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工作太忙碌,也许是观念有改变,也许是人们太懒惰……总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外用餐,据说近两年没有厨房的商务性公寓炒得也很火,看来“吃饭”已经不是家庭的必备项目了。可是,这样的“时尚”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好事吗?
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吃饭、聊聊天,这看起来很平常的一幕,对于现在的很多家庭来说,却是久违的场景。由于工作、生活或习惯的种种需要,我们的饭桌逐渐从家庭移到了餐厅。可无论是从身体健康还是家庭和谐的角度来看,回家吃饭,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健康
【资料一】:
提到在外就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说:水煮鱼说得上是最热门菜品之一。可惜,重复用油的问题浮上水面,揭示出香浓菜品当中不新鲜烹调油的危害。其实,几乎所有的炒菜、炸菜都有油脂反复加热以及加热过度的问题。然而,被苏丹红、孔雀石绿弄得战战兢兢的百姓们,似乎对由此而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成分就视而不见、安之若素了。
同样是油的问题,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植物脂肪”曾经在年初引起一阵关注,但很快便销声匿迹。因此,炸薯条和添加了“植物奶油”的汤圆和点心仍然大行于市,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在健康上的负面效应。
相比之下,淀粉高温处理产生“丙烯酰胺”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也仅限于方便面和薯片,而餐馆中同样含有丙烯酰胺的炸得香脆的红薯饼、香芋卷、小馒头一类点心,以及油条和麻花等,人们却少有戒心,照吃不误。
在餐馆里就餐,多的是不安全因素,多的是油脂、甜饮料和酒类,多的是腹部肥胖的危险,那么缺的究竟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便是粗粮、豆类和新鲜的蔬菜,这几类食物正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关键所在。有些蔬菜虽然也被摆上餐桌,但数量、比例仍然不足,而且大多吸入了过多的油脂,使它们的健康意义失去了大半。
【资料二】:
经常带孩子出去吃大餐,感觉不错。不过,说出来也许得吓你一跳。不久前,美国心血管研究教育基金会在心脏学会科学会议上公布了一份研究成果:儿童经常外出就餐竟然易患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据称,与规律地在家中食用父母做的饭菜的儿童相比,一周出去吃三四次的儿童患上心脏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高出好几倍。
体会:自己做饭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曾经,我和先生也都是标准的“外食族”,因为我们是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我们都忙,我是记者,先生在医药公司,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自己做饭烧菜。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麻烦渐渐来了。
先是我的麻烦。因工作场合所见所闻的影响,我开始热衷环保,而且,慢慢地我竟成了坚定的素食主义者!我不再沾荤腥了。这样一来,在外吃饭就成了大问题,素食餐馆本来就少得可怜。而且我口味渐渐地敏感了,一点荤腥就能吃出来,我发现,很多餐馆都爱在素炒青菜时加一勺肉汤或者大骨头汤。这可怎么办?
接着,我先生的麻烦也来了。在一次体检中,我先生查出血糖高,有糖尿病趋向,医生让他控制饮食,不吃糖。这一下,我们全傻了:这更难控制了呀!
这样深想下来,又注意到了另外一些外食不利于健康的细节,自己都有点后怕:比如,我们自己洗碗要把洗涤灵冲得干干净净才放心,餐馆呢,天知道他怎么冲的,你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做饭,买菜买肉一定要新鲜的,餐馆里呢,谁会给你这么在意呵?
左思右想之后,我决定:自己做饭吃!
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发现我并没有忙到做顿饭都难的地步,以前说“忙”,只不过是舍不得为吃花时间罢了。现在,我总算想明白了一条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的了!我宁可少写几篇稿子,减少点成就,也要先让自己和丈夫吃得妥帖,吃得健康。
于是,我开始摸索经验,向那些工作又出色、家务又安排得好的女士取经。经过实践我发现:其实,从头到尾做一顿晚饭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几个月下来,我先生的血糖完全恢复了正常,他一颗降糖药都没有吃。我也更精力充沛了。我们都体会到了自己做饭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支出一点时间,受益的还是自己。
家庭和谐
体会:爱她,请回家吃饭!
