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教研工作还存在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亟需加以解决。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培养培训能力全面加强,形成体系完备、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研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该如何发挥?下面就几年来的工作认知和实践进行整理,以期对同行能有所启迪。
一、明确现状和职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2018年转岗县教研中心后,我通过多种途径与其他市县的同行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感觉可以直接借鉴运用的培训办法不是很多。为了理清工作思路,我结合其他市县的情况,对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1. 县级教研培训机构工作现状分析
主要的工作阻力:县级教研培训机构教研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超编缺员,人数多但学段不齐、学科不全;教研员缺乏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对日常业务的学习和研究懈怠;队伍涣散,工作动力和热情不足;加之最基本的研训经费都无法保障,工作职能发挥不好;主管部门对教研培训机构的工作重视、支持不够,形成了“教研中心职能作用不好—主管部门重视支持不够”这样一个循环状态。这种缺失的或低水平的教研和师训工作,直接拉低了基础教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推动工作的有利因素:国家有强化教研及师训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县机构改革,完成了教研与教师培训机构的整合,有利于研训一体化工作实施;机构属事业编科级或副科级建制,有利于工作下行;基层教师有业务提升的迫切要求。
2. 明确职能定位是破解困境的前提
职能不清,就会职责不明;职责不明,就会履职不力。相较于国培、省培的宏观性、政策性、前沿性,相较于学校校本培训的微观性、深入性、实操性,县级的教师培训因“教科研+师训”的双重职能兼具了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培训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为了打破尴尬的工作现状,我们研读国家相关政策,反复讨论推敲,从定位工作职能入手,着手内部的规范管理和建设工作。
职能定位:学术研究中枢、教师发展平台
愿景目标: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更优质发展,促各学段办学质量有内涵提升(培训+质量)
工作思路:研修、研学、研训
践行理念:服务教育决策、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成长、服务质量提升
在以上核心理念确定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视觉识别方面的logo设计制作,在醒目位置设计布置了主题形象墙。随着这些理念文化在主题形象墙上展示和工作会上专题培训,团队成员对自身职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了提升,并配合日常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使相关的制度管理水到渠成。团队凝聚力、工作信心、工作动力空前提高。
二、理清日常工作和关键工作,找准工作着力点
按照职能定位,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教科研+教师培训”,促进县域教育质量提升。
1.理顺“教科研+教师培训”两块日常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在团队凝聚力和工作动力问题解决之后,教研中心日常性的诸如课题研究申报组织、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推荐、省市级各类业务比赛参评参赛组织、送教下乡、教学视导检查、教学质量检测等教研活动和业务工作都得到了很好地完成。
随着一系列教研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相关工作经费得到了保障;同时随着对内部的规范管理和对教研员队伍业务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视和组织,教研员团队的业务实力得到提升;“小学教材教法培训”“初中三科教材培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中考、高考复习备考培训”“幼教段幼小衔接培训”“假期教师业务培训”“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思政课线上培训”等县级培训或县级组织参加的培训工作都按计划有序展开,对教师队伍的理论拔高、理念转变、专业发展都有积极的提升作用。
2.理清县级教研中心的关键工作,找准工作着力点
“教科研+教师培训”两块工作有序展开并有效实施,并不意味着县级教研中心的工作任务就完成了。县级教研培训机构作为中、省、市、县序列最基层的教研培训单位,最大的特点是要经常深入学校、直接联系学校、时刻关注学校,不仅要承担省市级教研单位“教科研+教师培训”两块职责,还要承担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引导学校全员全科校本培训、促进学校质量稳定和提升的职责。
