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健康等都要让位于知识文化教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学校一些令家长特别满意的“好”现象:教师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拖堂、留堂现象时有发生;家长看到子女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便满心欢喜,望女成风和望子成龙的心理得到满足。
在这种思想理念下,一些学校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
现象一:周一升国旗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满脸发青,晕乎乎地要倒下去,几个老师迅速扶他到办公室,倒杯水给他喝,学生才慢慢地缓过神来。
现象二:第一节课上,就有学生两眼“昏花”,神态疲倦,无精打采,甚至直接睡觉。于是教师就不停地教育学生,提醒学生不要打瞌睡,要强打精神,认真听老师讲课。一节课下来,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的不少错误,有时几乎半数以上不对,于是教师又来个回马枪,留几个错误特别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讲解。
现象三:教师教学完一个知识点,开始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果,大多数不能令教师和家长满意,于是家长和教师一同查找原因,指出学生存在的弊端。教师说:学生上课打瞌睡,精神状态不好,作业不认真。家长说:孩子在家里时我从来不让他出去,都要求他多看书、做作业,看来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上述种种现象,教师和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停地忙碌着,督促着,但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的体质在下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2005年3月来自民盟青海省委的全国人大代表程苏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不容忽视。从身体机能方面来说,学生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兴趣较以往下降。她引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话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应把学生体质教育作为大事来抓。
二、以大课间活动来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提起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某些老师和家长非常发愁:“现在的教学任务太重,大课间活动与之有冲突。哪有时间去搞活动?”“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这些时间还是用在学习上比较好。”“我还比较担心孩子受伤,如果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受了伤,孩子的文化课肯定会受影响,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因为种种原因,孩子缺乏锻炼,“小胖墩”“小眼镜”相继出现,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生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一些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紧张、疲惫、焦虑。
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人调整心态,放松精神,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导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团队意识,弘扬拼搏精神,对陶冶青少年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氛围,显得十分重要。而学校大课间活动正是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体育大课间必须以学生为主,重视全员参与性
体育竞赛限制了参与人数,限制了参与项目,忽视了体育运动的群众性,比赛成了一种艺术和表演。注重体育大课间的师生主体性,我们必须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一切资源,让师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引入大多数师生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既要选择具有科技含量高的体育器材来开展个人活动,如跑步机、健身器材、拉力器等,适当选择民族传统型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打陀螺、推铁圈、踩高跷、跳竹竿舞、掷实心球、踢毽子等,也要开展全校集体性大型活动项目,如健美操、手语操、中国武术操、艺术体操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合作、团结、协调的精神,以科学发展性、民族承接性的活动来培养师生情感,成为连接师生快乐体验的纽带,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自己制定活动规则和比赛规则,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务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大课间成为锻炼和提高素质与能力的一个极好平台,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体育大课间既要有组织的严密性也要有安排的灵动性
在某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看到一些无序的活动现象:操场上,一群群学生像蜜蜂一样到处追逐游戏,有些活动项目人山人海,老师显得手足无措,有些活动项目冷落稀少,老师孤零零地一个人在自我娱乐;这里一个学生不小心撞倒了另外一个学生,那里两个学生忙于向老师投诉,诉说对方的不对;班与班之间产生了矛盾,班主任不知自己的学生跑到哪里去了;活动后,体育器材到处乱扔,一两个体育教师满头大汗地收集器材,似乎体育活动就是体育教师个人的工作,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无关。这种不够合理的思想来源于学校组织工作上的失误。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首先要有严密的组织性。怎样出场,怎样进行活动,分组或者集中活动,组织者首先要安排好,先集中进行全校性活动,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分散活动,分好活动项目和活动场地。以班级活动时,其他班的同学不得到处活动,各班主任和老师分工协作,指挥学生拿好活动器材,活动后收集器材放回,组织学生排好队形回班,一切就显得整齐有序。
其次,要注意活动安排的灵动性。任何活动项目,学生玩久了,都会产生一种厌腻,这是孩子的天性。学校应该循环调节各个活动项目,以一周或者半个月为一周期,让各班学生把活动项目更换一次,使学生保持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和新鲜性。
五、挖掘内涵,建构大课间活动文化
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增强学生健康体魄、提高学生体质的环节,我们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还要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时,还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知识问答、体育主题演讲、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图片知识作品展等,让学生了解体育历史和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和强化健康意识,逐步养成终身体育观念,热爱运动,强化身心健康。
