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酒》案例教学谈语文课程校本化教学的优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主要就如何优化语文校本化课程教学作思考,这些思考基于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各种困惑,同时以教学案例为分析前提,提出优化课堂的三点策略。第一,创设情境学习,打开课堂之门。第二,以激发学习思维作为教学手段使用的出发点,促进教学生成。第三,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校本化 教学优化 情境学习 思维状态 凸显体验
  一、课程校本化与教学优化
  “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在课程、教学领域中,依据国家意志和师生实际开展优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校本化教学的过程与传统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课程校本化”其实是“生本教学”理念实践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校本化建设过程中,语文学科主要通过激活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将教材文本融合于拥有学生知识、生活和情景的再构文本中,从而得到贴近在场学生的创造性情境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偏重老师预设下的完美设计,或偏重某项特定的活动体验,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或偏重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而更多时候很少审视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由此带来的弊端是使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确定性,众说纷纭的评课,不自觉地成了鼓吹课堂成功的支持者,最后给予的印象结论是——凡上的示范课都是成功的课,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界定没了相对标准的角度。现在看来,这一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在语文学科校本化教学建设中,教学的优劣更应该成为判定教学行为得失的重要维度。语文校本化教学的有效结构应是,教学起步阶段能够从照顾文本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发展阶段能够以生之“趣”促教学之“动”从而创造“有生”情境,教学高潮阶段能够顺势让学生获得重组、超越或颠覆“前概念”的学习体验;教学尾声阶段能够给学生留下明晰的再学习能力。
  下面笔者就以同仁开设的公开课《饮酒》三个片段为案例,谈谈在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学优化的几点思考。
  二、案例相关陈述
  1.背景说明。
  这是一堂为校内优质课活动评比开设的试讲课。课题是出自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所选的陶渊明的《饮酒》,由我组同仁老师执教。执教班级为本校七年级学生,学生水平在年级中为较好。本次教学性质属于借班试教。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以下三项目标:(1)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情境,根据补充的资料丰富诗歌中留下的空白。(2)通过品味诗歌的关键词领会诗人心境。(3)初步了解陶渊明这一隐士形象的独特之处。
  在上课之前,教师为学生的“学”准备一份课前预习资料。资料中包括三项重要内容,包括提供了《饮酒》一诗的原文以及注释;提供了一组能够表现出陶渊明个性特征的诗句;设置了一个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请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教学片段陈述与评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诗。说到陶渊明,鲁迅这样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那么,隐士,在你的想象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描述说出来听一听。
  生:隐士吧,一般应该住在深山老林里。
  师:你说的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对吧。
  生:隐士嘛,说话方式应该很自我,常人看上去比较脱俗。
  师:嗯,讲的是隐士在气质上有这样的特点。
  生:想象中的隐士,喜欢不问世俗之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喜欢喝点醉酒,还可能弄点高雅的音乐孤芳自赏,还有点怪异。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全面,从他们的概括中我们能感受到隐士的所具有的内在之处。
  生:隐士的样子嘛,外出访友都还会戴着草帽。
  师:我们的同学很有想象力,这样的想象真的很形象,这算是让我们看到了隐士的一个外形。
  生:许多的隐士其实为了更好地谋求仕途,所以,假的隐士多过真的隐士。
  师:没错。我们知道,陶渊明,确确实实选择做了一个隐士。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好,现在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一首饮酒诗,看看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先结合注释阅读这首诗,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根据理解自己去朗读。
  ……
  (评析)
  这是课堂的始发阶段,在“印象隐士”的适中求问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之心,因为,对于“印象”,只要有过了解,自然就能够说出一二。因此,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小提问,十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的兴趣。
  (片段二)
  师:很遗憾,电脑放不了音频文件。听录音就改为诵读了。大家一邊听着诵读,一边再调动想象,并借着想象去丰富一下诗歌中所写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分钟后)
  师:谁先来?
  生:诗歌所写的这个地方,诗人出门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有山自然也有水。
  师:悠然见“南山”,或许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许,但是下面说到飞鸟相与还,可以想象清晨有鸟飞来飞去。
  师:就是说会鸟鸣不断。
  生:可以看到山头那里还有缭绕云雾,透过清晨的日光。
  师:那一定很安静,宁静。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可是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这又是一个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个住了很多农民的村庄,但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师:那么,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诗人虽然生活在人多之地,但是眼里是另一种情景。所以,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让一个人得到安静。
  师: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
  生:深山里条件没有那么好,一个人生活总得跟外界打交道,不然就可能成为野人。   生:其实,隐居的意义就在于在内心里得到一种清净,修炼,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炼一种清净的内心。
  师:讲得太好了,心灵的隐居才是隐居真正的内涵。大家再想象一下,诗人现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样?借助提供的学习资料,大家去想想这个问题。
  生:他正在采菊花。就像农夫一般的打扮。
  师:还可能做其他的事吗?
  生:我在想,他或许正在地里劳动,“种豆南山下”。
  师:没错。会饮酒吗?
  生:会的。而且会喝得有些醉。
  师: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生:可能他太闲了,只有劳动打发时间。
  生:可能这样做比做官要多很多的自由。
  生:也许是劳动可以让人变得自我一些。
  师:所以,能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起码内心更心安理得,自由从容。
  (相关教学设计)
  1.(诗歌所写的是什么地方?)听录音,用你的想象丰富它,诗人在一个怎样的所在?