按照“质量累积理论”,县域教育质量=县域各学段学校教育质量之和=各学校每班每学科每节课(常态课)质量之和。常态课质量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全县的常态课质量取决于全县所有任课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但无论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都无法达到对所有任课教师100%培训,更谈不上日常化。
在县级教研机构教研员学段不齐、学科不全的情况下,对于有效率、大面积的培训可以说是力不从心;依托学校自己开展的校本培训又呈现的是缺引领、经验式、低水平、局限性状态,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不大。
“有效率、日常化、大面积(100%)的教师研训一体化工作如何推动”,关系到县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成为一项不好解决的关键性工作和难题。
三、对县级教研培训机构工作的思考及实践探索
“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更优质发展,促各学段办学质量有内涵提升”是我们的愿景目标,也是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关键性工作。在县级教研团队学段不全、学科不齐、编制有限的情况下,这一目标的实現有赖于寻找一种有效率、日常化、大面积的教师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方式,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工作和重要工作的着力点。 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还应该做什么?我们后边再怎么做?在这样不断的追问下,经过对这项工作的调研论证,我们开始了建设县域全学段全学科学科工作室、搭建研修研学研训一体化平台的实践和尝试。
1.学科工作室成立情况
在多方调研、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市率先尝试了“学科工作室”建设,为全县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一线任课教师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助互动、互研互通的平台。我们迅速组建了高中(9科)、初中(10科)、小学(5科2组)、幼儿园(5科2组)4个学段的39个学科工作室,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学科工作室的成员由县域内对应的各学段、各学科的所有一线专任教师组成。
在学科工作室建设的授牌仪式上,我们为39个学科工作室分别聘请了3名县域内名师主持和领衔该学科工作室的工作,同时聘请这117名县域名师(主持人)为洛川县教学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很好地解决了教研中心教研员团队学段不齐、学科不全的问题。
2.学科工作室的命名
学科工作室命名规则是“洛川县+学段名+学科名+学科工作室”,如“洛川县高中学段语文学科工作室”“洛川县小学学段科学学科工作室”等。相较于以名师个人姓名命名工作室,这样的命名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科工作室不会因名师的调动或工作变更而导致工作瘫痪;二是工作室成员归属感更强、积极性更高。
3.工作内容及运行办法
学科工作室以“专业引领、互学互助、互研互通、共同成长”为宗旨,以“线上同步教学+线下课题统领”为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思路,以教科研为先导,以网络研修为常态化手段,融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有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线上同步教学”研修工作主要有:以每周同步教学的教案、课件分享为基础,辅之以每月专业理论知识的推送、教研成果的推介,由主持工作室的领衔名师组织线上讨论交流,并进行即时点评指导,实现名师引领下的全县全学段、全学科、全员任课教师校际研修活动的即时性和常态化。
“线下课题统领”研修工作主要有:由学科工作室各成员把影响本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通过“问题罗列—论证筛选—选题申报—课题立项—行动研究—成果推广”的流程,开展以指向解决质量提升问题为目标的县级课题申报研究,每个工作室每学期申报1-3个课题,并围绕课题研究的进度和需要,组织必要的多种形式的线下研究研修交流培训活动。
4.管理及考核
分别明确了“学科工作室负责人+学科工作室成员+设立学校校长+成员学校校长+县教研中心联络教研员”五大主体的各自职责和任务,并逐月统计、量化考核,每学期汇总、专题会通报,每学年评比、进行奖惩。
5.奖惩和激励
按照“以奖代补、分类奖励”的原则,每年召开一次学科工作室表彰奖励及工作推进会,在对全年工作分类考核的基础上,分别对学科工作室、工作室优秀主持人、设立学校优秀校长、成员学校优秀校长进行表彰奖励,引导和促进学科工作室作用的發挥。
6.学科工作室运行效果
我县学科工作室的建设,尤如一个杠杆,撬动了全县4个学段2800多名一线教师团队分学段、分学科的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互研互通、教学相长的校本研修和校际研学交流,形成了“县域名师引领+学科研修校际交流”的教师研训一体化高效培训格局,切实提高了全县常态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化解了县级教研培训机构有效率、日常化、100%培训的难题。
