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活》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产生于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剧变,他的心灵辩证法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这部小说里,托尔斯泰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19世纪末期俄国优秀贵族男子的形象,单纯——堕落——复苏,聂赫留朵夫的一生鲜活地为读者展示了“复活”这一主题。但在“复活”的过程中,却充满了矛盾。救赎亦或是自我救赎?这是主人公自身的矛盾,也是作者托尔斯泰人性之中的矛盾,更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救赎;自我救赎;矛盾
《复活》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其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将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最高峰。在他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一种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精神探索与思想矛盾,而《复活》正是体现列夫·托尔斯泰这种文化现象的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产生于其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剧变,由贵族思想完全转变为站在宗法制农民思想的立场上。《复活》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对沙俄社会作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其具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值得后人肯定。但同时由于作家思想受到历史的时代的局限性,作品又表现出很多矛盾与冲突之处。本文主要从解读《复活》入手,来分析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以及这种矛盾在作品《复活》中的具体体现。
一、列夫·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
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由于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变的时代,因此每当外界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托尔斯泰就会相应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刺激,而其在精神探索和思想矛盾上也就会遇到一次大的危机。如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的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四面受敌,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身为欧洲霸主的俄国惨遭失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沙皇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俄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于外,在外交局势上处于被孤立的地位;于内,近十年来经济危机加重,农民骚动不断,农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一“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现状使托尔斯泰开始看清沙皇统治的、虚伪性和腐朽性,也对资本主义腐朽的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一时期,他在学生时代亲自管理农事,设法改善自己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的经历和未实现的理想促使他担任了农民和贵族之间的调节员。但之后沙皇政府颁布的农奴制改革法令却令他更加失望,也更加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其世界观向宗法制农民思想转变已经露出端倪。
而到了晚年,也就是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俄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托尔斯泰虽然不赞成以暴力抗恶,但是他极力反对沙皇政府屠杀无辜群众。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规定自己要在道德上自我完善,在生活上要平民化,放弃贵族特权,但他的这些举动却丝毫不能改变俄国当前不平等、农民贵族阶级之间矛盾尖锐的现象。面对这一局面,革命的思想呼之欲出,托尔斯泰却不能接受,因此他变得越来越痛苦,也越来越无助。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等作为救世新术。所以,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给出了一个很中肯的评价:托尔斯泰一方面“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使得托尔斯泰显得既伟大又可笑。而《复活》恰好是这两个对立面的体现。
二、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看《复活》
(一)人物设定在对社会矛盾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探索的作用
《复活》中的男主角,一个丰满而复杂的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公爵,是一个非常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忏悔的贵族,是一个能用清醒的头脑和干净的灵魂去看待现实社会的“另类”贵族。他在青年时代受过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赋予他的善良的品性,使他不同于其他的贵族纨绔子弟,毫无头脑和灵魂。他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心中怀有抱负,渴望改变当下的俄国的现状,建立起一个充满乌托邦色彩的平等、友善的理想王国。可以说,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有着平民思想的“另类”贵族形象的创造,是作者架在阶级冲突、现实理想矛盾之间的一座同样充满乌托邦色彩的桥梁。作者本人在当时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幻想之中苦苦地挣扎着,他寻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更无法逃离这个疯狂的漩涡。以至于作者在晚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因此,无法摆脱现实折磨的作者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笔下,寄托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符合自己的设想、期待,并能完成自己心愿的人物,在虚拟的世界里代替自己冲破这个已经被腐朽和堕落深深禁锢着的社会。而《复活》中的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起到了一个这样的作用。他年轻时是一个心思恪纯的大学生,看到社会现象发现了社会问题就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并将自己当时的所有倾囊而出。然而环境的强压性与污染性使得这个青年逐渐失去的自己身上曾经闪耀过的光芒,他变得堕落、丑恶、卑鄙、残忍,他理所应当、心安理得地过着荒淫颓废的生活。然而突然出现的马斯洛娃唤醒了那些潜藏在他生命深处的意识。他开始觉醒,反思、忏悔自己已经堕落的灵魂,并且为了洗刷自己的灵魂而做出了改变自己后半生的重要的决定。这是托尔斯泰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这也是托尔斯泰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提出了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这是他多年以来在社会冲突与矛盾中苦苦挣扎以后的寻找的一个出路,也是他给自己的精神寻找到的寄托和归宿。