  (1)南山之美,课文直接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想象:山峦、云雾、泉水、夕阳、飞鸟。
  (2)“人境”,什么人聚居的地方?喧闹的车马中坐的是谁?
  为什么陶渊明不去深山里,到彻底宁静的地方隐居呢?(心灵的隐居)
  2.诗人在做什么?他什么模样?
  3.陶渊明为什么要亲自参与耕田劳作?
  (评析)
  这是课堂的发展阶段,对比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都会发现执教老师精心设置了许多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的精心在于紧扣诗句,不脱离本文;适合学生表达,又符合人物本色;问题连环相扣,又自然衔接。以上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课堂发展阶段顺利并且深入推进,学生的表现多有价值之处。
  (片段三)
  师:刚才通过对“悠然”与“茫然”的区别体会,我们初步感受到了陶渊明对质朴自由的田园生活的追求,并且在这追求中力求自由轻松的快乐,他的醉,本质含义更是对这样的生活陶醉之情。回到课堂开头的那个问题:陶渊明这个隐士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应该像一个农夫一样过日子。
  生:他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师:陶渊明在生活状态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过着很世俗的生活,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许多行为都很质朴。
  ……
  师:陶渊明诠释的“隐居”并非一种姿态,而是一种生活;“隐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而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诉我们隐居无需放弃现有的一切,并在诗中告诉了我们隐居的秘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评析)
  这是课堂的高潮阶段,教师的最后一问,并没有继续深入,而是非常巧妙地回应开头,完成了一次整体关照。看似没有必要,其实非常必要,回马枪的功用在于让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旨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笔者认为,这是执教老师高明之所在,因为,再精彩的过程,再精细的策略,再精巧的环节,无非就是让我们对某一个单一的重大问题,有更为清晰的理解。课堂之功就在于此。
  三、关于教学案例总结的几点思考
  校本化教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有效教学?或者说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既符合语文特性又符合教学本质规律?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量的个性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然而,透过上述一则案例与分析,我们或能对当前如何开展校本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优化上多一些新的认识。
  1.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打开课堂之门。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一来看,教师非常清楚的一点就是,努力做到能让学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一种情境式的学习。在教学始发阶段,通过学生“学前经验”或“前概念”的诱发,非常迅速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趣。当然教师是有备而来的,她为学生准备的学前资料三项任务布置,就提前让学生完成了一种已有知识的提炼。这是“学”的良好预备,也是“教”的最好准备。这种从学生中来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敲开教学之门的最好秘诀。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教学阶段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对学前资料学习的反馈与检测,而是根据课堂即兴中对教学对象——“陶渊明印象”的描述,再次创造全新的学习情境,把课堂预设中要呈现的内容联系起来,一步步让课堂生态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饮酒》教学创设的提问是得当与有效的,因为很好地生成一个激发多数学生认知的可接触性话题。
  遵循“生本教学”理念的校本化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学情,再努力创造不同机会激励学生呈现自己的“前概念”,从而在学习交流中分享彼此观点,对不同意见作出比较、选择,让学生思维感受到刺激,做出多元反应。因此,课堂结构的第一阶段,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的心理,未卜先知,巧设桥渡之路,激励学生热情参与,做到快速打开教学之门。
  2.教学不在于教,以促成学习思维状态作为使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促进教学生成。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二来看,我们注意到教学活动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进。执教老师能够机智地抓住学生经验反馈,通过发挥自由想象、补充文本内容两大预设的教学问题,不断掀起学习高潮,让学生的学习层次性、过程性体现得很充分。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来,教学活动便成功地诱导学生保持住了活跃的学习思维。也正因为这一点,这段教学过程很有活力,有效知识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学的本质表现就在于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带来真正的生成。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譬如,教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点,学生想到的已经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东西,这种生成为下面的矛盾问题做了很巧妙的鋪垫,也为揭示陶渊明这个人物的内在做足了点染。因此,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不可忽视的是,保持学生的学习思维状态才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的出发点。任何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否,精彩与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激发学习思维涌动,排除终止学习思维的障碍才是需要值得考虑与实践的。
  3.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优胜教学多项内容的侧重。
  从《饮酒》一诗的教学片段三来看,执教老师驾轻就熟,以一个环节服务另一个环节,以一个有效问题过渡到另一个有效问题,使得《饮酒》一课的教学主旨凸显,轻松地让学生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清晰认识。我们注意到,经过课堂上的反复体验,学生对于陶渊明“隐居”形象的再认识已经相当明了。事实上,对于《饮酒》的解读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就学生经验而言,在一堂课里能够对一个主旨问题得到这样充分的理解已经相当不错。
  这样看来,优化校本化教学课堂需要改变教师以往意识的是,促成清晰、有效的学习印象与体验更有意义。看似小范畴,但能让学生获得有效体验,对于一堂课来说,也是足够了,而并非一定要获得语言、背景、技巧、情感、内容等在内的那种“五脏俱全”的印象。事实上,一方面有教师的胸有成竹,一方面有学生的多元理解,彼此在一堂40分钟课堂时间里能充分体验学习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薇.浙江大学.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
  [2]刘庆功.樊城教研室.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其他文献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HAP),将硝酸银均匀加入反应体系中,通过温度、酸度和搅拌状态控制实现一步合成载银羟基磷灰石(Ag/HAP),该法操作简单,载银均匀,载银量易于控制,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