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清新甜润、自然天成的甘泉,引领着小学语文课堂走出迷途、走出呆板、走向人性化、走近完美,让课堂呈现出生命的灵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助力 课堂 动态生成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清新甜润、自然天成的甘泉,引领着小学语文课堂走出迷途、走出呆板、走向人性化、走近完美,让课堂呈现出生命的灵性。
快乐,让课堂走向幸福;诗意,让课堂走向浪漫;生成,让课堂走向灵动;真实,让课堂走向永恒。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充满“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必将活力四射,奏响生命的最强音!笔者从朗读、情感的调动等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塑造精彩,使课堂富于生命的灵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的朗读
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课文描述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继而通过声音来表现这种感悟,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形成。
如笔者在教学《去年的树》的第一自然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时,笔者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图促读,以视频促读、以音频促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经验也有限,他们难以想象树和鸟儿的情谊有多深厚,笔者便利用多媒体,边展示多姿多彩的风光,还配上《鸟语花香》的背景音乐,把多种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眼观风光,耳听音乐,心悟美文,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朗读,并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内涵。
二、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情感,促进有效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因此,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拥有理想的课堂,将会享受教育的诗意。如何与时俱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既能挑战自我,又使学生享受学习呢?
孩子们兴味盎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将视觉材料进行加工创造,转化成脑海中积累的诗句,这个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大脑的整合、加工、想象等多种积极思维,另加上教师动情地引读,学生很快便被带入到那感人的送别场景之中了,学生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和词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而对于词人的离愁别绪,也就感同身受了。继而师小结:“这就是词人王观对朋友的真诚的祝福。临别之际,词人把心中的不舍之情统统化作对友人深深地祝福,还有上阕把愁绪统统都化作美景,正是这首送别词独树一帜的原因。”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均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学习也便成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通过动态生成性教学生成理想课堂,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學内容,促成精彩生成
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笔者播放了下载的飞船升空和飞船返回大气层及杨利伟出舱的三段影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是祖国的骄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当学到“充满激情的炎黄子孙并不满足”那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又播放了美国宇航员在月球活动的影像资料,展示了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等传回的火星地表图像,学生专注地观看着,人人若有所思,随后集体交流,孩子们有感而发,这深刻体悟正是由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生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语文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语文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语文的真谛和归宿。关注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将能让智慧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生命流光溢彩!
四、信息技术促进观察能力的发展,使课堂合理生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背景播放《望庐山瀑布》的朗读音频,同时视频出示香炉峰的远景镜头:山峰上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香炉散发出的缕缕紫烟,再插进去香炉紫烟图加以对比;接着,慢速出示全景镜头:一条瀑布从峰顶直挂到山下的潭面上;再出示近景镜头。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特意下载了一段展示荷花动人姿态的视频,学生获得直接的视觉体验,有如身临其境,个个沉醉其中……在小组交流时,个个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他们不仅感受到荷花之美,而且,自然地领悟到了作者写法的妙绝,同时,孩子们的心灵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了美的享受。课堂上,不仅仅生成了知识,孩子们的知觉、感觉、想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六、结语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没有对“思想”和“智慧”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在课堂中均得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使每一处预设都如行云流水,每一次生成都浑然天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助力 课堂 动态生成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清新甜润、自然天成的甘泉,引领着小学语文课堂走出迷途、走出呆板、走向人性化、走近完美,让课堂呈现出生命的灵性。
快乐,让课堂走向幸福;诗意,让课堂走向浪漫;生成,让课堂走向灵动;真实,让课堂走向永恒。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充满“动态生成”的理想课堂必将活力四射,奏响生命的最强音!笔者从朗读、情感的调动等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塑造精彩,使课堂富于生命的灵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的朗读
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关课文描述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继而通过声音来表现这种感悟,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形成。
如笔者在教学《去年的树》的第一自然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时,笔者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以图促读,以视频促读、以音频促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经验也有限,他们难以想象树和鸟儿的情谊有多深厚,笔者便利用多媒体,边展示多姿多彩的风光,还配上《鸟语花香》的背景音乐,把多种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眼观风光,耳听音乐,心悟美文,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朗读,并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内涵。
二、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情感,促进有效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因此,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拥有理想的课堂,将会享受教育的诗意。如何与时俱进,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既能挑战自我,又使学生享受学习呢?
孩子们兴味盎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将视觉材料进行加工创造,转化成脑海中积累的诗句,这个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大脑的整合、加工、想象等多种积极思维,另加上教师动情地引读,学生很快便被带入到那感人的送别场景之中了,学生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和词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而对于词人的离愁别绪,也就感同身受了。继而师小结:“这就是词人王观对朋友的真诚的祝福。临别之际,词人把心中的不舍之情统统化作对友人深深地祝福,还有上阕把愁绪统统都化作美景,正是这首送别词独树一帜的原因。”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均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学习也便成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通过动态生成性教学生成理想课堂,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學内容,促成精彩生成
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笔者播放了下载的飞船升空和飞船返回大气层及杨利伟出舱的三段影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是祖国的骄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当学到“充满激情的炎黄子孙并不满足”那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又播放了美国宇航员在月球活动的影像资料,展示了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等传回的火星地表图像,学生专注地观看着,人人若有所思,随后集体交流,孩子们有感而发,这深刻体悟正是由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生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语文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语文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语文的真谛和归宿。关注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将能让智慧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生命流光溢彩!
四、信息技术促进观察能力的发展,使课堂合理生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背景播放《望庐山瀑布》的朗读音频,同时视频出示香炉峰的远景镜头:山峰上云雾缭绕,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香炉散发出的缕缕紫烟,再插进去香炉紫烟图加以对比;接着,慢速出示全景镜头:一条瀑布从峰顶直挂到山下的潭面上;再出示近景镜头。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特意下载了一段展示荷花动人姿态的视频,学生获得直接的视觉体验,有如身临其境,个个沉醉其中……在小组交流时,个个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他们不仅感受到荷花之美,而且,自然地领悟到了作者写法的妙绝,同时,孩子们的心灵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了美的享受。课堂上,不仅仅生成了知识,孩子们的知觉、感觉、想象、思维都得到发展。
六、结语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没有对“思想”和“智慧”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在课堂中均得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使每一处预设都如行云流水,每一次生成都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