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遭遇了十余场暴雨袭击;多省区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国新闻周刊》就今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中国新闻周刊:从5月开始的3个月里,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多轮特大暴雨的袭击。与常年相比,这样的情况属于异常吗?
宋连春:今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确实有些异常。从5月1日入汛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很多地方的降水都远远超过了常年同期的平均水平。
和常年同期相比,今年5月1日至7月20日,江南大部、华南地区东北部降水量偏多3~5成,江西东部和福建西部局部地区偏多5成至1倍。长江流域区域平均降水量为521.1毫米,比常年同期(454.3毫米)偏多14.7%。但淮河流域区域的平均降水量为322.5毫米,比常年(379.6毫米)偏少15%。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以外,这些强降雨还有什么特点?
宋连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强降雨过程频繁,雨量大。我国南方地区从5月1日以来先后出现了1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江西中东部、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和广东中部等地累计降雨达到800~1000毫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1000毫米。
第二个特点是强降雨的区域和降雨期集中。入汛以来的强降雨主要发生在江南、华南等地。
第三个特点是气象及次生灾害影响严重。南方地区频繁的强降雨造成长江和淮河流域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区、市)发生严重暴雨洪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发生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严重次生灾害。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十几轮强降雨过程中,从气象角度来看,有多少历史记录被打破?
宋连春:实际上,很多省、市、县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远远超过了历史记录。从总体上看,入汛以来主要降雨区的平均降雨量达到了825.4毫米,是历史同期中最大的。在7月8日至15日长江流域这次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过程中,流域内有6个观测站的日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
中国新闻周刊:三峡水库前不久迎来了自建成以来的最大洪峰,许多人认为1998年那样的洪水可能再现,现在来看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
宋连春:今年入汛以来的雨情特征和1998年相比,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发生连续极端强降水的地区分布与1998年非常相似,都集中在江南和华南。
但今年1~4月的降水量不及1998年,除了长江下游以外,淮河流域、长江中游和珠江流域的降水量都比1998年同期偏少。并且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明显偏晚,出梅偏早,梅雨量也明显偏少,梅雨强度比1998年明显偏弱。只是今年梅雨是在较短的降水集中期内出现较强降水,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阶段性洪涝。
目前我国的雨带已经被抬到了长江以北地区,今年汛期长江流域不大可能会再次出现连续性的大范围强降雨。
中国新闻周刊:造成今年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宋连春:主要是因为受到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作用的影响,其中海洋环流的异常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这一片海域的温度异常偏高时,便会产生更多的水汽,从而对全球的大气环流产生很大的影响。
今年厄尔尼诺的影响使得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的强度比常年偏弱,同时也使我国气候的关键环流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并且它的位置比常年平均状况偏南了300~400公里。这些都使得冷暖空气比较容易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在这一带地区来回摇摆。
另一方面,今年我国从冬季到初夏的冷空气活动都非常频繁。冷空气的配合是形成强降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冷空气南下和暖湿空气交汇,形成一个比较强的雨带。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吗?
宋连春:现在的大气环流形势已经有所调整。今年的厄尔尼诺在5月份彻底消失,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转化,并且目前拉尼娜事件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拉尼娜现象正在发生并不断发展,它将对我国今年夏秋及冬季的气候及台风活动产生影响。
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雨带逐渐北抬到了长江以北地区,南方的洪涝也随之减弱。而且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逐渐增强,因此我们看到7月份台风的活动比之前明显增多。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会有担忧,现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得这么频繁,将来情况会越来越糟吗?
宋连春:我们现在对气候的演变、对未来气候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到底这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或者说某种灾害性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气候始终是在偏离正常的状况左右摆动,所以总是会在这些地区或者那些地区出现异常。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这些异常的事件,或者叫做极端事件,它是怎么发生并且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目前,对于预测气候的异常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这还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从5月开始的3个月里,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多轮特大暴雨的袭击。与常年相比,这样的情况属于异常吗?
宋连春:今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确实有些异常。从5月1日入汛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很多地方的降水都远远超过了常年同期的平均水平。
和常年同期相比,今年5月1日至7月20日,江南大部、华南地区东北部降水量偏多3~5成,江西东部和福建西部局部地区偏多5成至1倍。长江流域区域平均降水量为521.1毫米,比常年同期(454.3毫米)偏多14.7%。但淮河流域区域的平均降水量为322.5毫米,比常年(379.6毫米)偏少15%。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以外,这些强降雨还有什么特点?
宋连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强降雨过程频繁,雨量大。我国南方地区从5月1日以来先后出现了1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江西中东部、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和广东中部等地累计降雨达到800~1000毫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1000毫米。
第二个特点是强降雨的区域和降雨期集中。入汛以来的强降雨主要发生在江南、华南等地。
第三个特点是气象及次生灾害影响严重。南方地区频繁的强降雨造成长江和淮河流域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区、市)发生严重暴雨洪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发生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严重次生灾害。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十几轮强降雨过程中,从气象角度来看,有多少历史记录被打破?
宋连春:实际上,很多省、市、县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远远超过了历史记录。从总体上看,入汛以来主要降雨区的平均降雨量达到了825.4毫米,是历史同期中最大的。在7月8日至15日长江流域这次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过程中,流域内有6个观测站的日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
中国新闻周刊:三峡水库前不久迎来了自建成以来的最大洪峰,许多人认为1998年那样的洪水可能再现,现在来看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
宋连春:今年入汛以来的雨情特征和1998年相比,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发生连续极端强降水的地区分布与1998年非常相似,都集中在江南和华南。
但今年1~4月的降水量不及1998年,除了长江下游以外,淮河流域、长江中游和珠江流域的降水量都比1998年同期偏少。并且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明显偏晚,出梅偏早,梅雨量也明显偏少,梅雨强度比1998年明显偏弱。只是今年梅雨是在较短的降水集中期内出现较强降水,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阶段性洪涝。
目前我国的雨带已经被抬到了长江以北地区,今年汛期长江流域不大可能会再次出现连续性的大范围强降雨。
中国新闻周刊:造成今年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宋连春:主要是因为受到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作用的影响,其中海洋环流的异常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这一片海域的温度异常偏高时,便会产生更多的水汽,从而对全球的大气环流产生很大的影响。
今年厄尔尼诺的影响使得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的强度比常年偏弱,同时也使我国气候的关键环流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并且它的位置比常年平均状况偏南了300~400公里。这些都使得冷暖空气比较容易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在这一带地区来回摇摆。
另一方面,今年我国从冬季到初夏的冷空气活动都非常频繁。冷空气的配合是形成强降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冷空气南下和暖湿空气交汇,形成一个比较强的雨带。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吗?
宋连春:现在的大气环流形势已经有所调整。今年的厄尔尼诺在5月份彻底消失,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转化,并且目前拉尼娜事件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拉尼娜现象正在发生并不断发展,它将对我国今年夏秋及冬季的气候及台风活动产生影响。
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雨带逐渐北抬到了长江以北地区,南方的洪涝也随之减弱。而且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逐渐增强,因此我们看到7月份台风的活动比之前明显增多。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会有担忧,现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得这么频繁,将来情况会越来越糟吗?
宋连春:我们现在对气候的演变、对未来气候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到底这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或者说某种灾害性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气候始终是在偏离正常的状况左右摆动,所以总是会在这些地区或者那些地区出现异常。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这些异常的事件,或者叫做极端事件,它是怎么发生并且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目前,对于预测气候的异常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这还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