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在我区中小学基本普及,广大教师已掌握多媒体技术,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与实施,实现了教师“在线电子备课”。我校将课程备课作为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以校园网为依托,架起了课程资源、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多功能平台。
● 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1.异步而行,备即可用
学校建立了信息化课程平台后,教师可在家里登录平台,实现了以个体为单位在网络上进行集体备课。我校的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已成为全球通式的“备课本”。教师把教学资源上传在可以实现知识化管理的课程资源平台上,便能够形成资源的共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教学资源平台、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和博客等平台进行松散整合,方便师生开展基于资源的教学活动。
2.随时修正,磨课成纲
通过应用、比较,我们发现在纸质集体备课中,虽然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等流程齐备,但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实,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而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初备之时,大家就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集体交流,便可明见其实。
3.挖掘资源,转换形式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我们充分考虑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其优势,在备课中,尽力发挥电子备课易与多媒体交汇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入课堂。
●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沟通快捷,备中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要有参与课前准备的机会,教师备课之时,让学生预习课文。学生预习当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反映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归纳,了解其实质,最终在自己的备课上体现出来,大大加强了备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2.菜单选用式,流程灵活
以往的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照本宣科,忽视个性化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因此,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及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我们利用网络电子备课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班级授课时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内容模块,甚至颠倒变换教学流程,真正做到在不同的班级根据不同的学生上不同的课。
● 增强了学校对备课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然而,现实中,“课”过境迁,不少教师,课一上完都是弃教案不顾,只是留作检查。我校积极倡导构建新的备课评价机制,不以一成不变的“定案”为本,而是以不断更新的教案为导向。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平台正好具备了“过程记录”功能。从教师一开始备课到其间的不断更新再到课后的二次备课,都有详尽的过程记录。管理者只要登上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平台,一切一目了然。这种透明的过程记录像一只无形的行政管理之手,时刻提醒教师勤奋备课。
我校积极依托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做到了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当然,我们虽在利用信息化平台备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精彩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相信只要我们实践着,坚持着,一定能为信息化备课的探索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
● 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1.异步而行,备即可用
学校建立了信息化课程平台后,教师可在家里登录平台,实现了以个体为单位在网络上进行集体备课。我校的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已成为全球通式的“备课本”。教师把教学资源上传在可以实现知识化管理的课程资源平台上,便能够形成资源的共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教学资源平台、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和博客等平台进行松散整合,方便师生开展基于资源的教学活动。
2.随时修正,磨课成纲
通过应用、比较,我们发现在纸质集体备课中,虽然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等流程齐备,但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实,无法形成真正的交流。而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初备之时,大家就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集体交流,便可明见其实。
3.挖掘资源,转换形式
在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我们充分考虑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其优势,在备课中,尽力发挥电子备课易与多媒体交汇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入课堂。
●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沟通快捷,备中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要有参与课前准备的机会,教师备课之时,让学生预习课文。学生预习当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反映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归纳,了解其实质,最终在自己的备课上体现出来,大大加强了备课的针对性,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2.菜单选用式,流程灵活
以往的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照本宣科,忽视个性化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因此,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及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我们利用网络电子备课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班级授课时的实际情况选用教学内容模块,甚至颠倒变换教学流程,真正做到在不同的班级根据不同的学生上不同的课。
● 增强了学校对备课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然而,现实中,“课”过境迁,不少教师,课一上完都是弃教案不顾,只是留作检查。我校积极倡导构建新的备课评价机制,不以一成不变的“定案”为本,而是以不断更新的教案为导向。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平台正好具备了“过程记录”功能。从教师一开始备课到其间的不断更新再到课后的二次备课,都有详尽的过程记录。管理者只要登上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平台,一切一目了然。这种透明的过程记录像一只无形的行政管理之手,时刻提醒教师勤奋备课。
我校积极依托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做到了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当然,我们虽在利用信息化平台备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精彩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相信只要我们实践着,坚持着,一定能为信息化备课的探索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