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工作确实不易,推动更难。一路走来,学习借鉴、实践尝试、思考调整、不断完善。运行情况持续好转,职能作用逐步发挥,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后续不断完善。
一、明确现状和职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2018年转岗县教研中心后,我通过多种途径与其他市县的同行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感觉可以直接借鉴运用的培训办法不是很多。为了理清工作思路,我结合其他市县的情况,对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1. 县级教研培训机构工作现状分析
主要的工作阻力:县级教研培训机构教研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超编缺员,人数多但学段不齐、学科不全;教研员缺乏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对日常业务的学习和研究懈怠;队伍涣散,工作动力和热情不足;加之最基本的研训经费都无法保障,工作职能发挥不好;主管部门对教研培训机构的工作重视、支持不够,形成了“教研中心职能作用不好—主管部门重视支持不够”这样一个循环状态。这种缺失的或低水平的教研和师训工作,直接拉低了基础教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推动工作的有利因素:国家有强化教研及师训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级领导逐步认识到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通过县机构改革,完成了教研与教师培训机构的整合,有利于研训一体化工作实施;机构属事业编科级或副科级建制,有利于工作下行;基层教师有业务提升的迫切要求。
2. 明确职能定位是破解困境的前提
职能不清,就会职责不明;职责不明,就会履职不力。相较于国培、省培的宏观性、政策性、前沿性,相较于学校校本培训的微观性、深入性、实操性,县级的教师培训因“教科研+师训”的双重职能兼具了理论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培训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为了打破尴尬的工作现状,我们研读国家相关政策,反复讨论推敲,从定位工作职能入手,着手内部的规范管理和建设工作。
职能定位:学术研究中枢、教师发展平台
愿景目标: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更优质发展,促各学段办学质量有内涵提升(培训+质量)
工作思路:研修、研学、研训
践行理念:服务教育决策、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成长、服务质量提升
在以上核心理念确定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视觉识别方面的logo设计制作,在醒目位置设计布置了主题形象墙。随着这些理念文化在主题形象墙上展示和工作会上专题培训,团队成员对自身职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了提升,并配合日常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使相关的制度管理水到渠成。团队凝聚力、工作信心、工作动力空前提高。
二、理清日常工作和关键工作,找准工作着力点
按照职能定位,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教科研+教师培训”,促进县域教育质量提升。
1.理顺“教科研+教师培训”两块日常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在团队凝聚力和工作动力问题解决之后,教研中心日常性的诸如课题研究申报组织、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推荐、省市级各类业务比赛参评参赛组织、送教下乡、教学视导检查、教学质量检测等教研活动和业务工作都得到了很好地完成。
随着一系列教研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相关工作经费得到了保障;同时随着对内部的规范管理和对教研员队伍业务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视和组织,教研员团队的业务实力得到提升;“小学教材教法培训”“初中三科教材培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中考、高考复习备考培训”“幼教段幼小衔接培训”“假期教师业务培训”“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思政课线上培训”等县级培训或县级组织参加的培训工作都按计划有序展开,对教师队伍的理论拔高、理念转变、专业发展都有积极的提升作用。
2.理清县级教研中心的关键工作,找准工作着力点
“教科研+教师培训”两块工作有序展开并有效实施,并不意味着县级教研中心的工作任务就完成了。县级教研培训机构作为中、省、市、县序列最基层的教研培训单位,最大的特点是要经常深入学校、直接联系学校、时刻关注学校,不仅要承担省市级教研单位“教科研+教师培训”两块职责,还要承担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引导学校全员全科校本培训、促进学校质量稳定和提升的职责。