(二)对“救赎”还是“自我救赎”的思考
在《复活》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马丝洛娃都经历了单纯——堕落——复苏的过程。而在堕落到复苏的这一步,两个人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还帮助了对方实现了救赎。在这一点上,他们既是双轨并行,又是互相交织的。魏明伦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从堕落到苏醒,聂赫留朵夫的这一系列赎罪的行为,都好像是在“天使”马丝洛娃的间接推动下进行着“道德的自我完善”。如果没有马丝洛娃的出现,聂赫留朵夫或将继续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他显赫的贵族的一生。但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点是,当作品告诉我们马丝洛娃的出现救赎了聂赫留朵夫时,此时的马丝洛娃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天使”了。恰恰相反,此时的她和聂赫留朵夫一样堕落了,或者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此时的他们都已被肮脏的社会和现实环境折翼了。救赎聂赫留朵夫,洗涤他灵魂的,既不是当年那个单纯、善良、洁白、美丽,对爱情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的天使一般的马丝洛娃,更不是如今这个自甘堕落、人生灰暗、对爱情不抱任何幻想只想着如何从男人身上获取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只看得到金钱和利益的恶魔一般的马丝洛娃。在笔者看来,救赎聂赫留朵夫的,一方面是昔日纯白天使与今日肮脏恶魔之间的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深深地刺激着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像一把利刃扎在他的心上。从天使之美跌落至恶魔之罪,马丝洛娃令人心痛的剧变背后,是聂赫留朵夫伸出手做出的致命的一推。而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刺激着聂赫留朵夫的神经,更像一面镜子让他看到了这些年来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激昂热烈、心思恪纯、怀揣理想的正直正义的青年,变成了如今这个虚伪、无耻、荒淫的可恨可悲的贵族中年。笔者认为,马丝洛娃的今昔巨大反差使聂赫留朵夫看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剧变并为之深深震撼,直到再次见到马丝洛娃的那一刻,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正视到、惊醒到岁月带给他的剧变。他从马丝洛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让他无法接受的这种坠落于天地之间的堕落与改变。站在马丝洛娃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马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就像两面对立而站的镜子,看清对方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己;救赎对方的过程,亦是救赎了自己。
三、结语
《复活》展示了一个“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的激烈的斗争,救赎亦或是被救赎,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似乎既是一种偶然,但又是一种必然。这种偶然与必然相互交织着,摹绘出了一个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矛盾、挣扎、痛苦,但他也深深地震撼着后世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于洋.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2012(2).
[2]朱桦.矛盾的托尔斯泰[J].电大教学,1996(2).
[3]李吉.从《安娜卡列宁娜》看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4]郭振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解读《复活》[J].大众文艺,2009(18).
[5]郭和英.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品味列夫·托爾斯泰的《复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6]张文贵.浅析托氏学说中的“托尔斯泰男主人公”[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7(3).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救赎;自我救赎;矛盾
《复活》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其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将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最高峰。在他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一种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精神探索与思想矛盾,而《复活》正是体现列夫·托尔斯泰这种文化现象的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产生于其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剧变,由贵族思想完全转变为站在宗法制农民思想的立场上。《复活》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对沙俄社会作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其具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值得后人肯定。但同时由于作家思想受到历史的时代的局限性,作品又表现出很多矛盾与冲突之处。本文主要从解读《复活》入手,来分析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以及这种矛盾在作品《复活》中的具体体现。
一、列夫·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
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由于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变的时代,因此每当外界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动,托尔斯泰就会相应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刺激,而其在精神探索和思想矛盾上也就会遇到一次大的危机。如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的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四面受敌,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身为欧洲霸主的俄国惨遭失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沙皇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俄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于外,在外交局势上处于被孤立的地位;于内,近十年来经济危机加重,农民骚动不断,农民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一“腹背受敌”、“内外夹击”的现状使托尔斯泰开始看清沙皇统治的、虚伪性和腐朽性,也对资本主义腐朽的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一时期,他在学生时代亲自管理农事,设法改善自己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的经历和未实现的理想促使他担任了农民和贵族之间的调节员。但之后沙皇政府颁布的农奴制改革法令却令他更加失望,也更加同情农民的悲惨遭遇,其世界观向宗法制农民思想转变已经露出端倪。