同时,为了在大课间活动中增设以班为单位的各项活动比赛,如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比赛,如跳绳比赛、50米往返跑,也可以进行师生对抗赛,进行优秀小裁判员、活动积极分子等的评奖工作,保持学生快乐地、持久地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课间活动是一线阳光,照耀着孩子们阳光般的学校生活;大课间活动是一缕春风,温暖着孩子们阳光般的心田。愿孩子们成为健康快乐的天使,精神抖擞地学习着,健康地成长着。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的生存,靠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靠的是学生学习、艺术、体质、创造力等各方面健康全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眼里,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比较片面,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成绩,将学校的教学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健康等都要让位于知识文化教育。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学校一些令家长特别满意的“好”现象:教师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拖堂、留堂现象时有发生;家长看到子女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便满心欢喜,望女成风和望子成龙的心理得到满足。
在这种思想理念下,一些学校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现象:
现象一:周一升国旗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满脸发青,晕乎乎地要倒下去,几个老师迅速扶他到办公室,倒杯水给他喝,学生才慢慢地缓过神来。
现象二:第一节课上,就有学生两眼“昏花”,神态疲倦,无精打采,甚至直接睡觉。于是教师就不停地教育学生,提醒学生不要打瞌睡,要强打精神,认真听老师讲课。一节课下来,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的不少错误,有时几乎半数以上不对,于是教师又来个回马枪,留几个错误特别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讲解。
现象三:教师教学完一个知识点,开始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果,大多数不能令教师和家长满意,于是家长和教师一同查找原因,指出学生存在的弊端。教师说:学生上课打瞌睡,精神状态不好,作业不认真。家长说:孩子在家里时我从来不让他出去,都要求他多看书、做作业,看来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上述种种现象,教师和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停地忙碌着,督促着,但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的体质在下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2005年3月来自民盟青海省委的全国人大代表程苏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不容忽视。从身体机能方面来说,学生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兴趣较以往下降。她引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话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应把学生体质教育作为大事来抓。
二、以大课间活动来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提起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某些老师和家长非常发愁:“现在的教学任务太重,大课间活动与之有冲突。哪有时间去搞活动?”“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这些时间还是用在学习上比较好。”“我还比较担心孩子受伤,如果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受了伤,孩子的文化课肯定会受影响,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因为种种原因,孩子缺乏锻炼,“小胖墩”“小眼镜”相继出现,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生在了孩子们的身上,一些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紧张、疲惫、焦虑。
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人调整心态,放松精神,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导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团队意识,弘扬拼搏精神,对陶冶青少年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氛围,显得十分重要。而学校大课间活动正是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体育大课间必须以学生为主,重视全员参与性
体育竞赛限制了参与人数,限制了参与项目,忽视了体育运动的群众性,比赛成了一种艺术和表演。注重体育大课间的师生主体性,我们必须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一切资源,让师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式,引入大多数师生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既要选择具有科技含量高的体育器材来开展个人活动,如跑步机、健身器材、拉力器等,适当选择民族传统型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打陀螺、推铁圈、踩高跷、跳竹竿舞、掷实心球、踢毽子等,也要开展全校集体性大型活动项目,如健美操、手语操、中国武术操、艺术体操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合作、团结、协调的精神,以科学发展性、民族承接性的活动来培养师生情感,成为连接师生快乐体验的纽带,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自己制定活动规则和比赛规则,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务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大课间成为锻炼和提高素质与能力的一个极好平台,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体育大课间既要有组织的严密性也要有安排的灵动性
在某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看到一些无序的活动现象:操场上,一群群学生像蜜蜂一样到处追逐游戏,有些活动项目人山人海,老师显得手足无措,有些活动项目冷落稀少,老师孤零零地一个人在自我娱乐;这里一个学生不小心撞倒了另外一个学生,那里两个学生忙于向老师投诉,诉说对方的不对;班与班之间产生了矛盾,班主任不知自己的学生跑到哪里去了;活动后,体育器材到处乱扔,一两个体育教师满头大汗地收集器材,似乎体育活动就是体育教师个人的工作,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无关。这种不够合理的思想来源于学校组织工作上的失误。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首先要有严密的组织性。怎样出场,怎样进行活动,分组或者集中活动,组织者首先要安排好,先集中进行全校性活动,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分散活动,分好活动项目和活动场地。以班级活动时,其他班的同学不得到处活动,各班主任和老师分工协作,指挥学生拿好活动器材,活动后收集器材放回,组织学生排好队形回班,一切就显得整齐有序。
其次,要注意活动安排的灵动性。任何活动项目,学生玩久了,都会产生一种厌腻,这是孩子的天性。学校应该循环调节各个活动项目,以一周或者半个月为一周期,让各班学生把活动项目更换一次,使学生保持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和新鲜性。
五、挖掘内涵,建构大课间活动文化
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增强学生健康体魄、提高学生体质的环节,我们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还要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时,还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知识问答、体育主题演讲、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图片知识作品展等,让学生了解体育历史和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和强化健康意识,逐步养成终身体育观念,热爱运动,强化身心健康。
同时,为了在大课间活动中增设以班为单位的各项活动比赛,如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比赛,如跳绳比赛、50米往返跑,也可以进行师生对抗赛,进行优秀小裁判员、活动积极分子等的评奖工作,保持学生快乐地、持久地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课间活动是一线阳光,照耀着孩子们阳光般的学校生活;大课间活动是一缕春风,温暖着孩子们阳光般的心田。愿孩子们成为健康快乐的天使,精神抖擞地学习着,健康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