如今,很多男士很少回家吃饭,过去我也如此。于是,我被妻子称为“一个不回家的人”,孩子叫我“住旅馆的人”。
每次有应酬,我一给妻子打电话,她就情绪低落,非常不情愿地同意。等我回去一看,她们娘俩要么吃面条,要么啃面包、吃饼干和榨菜。我让她做些好吃的,她却说:“你不回家吃饭,我做得没劲,吃得没味。”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后来,妻子日渐消瘦,经检查发现是贫血,还有抑郁症。医生要我多关心妻子,不要让她心理负担太重。从那以后,我减少了一些应酬,尽量回去吃晚饭。自从我回家吃晚饭后,妻子总是把晚饭做得非常丰盛,而且一直等我回家,一家人才开始吃饭。
于是,我尽可能拒绝各种宴请。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场合,大家也就不叫我了。有一次,公司的一位外国客户来谈合作,总经理怕得罪人家,丢了生意,一定要我参加。我依旧鼓足勇气,向客户讲明了情况,希望人家允许我回家吃饭,让下属陪他吃饭。结果对方非常理解我,还认为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同意和我们公司合作。我于是更加清楚,过去很多看起来不能推掉、也无法推掉的应酬,并不是不能推,而是许多时候,我们把家庭、妻子、孩子看得太轻,没有想到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和事业同等重要。现在,我经常推掉一些宴请,并没有给工作造成重大影响,还“治”好了妻子的抑郁症。
对孩子的影响
【资料】:
最近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撰文指出,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共进晚餐对孩子有诸多益处,父母应该重新拾起这个传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国上瘾与物质滥用中心”针对12至17岁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较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饭不到两次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共进晚餐五次以上的孩子接触香烟、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低得多。而且后者结交吸毒朋友的比例也要低很多。有专家认为,与家人一起吃饭使青少年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减少,因此能够洁身自好。
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非常有益。上述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吃晚饭的孩子在自己遇到麻烦时愿意向父母倾诉,所以他们很少产生轻生的念头,第一次性经历也会较晚些。
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研究者发现,经常与父母吃晚饭的孩子在学校得A的比例要比很少同父母吃饭的孩子高出近一倍。
此外,与父母一起吃饭还能保证孩子的饮食结构更合理,吃得更健康。《家庭医学档案》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称,全家一起吃饭时食物的含盐量和脂肪含量都有所降低,孩子们接触苏打水和油炸食品很少,能够吃到更多的水果和蔬菜。
除了以上这些“看得见”的益处,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来说还是一个绝佳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父母可以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帮他们掌握新词汇,教他们如何交谈、倾听和解决问题。孩子们还能学到餐桌礼仪,学会尊重别人的口味。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不是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能得到他们理想的食谱,这就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妥协。
与孩子共进晚餐时,父母要掌握交流的技巧。专家建议说,每位家庭成员可以讲出他们当天最愉快的经历或最大的挑战,也可以共同制订第二天的晚餐食谱,父母还可以讲一些童年趣事,或者讨论一个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动,甚至谈论一下孩子们最近看过的书或电影。
对此,上海市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胡庆澧也指出,在数字化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而全家一起吃晚饭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关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吃饭只是形式,交流和关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可以,家长最好能随时和他们交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关爱。
体会: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是我的责任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了,我们几乎没在家吃过饭。我和我爱人都常常在外头应酬客户,儿子也是从小就在外面吃饭,中午在学校吃校园餐,晚上自己上餐馆。儿子是个老实孩子,不像一般男孩那样疯,他吃完饭就回家做作业,晚上我们不回来他自己就睡了。我们一直很放心。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和我爱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突然有一天,学校的老师找来了。她告诉我:儿子的功课滑落得很厉害,上课精神不集中,而且动不动就和同学发火,情绪非常不好,要我们家长多注意。于是,我问儿子,有什么不愉快?为什么不爱学习了?儿子也回答不出。后来,从儿子的一个同学的嘴里,我们才得知:原来,儿子晚餐总吃麦当劳,营养不均衡,还用多出来的钱去游戏厅玩电子游戏。
