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是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知识之一。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呢?
一、做乐观型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心理共鸣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听课常常根据自己的喜恶来选择认真听还是不听。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乐观主义”,确实是这样。试想,如果做老师的自己生活得苦闷,悲观,学生在他的课上怎么开心得起来,人们都是喜欢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人,学生也一样。乐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和创造的快乐,会让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会让那些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把你当作他们成长中的精神食粮。
有的老师仅仅带着知识走进课堂,有的老师还把爱也带进了课堂,仅带知识走进课堂的老师,他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忘记,而把爱也带进课堂的老师,他常常改写了学生的人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去热爱和尊重他们,数学知识不象语文知识那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给了他们一个宣泄感情的出口,叫做“我与数学的对话”。每周一次,可以是数学知识的领悟、理解与总结,可以写学习数学的心得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求助数学题的解答;可以向老师提出教学建议。每次的“我和数学的对话”,我都认真地批改,给他们写上温馨的评语,让他们带着老师爱的叮咛去学习、生活。我也从中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与感动。如有的学生写到“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是很快乐!”;有的学生写到“你不象其他老师那样用惩罚的手段来让我们改正缺点,而是让我们在笑声中改正错误,不让一些同学难堪。”;有的同学写到“我们班因有您的无私教诲而精彩,因你温馨话语而倍增灿烂!”……走进学生的心灵,心境是如此的美。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倍感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興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1、设置悬念,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所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对同学们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同学们帮我办一办。”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平时比较调皮的手举的更高了。我亮出一块先前用过的胶合板制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断了一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掉的那个角不知丢哪了,可能被扫到垃圾箱去了,想请大家帮助去找,好再做一块。”有些学生想马上去找,但也有几个学生说不必,可以通过这块重画出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一时学生议论纷纷,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就能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2、用口诀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遗忘是在所难免,所以保持记忆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记忆的东西编成口诀来记,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初二的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把做法编成口口诀来帮助学生便于记忆。即:一提二套三分组,二次三项式试试手。这样学生拿到题目后不会产生盲目感。又如:有理数的运算较为复杂,法则较多,可总结成如下口诀:有理数运算并不难,符号第一记心间;加法须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负添,减变加改相反数,乘改除法用倒数;混合运算讲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
三、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享受成功快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已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议”
好动、好玩、乐于交往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展示学习能力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在相互的启发争辩中,学会探索新知的方法,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2、实验操作让学生“做”。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操作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去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实验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第1、2组的同学正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3、4组的同学不管怎么围也围不出三角形。许多学生顿感困惑,这是为什么?针对这一情况,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第3、4组的同学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讨论、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第1、2组同学的三根小棒中任意两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条边,而第3、4组同学操作用的小棒,有的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有的较短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短。使所有的学生明白围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是随意选择的。必须满足“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2、课堂小结让学生“说”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已去小结。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并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问题。而且学生自已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结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上学生应是充满乐趣,勇于探究,敢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做乐观型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心理共鸣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听课常常根据自己的喜恶来选择认真听还是不听。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乐观主义”,确实是这样。试想,如果做老师的自己生活得苦闷,悲观,学生在他的课上怎么开心得起来,人们都是喜欢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人,学生也一样。乐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和创造的快乐,会让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会让那些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把你当作他们成长中的精神食粮。
有的老师仅仅带着知识走进课堂,有的老师还把爱也带进了课堂,仅带知识走进课堂的老师,他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忘记,而把爱也带进课堂的老师,他常常改写了学生的人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去热爱和尊重他们,数学知识不象语文知识那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给了他们一个宣泄感情的出口,叫做“我与数学的对话”。每周一次,可以是数学知识的领悟、理解与总结,可以写学习数学的心得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求助数学题的解答;可以向老师提出教学建议。每次的“我和数学的对话”,我都认真地批改,给他们写上温馨的评语,让他们带着老师爱的叮咛去学习、生活。我也从中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与感动。如有的学生写到“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是很快乐!”;有的学生写到“你不象其他老师那样用惩罚的手段来让我们改正缺点,而是让我们在笑声中改正错误,不让一些同学难堪。”;有的同学写到“我们班因有您的无私教诲而精彩,因你温馨话语而倍增灿烂!”……走进学生的心灵,心境是如此的美。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倍感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興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1、设置悬念,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所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对同学们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同学们帮我办一办。”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平时比较调皮的手举的更高了。我亮出一块先前用过的胶合板制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断了一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掉的那个角不知丢哪了,可能被扫到垃圾箱去了,想请大家帮助去找,好再做一块。”有些学生想马上去找,但也有几个学生说不必,可以通过这块重画出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一时学生议论纷纷,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就能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2、用口诀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遗忘是在所难免,所以保持记忆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记忆的东西编成口诀来记,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初二的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把做法编成口口诀来帮助学生便于记忆。即:一提二套三分组,二次三项式试试手。这样学生拿到题目后不会产生盲目感。又如:有理数的运算较为复杂,法则较多,可总结成如下口诀:有理数运算并不难,符号第一记心间;加法须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负添,减变加改相反数,乘改除法用倒数;混合运算讲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
三、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享受成功快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已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议”
好动、好玩、乐于交往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展示学习能力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在相互的启发争辩中,学会探索新知的方法,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2、实验操作让学生“做”。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操作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去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实验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第1、2组的同学正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3、4组的同学不管怎么围也围不出三角形。许多学生顿感困惑,这是为什么?针对这一情况,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第3、4组的同学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讨论、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第1、2组同学的三根小棒中任意两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条边,而第3、4组同学操作用的小棒,有的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有的较短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短。使所有的学生明白围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是随意选择的。必须满足“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2、课堂小结让学生“说”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已去小结。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并能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问题。而且学生自已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师小结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上学生应是充满乐趣,勇于探究,敢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