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爸爸,快来啊!”正在看电视的小俊突然高声叫了起来。
这时,厨房里蹿出来一个人,他左手端着盘子,右手拿着铲子,火急火燎地跑到小俊坐的沙发旁边,着急地问:“出什么事啦?”
小俊激动地望着爸爸:“这部电视剧有历史知识错误,穿帮啦!”
“啊?哪里穿帮?”听了小俊的话,爸爸两眼直盯着电视。
“看,唐朝的太子跟一帮人在打马球。马球可是我们现代的体育项目,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唐朝,这不是穿帮是啥?”
看着小俊一脸“快来表扬我”的样儿,爸爸哈哈大笑:“电视剧没错哟,唐朝人确实很爱打马球。当时的很多皇帝還是马球高手呢!咱们故宫博物院里就有很多藏品,‘再现’了唐朝马球的兴盛!”
爸爸正说得带劲儿,小俊抽了抽鼻子:“爸爸,怎么有一股焦味儿啊?”
“啊,我的菜!”爸爸急忙冲进了厨房。
小俊看着手忙脚乱的爸爸,决定“自食其力”,到书房请教历史书和网络……
历史上,马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早很早以前,马就被驯化了,不仅成为了人类的运输和交通工具,而且在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马背上的运动能够出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本条件。
马球,就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将球打入指定球门的一种体育运动。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完成这项运动,有两个必要条件:御马技术要好,球技得高。追述马球的历史,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是东汉后期曹植的《名都篇》。曹植用“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描绘了当时人们打马球的情景。只不过,那时马球叫“击鞠”。从曹植的诗句中还能得知,当时人们的球技很不错呢!
虽说有曹植这个证人,证明了马球在我国汉朝就有了,但这毕竟只是隐藏在诗歌中的个例,唐朝有关马球的种种记载一度将其湮没,让很多人误以为马球起源于唐朝。也难怪唐朝击鞠有这样的“号召力”,要知道在唐朝,马球的盛行程度是之前的朝代无法比的。
皇帝是头号球迷
唐朝击鞠兴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击鞠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训练骑兵骑术的手段。唐朝的骑兵不仅有非常完备的马具,而且骑术也很高超。皇帝非常重视在军队里普及击鞠,用来训练骑兵的灵活性和骑术。
除了让将士们练习外,皇帝自己也带头击鞠。如果我们翻阅历史典籍,便能在击鞠高手的名单中找到不少唐朝皇帝的名字。
唐朝击鞠比赛规则
比赛分单球门和双球门。参赛人员分两队,每队一至二十人不等。球门是在木板墙下开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
开球后,两队人马争抢一球,谁能抢到球并打入网兜,就“得一筹”(得一分的意思)。每得一分,裁判会大声宣告,并为得分的球队插上一面红旗,称为“唱筹”。 比赛中,一般先得到三面红旗的队获胜。
如果有皇帝参加比赛,那这个“头筹”(场上第一分)一定要让给皇帝拿。“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也难怪皇帝会这么喜欢击鞠了!
唐僖宗还曾炫耀自己的球技,说如果把击鞠列入进士考试,自己一定能当上状元。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实水平如何,但能击球入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俯身仰击复傍击,难于古人左右射”“彩色球门不盈尺,巧中由来如破的”,球门那么小,而且还得在飞奔的马背上持杖击球,难度可想而知。难怪当时人们将击鞠高手与“百步穿杨”的神箭手相提并论。
击鞠上升为国际运动
唐朝时期,击鞠在其他地方也很流行,特别是吐蕃。因为皇帝对击鞠的推崇,长安城内聚集了各国击鞠高手,经常聚在一起切磋。可以说,击鞠在当时已经是国际性运动了。在历史典籍中,我们还能找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跨国”较量呢。
唐中宗曾派自己的养女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和亲。听说迎亲队伍中有击鞠高手,唐中宗特地在长安组织了一场比赛。吐蕃队球技十分了得,几个来回,频频取胜。唐中宗面子挂不住了,于是,他命自己的侄子李隆基,带领亲王李邕和两个女婿杨慎交、武延秀出场。李隆基他们在球场上“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球技令吐蕃队佩服不已。
2004年,考古学家在李邕的陵墓墓道中发现了大幅击鞠壁画,这不仅说明了唐朝击鞠的盛况,更说明李邕多么看重在击鞠比赛中取得的荣耀。
李隆基他们的球技能这么好,跟当时的训练条件和强度有很大关系。
现代马球场是绿茵场,周围基本不设围墙,观众可以围在四周观看。而唐朝击鞠场,三面有矮墙环护,只留一面供人欣赏,球场可以是泥地、草地、沙地,但表面得平整。平整到什么程度呢?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中说,“筑场千步平如削”,意思是平整得好像被刀削过一样。
