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对人才引进问题上的法律保障性探讨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人才的需求及分布不平衡,经济区域为本地区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引进所需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力量。为规范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序进行,本文试图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詞:人才引进;立法层面;自主权
  进入新世纪,人才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人才,当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大量的专门人才。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大量专门人才的聚集会推动区域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因此地方发展需要引进人才,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人才需求及分布状况仍处于不平衡,据统计,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集中在东部地区,更多的高端人才流向经济较为发展的东部大中城市,如广州、上海等,而像我国西部以及欠发达地区很难获得发展所必需的核心人才。这种现象不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影响着地区发展中的人才引进问题。人才引进,简单的说就是指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最低要求来当地就业。高端人才的引进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有关于人才引进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计划引进的人才会考虑引进地区的经济潜力、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居住、户口、子女的入学等诸多现实问题。
  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以及人才流动受限也是影响人才引进方面的限制因素。首先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目前处于起步的阶段,刚刚建立但不够完善,人才在流动或调动之后所考虑的后顾之忧需要解决,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人才的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才的区域结构的平衡性。第二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响人才流动。一些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身份以及地域限制比较严格,比如采取一些行政手段限制人才流动,而有些单位又没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这就使得人才在流动时受到极大限制,一方面是想走的走不了,另一方面是想用人的录用不了,为人才和单位都造成了两难,人才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和专业技能的岗位。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对对人才引进问题上进行保障性探索。
  第一立法层面。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平衡,各有特点。因此在针对于不同的区域特色,进行适合本区域内有关人才引进的地方法律。比如某一个地方区域可通过调研本区域产业特点,结合对人才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向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起人才需求的引进要求,在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中立法精神及相关条款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将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从立法的层面上予以保障,也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使得人才引进工作有法可依。
  第二待遇保障。有关于法律法规对于规范人才引进的内容,要保障被引进人才的待遇问题。建议应该按照被引进人才的意愿,解决其户籍、住房、社保等待遇。保障其配偶以及子女的工作、教育、户籍等方面。采用最基本的条件来吸引并留住人才。因此解决人才引进工作的问题在于不仅要将人才吸引来,更要采取保障手段留下来,使其能够安心的在目标城市或经济区域工作,真正为该区域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保障实现人才引进的目的。
  第三赋予引进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各职能部门应该予以配合。法律法规制定其目在于落实。因此法律法规应该将赋予引进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写入进去,人才需求的类型,向有关单位申请的户籍、住房等要求的权利。同时需要各职能部门予以配合,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服务和方便。这些不仅要写到法律法规中去,还需要企业以及各职能部门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区域引进人才的优势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区等重点区域的人才聚集问题研究》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RS-2014-20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苏广明.金融危机下的人才引进机遇,国际人才交流,2009(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
  [3] 梁化奎.论创新人才与其培养的重要性,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6)
  [4] 厦门市关于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规定,人民网,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全球已经走向了信息化的道路,在人们的生活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的行为。在大部分领域中个人信息是受到保护的,但也不排除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现阶段我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商业机构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行为,这不仅使公民的隐私权遭到了侵犯,而且公民的财产和个人安全也受到了威胁。所以必须不断完善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机制,使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杜绝在萌芽状态。本文主要对我国网
期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称: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扩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总体舆情中愈加重要和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引导主流舆情的导向。自2003年“非典”发生之时,形成了较大的舆论风波,严重地考验了我们的党和政府,自此,学界普遍开始关注“公共危机”这个概念。正确认识网络舆情,认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运用危机管理的原理,找出一套
期刊
摘 要: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贩卖毒品的行为有抬头之势,而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当中对于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未遂认定均存在不少分歧,或宽或严的认定标准都违背了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探讨贩卖毒品罪的犯罪构成,结合理论界对该罪的各种既遂学说和司法实践中的判罚尺度,试分析贩卖毒品罪的既遂标准以及共犯条件,以期对认定该罪既遂未遂的讨论中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贩卖毒品罪;犯罪
期刊
摘 要:在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法律法规更多的被应用到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制度可以正其权,究其责,对于监督不力或造成监督错误的案件可以追究其责任,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但是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探寻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保障机制;启动模式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婚现象与日俱增。表现为通奸、虚拟婚姻、姘居等,这些方式是对一夫一妻制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的一种强力冲击,严重影响家庭和谐,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把弘扬良好的婚姻风气,构建和谐稳定的婚姻关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予以足够的关切。  关键词:重婚罪;事实婚姻;无效婚姻;损害赔偿  对于重婚这一现象,在我国婚姻法和刑法等法律中
期刊
摘 要:农村金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市场狭窄。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的金融机构覆盖率几乎为零。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金融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并给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金融供给;金融支持  一
期刊
摘 要: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所在,农村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则必须有资金投向农村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本文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以历年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数据为依托,旨在研究吉林省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吉林省
期刊
摘 要:安德里亚的《基督城》是继《乌托邦》和《太阳城》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颗明珠”。这部著作从基本政治制度、政府机构与政府官员、官员的选拔、宗教因素等方面描写了作者对于基督城的政治构想,其中对于官员选拔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国的官员选拔仍有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基督城;政治制度;官员选拔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它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企图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
期刊
摘 要:税法中讲究的谦抑性,和刑法中普通采用的“谦抑原则”不同。其产生基础具有自身的特质,可以说是天然具备的,在税收过程中,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均体现的一种对税权的收敛和私权的敬畏之感。税法具有物质制约性,是体现税法谦抑性的主要原因。在税收过程中,在纳税主体之间进行均衡,通过利益群体的均衡,丰富了税法的谦抑性内涵。而作为法治的税收国家,“谦抑性”应当作为税法的价值理念予以推崇,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予以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的现实背景及其必要性,通过比较学习国外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特性、发行权限、风险监管及危机处理等机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探索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发债制度和规则。研究表明,关键在于健全发行体制、推动信用评级、建立风险预警和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政府债券;发行管理;风险监控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试点发行背景  (一)“分稅制”下的事权失衡  20世纪80年代末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