而到了晚年,也就是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俄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托尔斯泰虽然不赞成以暴力抗恶,但是他极力反对沙皇政府屠杀无辜群众。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规定自己要在道德上自我完善,在生活上要平民化,放弃贵族特权,但他的这些举动却丝毫不能改变俄国当前不平等、农民贵族阶级之间矛盾尖锐的现象。面对这一局面,革命的思想呼之欲出,托尔斯泰却不能接受,因此他变得越来越痛苦,也越来越无助。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等作为救世新术。所以,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给出了一个很中肯的评价:托尔斯泰一方面“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使得托尔斯泰显得既伟大又可笑。而《复活》恰好是这两个对立面的体现。
二、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看《复活》
(一)人物设定在对社会矛盾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的探索的作用
《复活》中的男主角,一个丰满而复杂的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公爵,是一个非常具有自传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忏悔的贵族,是一个能用清醒的头脑和干净的灵魂去看待现实社会的“另类”贵族。他在青年时代受过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赋予他的善良的品性,使他不同于其他的贵族纨绔子弟,毫无头脑和灵魂。他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心中怀有抱负,渴望改变当下的俄国的现状,建立起一个充满乌托邦色彩的平等、友善的理想王国。可以说,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有着平民思想的“另类”贵族形象的创造,是作者架在阶级冲突、现实理想矛盾之间的一座同样充满乌托邦色彩的桥梁。作者本人在当时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幻想之中苦苦地挣扎着,他寻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更无法逃离这个疯狂的漩涡。以至于作者在晚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因此,无法摆脱现实折磨的作者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笔下,寄托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符合自己的设想、期待,并能完成自己心愿的人物,在虚拟的世界里代替自己冲破这个已经被腐朽和堕落深深禁锢着的社会。而《复活》中的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起到了一个这样的作用。他年轻时是一个心思恪纯的大学生,看到社会现象发现了社会问题就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并将自己当时的所有倾囊而出。然而环境的强压性与污染性使得这个青年逐渐失去的自己身上曾经闪耀过的光芒,他变得堕落、丑恶、卑鄙、残忍,他理所应当、心安理得地过着荒淫颓废的生活。然而突然出现的马斯洛娃唤醒了那些潜藏在他生命深处的意识。他开始觉醒,反思、忏悔自己已经堕落的灵魂,并且为了洗刷自己的灵魂而做出了改变自己后半生的重要的决定。这是托尔斯泰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这也是托尔斯泰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一形象提出了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这是他多年以来在社会冲突与矛盾中苦苦挣扎以后的寻找的一个出路,也是他给自己的精神寻找到的寄托和归宿。
(二)对“救赎”还是“自我救赎”的思考
在《复活》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马丝洛娃都经历了单纯——堕落——复苏的过程。而在堕落到复苏的这一步,两个人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还帮助了对方实现了救赎。在这一点上,他们既是双轨并行,又是互相交织的。魏明伦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从堕落到苏醒,聂赫留朵夫的这一系列赎罪的行为,都好像是在“天使”马丝洛娃的间接推动下进行着“道德的自我完善”。如果没有马丝洛娃的出现,聂赫留朵夫或将继续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他显赫的贵族的一生。但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点是,当作品告诉我们马丝洛娃的出现救赎了聂赫留朵夫时,此时的马丝洛娃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天使”了。恰恰相反,此时的她和聂赫留朵夫一样堕落了,或者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此时的他们都已被肮脏的社会和现实环境折翼了。救赎聂赫留朵夫,洗涤他灵魂的,既不是当年那个单纯、善良、洁白、美丽,对爱情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的天使一般的马丝洛娃,更不是如今这个自甘堕落、人生灰暗、对爱情不抱任何幻想只想着如何从男人身上获取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只看得到金钱和利益的恶魔一般的马丝洛娃。在笔者看来,救赎聂赫留朵夫的,一方面是昔日纯白天使与今日肮脏恶魔之间的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深深地刺激着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像一把利刃扎在他的心上。从天使之美跌落至恶魔之罪,马丝洛娃令人心痛的剧变背后,是聂赫留朵夫伸出手做出的致命的一推。而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刺激着聂赫留朵夫的神经,更像一面镜子让他看到了这些年来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激昂热烈、心思恪纯、怀揣理想的正直正义的青年,变成了如今这个虚伪、无耻、荒淫的可恨可悲的贵族中年。笔者认为,马丝洛娃的今昔巨大反差使聂赫留朵夫看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剧变并为之深深震撼,直到再次见到马丝洛娃的那一刻,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正视到、惊醒到岁月带给他的剧变。他从马丝洛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让他无法接受的这种坠落于天地之间的堕落与改变。站在马丝洛娃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马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就像两面对立而站的镜子,看清对方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己;救赎对方的过程,亦是救赎了自己。
三、结语
《复活》展示了一个“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的激烈的斗争,救赎亦或是被救赎,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似乎既是一种偶然,但又是一种必然。这种偶然与必然相互交织着,摹绘出了一个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他矛盾、挣扎、痛苦,但他也深深地震撼着后世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于洋.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2012(2).
[2]朱桦.矛盾的托尔斯泰[J].电大教学,1996(2).
[3]李吉.从《安娜卡列宁娜》看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J].社会科学战线,2010(4).
[4]郭振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解读《复活》[J].大众文艺,2009(18).
[5]郭和英.灵魂的清洗,道德的完善——品味列夫·托爾斯泰的《复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6]张文贵.浅析托氏学说中的“托尔斯泰男主人公”[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