因为喜欢击鞠,皇帝会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击鞠场。据记载,李隆基就曾为了让自己去骊山温泉度假时能击鞠,特地命工匠在骊山修建击鞠场。上行下效,很多王公贵族也建造了“私人专属球场”。上面提到的杨慎交和武延秀的堂兄武崇训就曾在长安城建造过私人球场。为避免扬尘,他们还不惜耗费大量的金钱,为球场浇筑了油膏。
球场精致,球杆和球也不能差。唐朝击鞠杆一般是木质的,外面包裹牛皮,手柄上雕刻着各种彩色花纹。而球更是精致,只有拳头那么大,用一种质地轻巧且非常柔韧的特殊木材制成,中间挖空,外表涂上鲜亮的颜色(一般涂成红色或彩绘),还请专门的工匠在表面进行雕刻。跟现代马球设备相比,唐朝的更具“艺术范儿”。
有这么好的条件,击鞠爱好者便开启了“疯狂”训练模式!敦煌歌词中这样记载当时人的痴狂度,“人衣湿,马汗流,传声相问且须休。或为马乏人力尽,还须连夜结残筹”,只争三分不过瘾,必须要打到人困马乏,才罢休。
击鞠是用来训练士兵的,所以比赛往往进行得十分激烈,常有事故发生,可即便如此,大家对它的痴迷依然不减。
降低危险系数的“驴鞠”
唐朝时期,不仅男子玩击鞠,女子也可以参加。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女子击鞠俑,而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打马球纹铜镜上,也可以看到四个驾马疾驰、英姿飒爽的女击鞠手。
不过,女子击鞠更多是为了娱乐。出于安全考虑,“驴鞠”诞生了。驴,体形较小,跑得也慢,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这样“人性化”的改进,使得“驴鞠”深受女子喜爱。
到了宋代,击鞠依然是皇亲贵族喜爱的运动。宋徽宗在位期间,不仅击鞠场升级成了与现代马球场非常相似的绿茵场,而且女子击鞠更加常见。皇宫内的女子击鞠队不仅技术了得,而且还配发了专业“球服”。
可惜,到了清代,由于禁止平民养马的相关政策,击鞠活动逐渐没落。如今为大众所熟知的马球,是英伦马球,很多人认为马球起源于英国,其实我们国家传统的击鞠才是真正的马球始祖!
小俊正看得入迷呢,爸爸走过来说:“还认为电视剧中的剧情是穿帮吗?”
“当然不是!爸爸,我要将今天的事写成博客,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我们国家的马球历史。”
“真棒!老爸也来帮你搜集和整理,咱们得图文并茂。”
这时,厨房里蹿出来一个人,他左手端着盘子,右手拿着铲子,火急火燎地跑到小俊坐的沙发旁边,着急地问:“出什么事啦?”
小俊激动地望着爸爸:“这部电视剧有历史知识错误,穿帮啦!”
“啊?哪里穿帮?”听了小俊的话,爸爸两眼直盯着电视。
“看,唐朝的太子跟一帮人在打马球。马球可是我们现代的体育项目,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唐朝,这不是穿帮是啥?”
看着小俊一脸“快来表扬我”的样儿,爸爸哈哈大笑:“电视剧没错哟,唐朝人确实很爱打马球。当时的很多皇帝還是马球高手呢!咱们故宫博物院里就有很多藏品,‘再现’了唐朝马球的兴盛!”
爸爸正说得带劲儿,小俊抽了抽鼻子:“爸爸,怎么有一股焦味儿啊?”
“啊,我的菜!”爸爸急忙冲进了厨房。
小俊看着手忙脚乱的爸爸,决定“自食其力”,到书房请教历史书和网络……
历史上,马与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很早很早以前,马就被驯化了,不仅成为了人类的运输和交通工具,而且在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马背上的运动能够出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本条件。
马球,就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将球打入指定球门的一种体育运动。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完成这项运动,有两个必要条件:御马技术要好,球技得高。追述马球的历史,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是东汉后期曹植的《名都篇》。曹植用“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描绘了当时人们打马球的情景。只不过,那时马球叫“击鞠”。从曹植的诗句中还能得知,当时人们的球技很不错呢!
虽说有曹植这个证人,证明了马球在我国汉朝就有了,但这毕竟只是隐藏在诗歌中的个例,唐朝有关马球的种种记载一度将其湮没,让很多人误以为马球起源于唐朝。也难怪唐朝击鞠有这样的“号召力”,要知道在唐朝,马球的盛行程度是之前的朝代无法比的。
皇帝是头号球迷
唐朝击鞠兴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击鞠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训练骑兵骑术的手段。唐朝的骑兵不仅有非常完备的马具,而且骑术也很高超。皇帝非常重视在军队里普及击鞠,用来训练骑兵的灵活性和骑术。
除了让将士们练习外,皇帝自己也带头击鞠。如果我们翻阅历史典籍,便能在击鞠高手的名单中找到不少唐朝皇帝的名字。
唐朝击鞠比赛规则
比赛分单球门和双球门。参赛人员分两队,每队一至二十人不等。球门是在木板墙下开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
开球后,两队人马争抢一球,谁能抢到球并打入网兜,就“得一筹”(得一分的意思)。每得一分,裁判会大声宣告,并为得分的球队插上一面红旗,称为“唱筹”。 比赛中,一般先得到三面红旗的队获胜。
如果有皇帝参加比赛,那这个“头筹”(场上第一分)一定要让给皇帝拿。“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也难怪皇帝会这么喜欢击鞠了!
