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也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改革机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使学习资源由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材料扩充变为更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着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创新内涵,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积极观念转变,增强整合意识
  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日趋成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适时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来抓。因此,新世纪的教师应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科技知识,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选择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以全新的视野审视当前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趋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具体学习内容:(1)学会硬件使用,如实物投影仪、计算机、VCD-DVD机、MP3-MP4电子播放器等;(2)掌握几种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3)学会上网冲浪、聊天,通过浏览网页查找或下载资料,建立自己的邮箱,进行网上交流与课件制作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各学校要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者提供指导和支持,选送热衷课程整合的骨干教师学习和进修,然后以他们在课程整合实践中的示范、榜样和言传身教,带动全校的课程整合行动。
  二、运用媒体创境,有效教学设计
  实践表明,强化媒体与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运用媒体创设情境,精心教学程序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英语教学中,My favourite fruit一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授水果(fruit)类的单词,具体教学时,可运用动画猜谜的方式导入新课:动画呈现水果类的谜语,如:I’m a kind of fruit.I look like a moon.Monkeys like me very much.(我是一种水果。我的样子像月亮。猴子们非常喜欢我。)让学生根据提示猜出banana(香蕉)这个单词。此时,通过猜谜结果,揭示本课主题——fruit(水果),随即复习已学过的水果类单词。
  又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教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时,巧妙地选取电影《开国大典》和电视专题片《世纪中国》中的部分历史片段与史料,创造性地将“历史场景(影视资料)、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有机结合,开创了历史教学的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教者模仿毛泽东湖南湘潭味十足的口音复述《开国大典》中那句震撼世界的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本课的教学。
  再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欣赏《蓝色多瑙河》一曲时,教者可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在华丽优美的旋律声中,引导学生欣赏多瑙河的粼粼波光和沿岸的瑰丽风光,以及大型管弦乐队演奏该曲的画面,让学生深受心灵的震撼,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分析讲解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主题,使学生轻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如此形象直观设计,把形象与音乐完美结合,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并通过教者的教学引导,轻松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较好地理解歌曲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三、整合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学习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实践表明,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交互性网络学习平台,可为学生营造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类似真实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以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例,教学课文《莫高窟》时,笔者在充分搜集素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学习目标”、“精读品味”、“研究天地”三大网络教学版块。如在“精读品味”版块中,笔者将课文内容、著名学者的精美散文、有关莫高窟的历史、传说、典故等文字资料与相关的图片、影片等内容进行有效链接,通过设计“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品读的场所。又如在“研究天地”版块中,着重指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学写研究报告,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策略和展示的平台。
  总之,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必将彻底改变现有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模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积极投身这一洪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争做课程改革的排头兵。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待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解决。
  参考文献:
  [1]霍斌.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2]张万超.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5).
  [3]张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吉林教育,2010(01).
  [4]薛亚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在ICU(重症监护室)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ICU失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2例,依据计算机表法将
摘 要: 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人类心理机能的发展并不只是自然成熟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大可塑性。作为特殊教育主要形式——随班就读,研究主要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由特殊教育实践可知,智力落后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与训练,其感知、动作、记忆、思维、语言、性格等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足以表明通过教育,智力落后儿童身心得到较好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也就是说,
摘 要: 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采用传统方法常存在诸多不足,利用数字化改进后的实验方法能在实际操作中避免诸多不足,提高实验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酸碱滴定 数字化 改进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人教版,2007年2月第3版第50页)提供了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的一种传统方法。该方法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定性判断中和滴定的终点,并使用pH计测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中的效果观察及生活质量评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就诊的5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50例患
摘要:目的:观察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近6月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8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9例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44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復外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康复护理组术后一般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术后2周内并发症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具可比性。  1. 2 护
摘 要: 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教条地完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一是规范化操作训练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二是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索研究的主动性;三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性研究。  关键词
目的:探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全部研究对象平均分配到对照组与观察组当中.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症烧伤护理当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重症烧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