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经济动力3个方面来看,当前东北地区生产力发展存有阻碍,其发展动力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转向,也要兼顾需求侧与供给侧,应在破解体制机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与路径,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
关键词:供给侧生产力东北地区生产力要素产业结构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整体的“新常态”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已经难以维持,中高速增长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可持续、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其经济保持增长的可靠保障。整体而言,东北地區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对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度有待提高,农业和工业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且在第二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亟须升级,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开放度有待提高。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旧”引擎已经难以为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大幅提高,但并非主导驱动因素和动力,且排除要素成本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大打折扣。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驱动,虽然外贸主体结构有所改善,内资企业开始发力,但目前净出口对东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不大。
一、东北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需求侧到供给侧的改革
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需求侧的三大动力,然而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政府要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就需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刺激总需求的同时,还不得不具体处理消费、投资和出口间的关系。传统的经济增长“三大动力”在需求侧难以自我实现,因此需要突破需求局限,在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综合形成的供给侧产出及相关的制度供给上进行回应,推进供给侧动力机制体系的创新。
(二)需求与供给二者兼顾
需求侧调整是短期定位,供给侧改革是中长期定位,如果没有短期定位,中长期定位也会失准。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放松需求侧的调整。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在存量退出的进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外溢效应,引发总量性的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的萧条,而这些现象一旦出现就需要全面启动需求侧管理。
二、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解放东北地区生产力
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一)经济刺激和投资
经济增长决定于供给,供给决定于刺激,刺激决定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征税、规章条例、政府支出、货币供给等,因此增加生产和供给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和劳动来实现,而投资是储蓄的转化,所以产量的增长间接决定于储蓄量的高低。除储蓄之外,决定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家精神,这也是东北地区政府应着力培育的重点之一。
(二)减税
减税是增加供给刺激最有效的手段。减税可以让劳动者、储蓄者和投资者在除去各种纳税和由于政府立法所造成的成本费用以后,尽可能地获得最大报酬和利益。
税率削减在减税政策中的作用显著。高税率会严重挫伤劳动热情,缩减个人和企业储蓄能力,而储蓄减少将使利率上升,进而导致企业生产规模萎缩,经济增长缓慢,商品供给不足。减税则能够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增加储蓄。
(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从激发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规章法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三、改善财政和金融供给侧环境,促进生产力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根据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体系,体现供给方面的有劳动力、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力量、制度体制安排等5项。前3项在经济体中等收入阶段之前作用明显,其后更多需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供给侧改革”经济决策就是要转向重视要素供给,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东北企业的税负成本较高,此外,在税收结构中,大量是间接税、流转税,包括消费税都主要是向生产经营环节征税,直接征收的税很少,对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影响很大,不利于创业和增加就业。
应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力度,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企业松绑减负;成立财政引导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奖励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发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契机,争取中央为东北优先匹配合理的事权和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职责重叠和地区财政负担,增强地方统筹调控能力;完善税制,规范非税收收入,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东北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有利时机。
(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在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优化,而后者则立足于资本供给的改善。必须通过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目前货币政策量价都已经比较宽松,但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有待提升。金融系统应充分发挥对资本流动的引导作用,大力提高资本供给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首先,需要针对东北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尽快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降低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有效供给不足的产业,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其次,需要按照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防范。依据东北各省市面临的不同发展和经济形势,改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考核,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标准,充分协调金融政策,注重将东北区域的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等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东北地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第三,在直接融资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实施,发展股权众筹、股权与产权交易市场等,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赋予企业和居民金融选择权。从公司债券发行环节入手,将其作为直接金融工具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销售,切实将《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有效维护实体企业在发行债券中的法定權利。沈阳、大连等城市应充分利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改变多个政府部门或金融监管部门审批格局,取消公司债券发行环节的审批制,实行发行注册制和备案制,强化对公司债券交易的监管,建立公司债券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销售的多层次市场机制,合理满足企业在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下的融资需求。
(三)促进新要素发展,加快要素流动——化解过剩产能
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都面临着去楼市库存、减过剩产能和化高企债务的三大困难,严重的产能过剩是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致,因此要求从供给侧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一是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发展。结合大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并结合资产重组使其继续发挥作用。通过新技术、新要素培育新兴力量,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的衰减。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生产力要素流动。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四)有效利用、优化生产力要素系统——调整产业结构,存量与增量调整并举
一是利用现有要素优势,促进新要素的发展与应用。充分有效地利用现存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等优势,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的重大战略契机,向国外输出内部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同时加快培育生产力的新要素,及时淘汰僵尸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弥补传统产业的萎缩。