唐僖宗还曾炫耀自己的球技,说如果把击鞠列入进士考试,自己一定能当上状元。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实水平如何,但能击球入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俯身仰击复傍击,难于古人左右射”“彩色球门不盈尺,巧中由来如破的”,球门那么小,而且还得在飞奔的马背上持杖击球,难度可想而知。难怪当时人们将击鞠高手与“百步穿杨”的神箭手相提并论。
击鞠上升为国际运动
唐朝时期,击鞠在其他地方也很流行,特别是吐蕃。因为皇帝对击鞠的推崇,长安城内聚集了各国击鞠高手,经常聚在一起切磋。可以说,击鞠在当时已经是国际性运动了。在历史典籍中,我们还能找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跨国”较量呢。
唐中宗曾派自己的养女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和亲。听说迎亲队伍中有击鞠高手,唐中宗特地在长安组织了一场比赛。吐蕃队球技十分了得,几个来回,频频取胜。唐中宗面子挂不住了,于是,他命自己的侄子李隆基,带领亲王李邕和两个女婿杨慎交、武延秀出场。李隆基他们在球场上“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球技令吐蕃队佩服不已。
2004年,考古学家在李邕的陵墓墓道中发现了大幅击鞠壁画,这不仅说明了唐朝击鞠的盛况,更说明李邕多么看重在击鞠比赛中取得的荣耀。
李隆基他们的球技能这么好,跟当时的训练条件和强度有很大关系。
现代马球场是绿茵场,周围基本不设围墙,观众可以围在四周观看。而唐朝击鞠场,三面有矮墙环护,只留一面供人欣赏,球场可以是泥地、草地、沙地,但表面得平整。平整到什么程度呢?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中说,“筑场千步平如削”,意思是平整得好像被刀削过一样。
因为喜欢击鞠,皇帝会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击鞠场。据记载,李隆基就曾为了让自己去骊山温泉度假时能击鞠,特地命工匠在骊山修建击鞠场。上行下效,很多王公贵族也建造了“私人专属球场”。上面提到的杨慎交和武延秀的堂兄武崇训就曾在长安城建造过私人球场。为避免扬尘,他们还不惜耗费大量的金钱,为球场浇筑了油膏。
球场精致,球杆和球也不能差。唐朝击鞠杆一般是木质的,外面包裹牛皮,手柄上雕刻着各种彩色花纹。而球更是精致,只有拳头那么大,用一种质地轻巧且非常柔韧的特殊木材制成,中间挖空,外表涂上鲜亮的颜色(一般涂成红色或彩绘),还请专门的工匠在表面进行雕刻。跟现代马球设备相比,唐朝的更具“艺术范儿”。
有这么好的条件,击鞠爱好者便开启了“疯狂”训练模式!敦煌歌词中这样记载当时人的痴狂度,“人衣湿,马汗流,传声相问且须休。或为马乏人力尽,还须连夜结残筹”,只争三分不过瘾,必须要打到人困马乏,才罢休。
击鞠是用来训练士兵的,所以比赛往往进行得十分激烈,常有事故发生,可即便如此,大家对它的痴迷依然不减。
降低危险系数的“驴鞠”
唐朝时期,不仅男子玩击鞠,女子也可以参加。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女子击鞠俑,而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的打马球纹铜镜上,也可以看到四个驾马疾驰、英姿飒爽的女击鞠手。
不过,女子击鞠更多是为了娱乐。出于安全考虑,“驴鞠”诞生了。驴,体形较小,跑得也慢,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这样“人性化”的改进,使得“驴鞠”深受女子喜爱。
到了宋代,击鞠依然是皇亲贵族喜爱的运动。宋徽宗在位期间,不仅击鞠场升级成了与现代马球场非常相似的绿茵场,而且女子击鞠更加常见。皇宫内的女子击鞠队不仅技术了得,而且还配发了专业“球服”。
可惜,到了清代,由于禁止平民养马的相关政策,击鞠活动逐渐没落。如今为大众所熟知的马球,是英伦马球,很多人认为马球起源于英国,其实我们国家传统的击鞠才是真正的马球始祖!
小俊正看得入迷呢,爸爸走过来说:“还认为电视剧中的剧情是穿帮吗?”
“当然不是!爸爸,我要将今天的事写成博客,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我们国家的马球历史。”
“真棒!老爸也来帮你搜集和整理,咱们得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