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性12岁, 右鼻唇沟和右上臂红斑, 不伴任何系统症状, 但偶有胸骨后疼痛和轻度哮喘。皮损活检证实为硬斑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12岁, 右鼻唇沟和右上臂红斑, 不伴任何系统症状, 但偶有胸骨后疼痛和轻度哮喘。皮损活检证实为硬斑病。
其他文献
皮脂角化症(SK)是一种很常见的良性增生性皮肤损害。可见于约20%的中老年人。除瘙痒性发疹性SK常与内脏恶性肿瘤有关(Leser-trelat征)外, 一般常仅由于美容上的原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也很少进行病理学的检查。但在以往的文献中, 有散在报告SK转变为恶性肿瘤。本文回顾性研究临床诊断的SK损害, 在组织病理学上的恶变发生率, 并对其年龄、部位的分布进行分析。
1988年4月~1989年12月作者在美国37个城市98个STD门诊中共检测176439份血清。门诊的HIV血清中位阳性率是2.3%(范围0%~38.5%)、在27个城市37个门诊调查中发现男性同性恋HIV血清中位阳性率是36.1%(范围14.3%~64.2%)。个别城市如旧金山,有静脉药瘾史的男性同性恋HIV感染高达69%。
文中分析了法国波利尼西亚1967~1983年麻风单疗和1983~1990年麻风联合化疗期间的流行病学情况.
系统应用(口服)环孢菌素A的免疫抑制特性在几种皮肤病(特别是银屑病)中已得到证实.而长期口服治疗,由于可致肾脏副作用,即使是小剂量也受到限制.从理论上来讲,治疗皮肤病,有可能避开通过口服途径使环孢菌素A直接到达皮损部位.作者简要复习了环孢菌素A治疗银屑病、斑秃、接触性和异位性皮炎、口腔扁平苔藓和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时还讨论了局部应用环孢菌素A的药物动力学理论.
男性尿道炎可由支原体引起。曾有报道从2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男性患者的尿道中分离出生殖道支原体(MG)。该研究目的是通过测定该病原体在男性有或无尿道炎STD病人中的流行率,以进一步阐明其作用。
钙泊三醇是维生素D3活性代谢产物骨化三醇的类似物,1991年世界首次上市的治疗银屑病新药。该药对骨化三醇受体有较强的亲合力,对角朊细胞分化和增生有强调节作用,钙代谢作用仅为骨化三醇的1/200。试验和临床资料表明局部使用钙泊三醇对银屑病有满意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
羟基氯喹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抗疟药,已被用来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光线性疾病.本文综述了它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以及合理的给药荆量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认为它比氯喹等其它抗疟药更安全和适用.
确定皮炎的起因、特别是接触性变态反应病因的关键是完整的病史,有时还须考虑到患者是接触别人所用的物品而引起.在文献中有许多这类皮炎报道,分别称为“夫妇皮炎”、“配偶皮炎”等.作者通过文献复习和临床病例,提出了某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成年肥胖门诊随机选择34例成年肥胖者,进行检查,其中主要是黑人(20/34).按以下分值对黑棘皮病(AN)进行诊断及分类:0:无AN;+:颈部和腋窝细小疣状斑块,伴或不伴色素沉着;++:颈部和腋窝粗糙疣状斑块,伴或不伴色素沉着+++:颈部、腋窝、躯干和一对双肢粗糙疣状斑块,伴或不伴色素沉着;++++:颈部、腋窝、躯干和一对以上双肢粗糙疣状斑块,伴或不伴色素沉着,或出现粘膜黑棘皮病.
amorolfine(Ro14-4767)即苯丙基1,4氧氮环已烷(phenyl-propyl morpholine),是一种新推出的局部抗真菌药物,体内外试验已发现此药具有高度的抗皮肤癣菌和酵母菌作用.作者采用双盲平行对照研究评价此药与联苯苄唑对皮肤癣菌病的治疗情况.共选232例(有9例退出)皮肤癣菌病患者,直接镜检与真菌培养皆为阳性,年龄16岁以上(含16岁),病程3天至40年,多为足癣、体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