二是加强要素融合,培育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优质劳动者。充分利用现有第二、三产业的要素基础,推动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并注重配套培养具备优良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劳动者,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关键词:供给侧生产力东北地区生产力要素产业结构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整体的“新常态”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已经难以维持,中高速增长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可持续、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其经济保持增长的可靠保障。整体而言,东北地區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对农业和工业的融合度有待提高,农业和工业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且在第二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亟须升级,国际化程度和市场开放度有待提高。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旧”引擎已经难以为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大幅提高,但并非主导驱动因素和动力,且排除要素成本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大打折扣。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驱动,虽然外贸主体结构有所改善,内资企业开始发力,但目前净出口对东北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不大。
一、东北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需求侧到供给侧的改革
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需求侧的三大动力,然而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政府要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就需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刺激总需求的同时,还不得不具体处理消费、投资和出口间的关系。传统的经济增长“三大动力”在需求侧难以自我实现,因此需要突破需求局限,在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综合形成的供给侧产出及相关的制度供给上进行回应,推进供给侧动力机制体系的创新。
(二)需求与供给二者兼顾
需求侧调整是短期定位,供给侧改革是中长期定位,如果没有短期定位,中长期定位也会失准。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放松需求侧的调整。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在存量退出的进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外溢效应,引发总量性的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的萧条,而这些现象一旦出现就需要全面启动需求侧管理。
二、从供给和生产端入手解放东北地区生产力
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一)经济刺激和投资
经济增长决定于供给,供给决定于刺激,刺激决定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征税、规章条例、政府支出、货币供给等,因此增加生产和供给必须通过增加投资和劳动来实现,而投资是储蓄的转化,所以产量的增长间接决定于储蓄量的高低。除储蓄之外,决定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家精神,这也是东北地区政府应着力培育的重点之一。
(二)减税
减税是增加供给刺激最有效的手段。减税可以让劳动者、储蓄者和投资者在除去各种纳税和由于政府立法所造成的成本费用以后,尽可能地获得最大报酬和利益。
税率削减在减税政策中的作用显著。高税率会严重挫伤劳动热情,缩减个人和企业储蓄能力,而储蓄减少将使利率上升,进而导致企业生产规模萎缩,经济增长缓慢,商品供给不足。减税则能够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增加储蓄。
(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从激发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规章法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三、改善财政和金融供给侧环境,促进生产力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根据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体系,体现供给方面的有劳动力、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创新力量、制度体制安排等5项。前3项在经济体中等收入阶段之前作用明显,其后更多需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供给侧改革”经济决策就是要转向重视要素供给,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东北企业的税负成本较高,此外,在税收结构中,大量是间接税、流转税,包括消费税都主要是向生产经营环节征税,直接征收的税很少,对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影响很大,不利于创业和增加就业。
应加大税收减免优惠力度,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的企业松绑减负;成立财政引导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奖励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发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契机,争取中央为东北优先匹配合理的事权和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职责重叠和地区财政负担,增强地方统筹调控能力;完善税制,规范非税收收入,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东北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有利时机。
(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在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优化,而后者则立足于资本供给的改善。必须通过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目前货币政策量价都已经比较宽松,但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有待提升。金融系统应充分发挥对资本流动的引导作用,大力提高资本供给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首先,需要针对东北各地经济发展实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尽快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降低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有效供给不足的产业,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其次,需要按照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防范。依据东北各省市面临的不同发展和经济形势,改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考核,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标准,充分协调金融政策,注重将东北区域的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等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东北地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第三,在直接融资领域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实施,发展股权众筹、股权与产权交易市场等,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赋予企业和居民金融选择权。从公司债券发行环节入手,将其作为直接金融工具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销售,切实将《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有效维护实体企业在发行债券中的法定權利。沈阳、大连等城市应充分利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改变多个政府部门或金融监管部门审批格局,取消公司债券发行环节的审批制,实行发行注册制和备案制,强化对公司债券交易的监管,建立公司债券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销售的多层次市场机制,合理满足企业在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下的融资需求。
(三)促进新要素发展,加快要素流动——化解过剩产能
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都面临着去楼市库存、减过剩产能和化高企债务的三大困难,严重的产能过剩是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致,因此要求从供给侧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一是以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发展。结合大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并结合资产重组使其继续发挥作用。通过新技术、新要素培育新兴力量,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的衰减。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加快生产力要素流动。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四)有效利用、优化生产力要素系统——调整产业结构,存量与增量调整并举
一是利用现有要素优势,促进新要素的发展与应用。充分有效地利用现存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等优势,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的重大战略契机,向国外输出内部过剩产能,加快去库存速度。同时加快培育生产力的新要素,及时淘汰僵尸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弥补传统产业的萎缩。
二是加强要素融合,培育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优质劳动者。充分利用现有第二、三产业的要素基础,推动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并注重配套培养具备优良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劳动者,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