按照“质量累积理论”,县域教育质量=县域各学段学校教育质量之和=各学校每班每学科每节课(常态课)质量之和。常态课质量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全县的常态课质量取决于全县所有任课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但无论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都无法达到对所有任课教师100%培训,更谈不上日常化。
在县级教研机构教研员学段不齐、学科不全的情况下,对于有效率、大面积的培训可以说是力不从心;依托学校自己开展的校本培训又呈现的是缺引领、经验式、低水平、局限性状态,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不大。
“有效率、日常化、大面积(100%)的教师研训一体化工作如何推动”,关系到县域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成为一项不好解决的关键性工作和难题。
三、对县级教研培训机构工作的思考及实践探索
“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更优质发展,促各学段办学质量有内涵提升”是我们的愿景目标,也是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关键性工作。在县级教研团队学段不全、学科不齐、编制有限的情况下,这一目标的实現有赖于寻找一种有效率、日常化、大面积的教师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方式,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项关键工作和重要工作的着力点。 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还应该做什么?我们后边再怎么做?在这样不断的追问下,经过对这项工作的调研论证,我们开始了建设县域全学段全学科学科工作室、搭建研修研学研训一体化平台的实践和尝试。
1.学科工作室成立情况
在多方调研、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市率先尝试了“学科工作室”建设,为全县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一线任课教师搭建起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互助互动、互研互通的平台。我们迅速组建了高中(9科)、初中(10科)、小学(5科2组)、幼儿园(5科2组)4个学段的39个学科工作室,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学科工作室的成员由县域内对应的各学段、各学科的所有一线专任教师组成。
在学科工作室建设的授牌仪式上,我们为39个学科工作室分别聘请了3名县域内名师主持和领衔该学科工作室的工作,同时聘请这117名县域名师(主持人)为洛川县教学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很好地解决了教研中心教研员团队学段不齐、学科不全的问题。
2.学科工作室的命名
学科工作室命名规则是“洛川县+学段名+学科名+学科工作室”,如“洛川县高中学段语文学科工作室”“洛川县小学学段科学学科工作室”等。相较于以名师个人姓名命名工作室,这样的命名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科工作室不会因名师的调动或工作变更而导致工作瘫痪;二是工作室成员归属感更强、积极性更高。
3.工作内容及运行办法
学科工作室以“专业引领、互学互助、互研互通、共同成长”为宗旨,以“线上同步教学+线下课题统领”为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思路,以教科研为先导,以网络研修为常态化手段,融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有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
“线上同步教学”研修工作主要有:以每周同步教学的教案、课件分享为基础,辅之以每月专业理论知识的推送、教研成果的推介,由主持工作室的领衔名师组织线上讨论交流,并进行即时点评指导,实现名师引领下的全县全学段、全学科、全员任课教师校际研修活动的即时性和常态化。
“线下课题统领”研修工作主要有:由学科工作室各成员把影响本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通过“问题罗列—论证筛选—选题申报—课题立项—行动研究—成果推广”的流程,开展以指向解决质量提升问题为目标的县级课题申报研究,每个工作室每学期申报1-3个课题,并围绕课题研究的进度和需要,组织必要的多种形式的线下研究研修交流培训活动。
4.管理及考核
分别明确了“学科工作室负责人+学科工作室成员+设立学校校长+成员学校校长+县教研中心联络教研员”五大主体的各自职责和任务,并逐月统计、量化考核,每学期汇总、专题会通报,每学年评比、进行奖惩。
5.奖惩和激励
按照“以奖代补、分类奖励”的原则,每年召开一次学科工作室表彰奖励及工作推进会,在对全年工作分类考核的基础上,分别对学科工作室、工作室优秀主持人、设立学校优秀校长、成员学校优秀校长进行表彰奖励,引导和促进学科工作室作用的發挥。
6.学科工作室运行效果
我县学科工作室的建设,尤如一个杠杆,撬动了全县4个学段2800多名一线教师团队分学段、分学科的名师引领、同伴互助、互研互通、教学相长的校本研修和校际研学交流,形成了“县域名师引领+学科研修校际交流”的教师研训一体化高效培训格局,切实提高了全县常态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化解了县级教研培训机构有效率、日常化、100%培训的难题。
县级教研培训机构的工作确实不易,推动更难。一路走来,学习借鉴、实践尝试、思考调整、不断完善。运行情况持续好转,职能作用逐步发挥,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后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