接着,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我去找了这位林教授。林教授不仅问孩子的情况,对我们的生活状况也了解得很细致。当得知我们几乎难得和孩子一起在家吃顿饭时,林教授显得有点激动,问我:“你不觉得你们全家几乎没有在一起吃饭的事情,跟你儿子的情况不好有直接关系吗?”我愣了,我真的不觉得两件事情有什么关联。于是,林教授跟我谈了很多,其中说到:在国外早有统计,和每晚全家在一起聚餐,在晚餐间全家亲密畅谈的孩子比起来,那些晚间父母不在家,自己吃饭的孩子各种心理障碍的概率要大得多。
于是,我和爱人说好了,尽最大可能推掉一切应酬,回家和儿子一起吃晚饭。为此还专门雇了一个厨师。
记得第一次在家晚餐的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饭桌周围,饭厅灯火通明,厨师把菜一道道捧上来。这一刻,我感到非常陌生,我想,对这破天荒之举,我爱人和儿子也是陌生的,他们的身体也都僵着,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我忽然感到辛酸极了:全家人一起在家吃饭,本来是再简单不过,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怎么对我们就那么难,以至于我们已经都不习惯了呢?在那一刻,不怕你笑话,我的眼泪都快涌上来了。
就此,我们就告别了“外食族”的生活。我甚至对上司明说了:“我得回家吃饭,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是我的责任。”渐渐地,儿子的情绪真的越来越好,在餐桌上也乐意说话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家庭气氛是重要的,我们的身体是重要的,我们的孩子是重要的。当过多外食妨碍了我们更好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
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吃饭、聊聊天,这看起来很平常的一幕,对于现在的很多家庭来说,却是久违的场景。由于工作、生活或习惯的种种需要,我们的饭桌逐渐从家庭移到了餐厅。可无论是从身体健康还是家庭和谐的角度来看,回家吃饭,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健康
【资料一】:
提到在外就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说:水煮鱼说得上是最热门菜品之一。可惜,重复用油的问题浮上水面,揭示出香浓菜品当中不新鲜烹调油的危害。其实,几乎所有的炒菜、炸菜都有油脂反复加热以及加热过度的问题。然而,被苏丹红、孔雀石绿弄得战战兢兢的百姓们,似乎对由此而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成分就视而不见、安之若素了。
同样是油的问题,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植物脂肪”曾经在年初引起一阵关注,但很快便销声匿迹。因此,炸薯条和添加了“植物奶油”的汤圆和点心仍然大行于市,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在健康上的负面效应。
相比之下,淀粉高温处理产生“丙烯酰胺”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也仅限于方便面和薯片,而餐馆中同样含有丙烯酰胺的炸得香脆的红薯饼、香芋卷、小馒头一类点心,以及油条和麻花等,人们却少有戒心,照吃不误。
在餐馆里就餐,多的是不安全因素,多的是油脂、甜饮料和酒类,多的是腹部肥胖的危险,那么缺的究竟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便是粗粮、豆类和新鲜的蔬菜,这几类食物正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关键所在。有些蔬菜虽然也被摆上餐桌,但数量、比例仍然不足,而且大多吸入了过多的油脂,使它们的健康意义失去了大半。
【资料二】:
经常带孩子出去吃大餐,感觉不错。不过,说出来也许得吓你一跳。不久前,美国心血管研究教育基金会在心脏学会科学会议上公布了一份研究成果:儿童经常外出就餐竟然易患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据称,与规律地在家中食用父母做的饭菜的儿童相比,一周出去吃三四次的儿童患上心脏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高出好几倍。
体会:自己做饭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曾经,我和先生也都是标准的“外食族”,因为我们是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我们都忙,我是记者,先生在医药公司,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自己做饭烧菜。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麻烦渐渐来了。
先是我的麻烦。因工作场合所见所闻的影响,我开始热衷环保,而且,慢慢地我竟成了坚定的素食主义者!我不再沾荤腥了。这样一来,在外吃饭就成了大问题,素食餐馆本来就少得可怜。而且我口味渐渐地敏感了,一点荤腥就能吃出来,我发现,很多餐馆都爱在素炒青菜时加一勺肉汤或者大骨头汤。这可怎么办?
接着,我先生的麻烦也来了。在一次体检中,我先生查出血糖高,有糖尿病趋向,医生让他控制饮食,不吃糖。这一下,我们全傻了:这更难控制了呀!
这样深想下来,又注意到了另外一些外食不利于健康的细节,自己都有点后怕:比如,我们自己洗碗要把洗涤灵冲得干干净净才放心,餐馆呢,天知道他怎么冲的,你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做饭,买菜买肉一定要新鲜的,餐馆里呢,谁会给你这么在意呵?
左思右想之后,我决定:自己做饭吃!
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发现我并没有忙到做顿饭都难的地步,以前说“忙”,只不过是舍不得为吃花时间罢了。现在,我总算想明白了一条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的了!我宁可少写几篇稿子,减少点成就,也要先让自己和丈夫吃得妥帖,吃得健康。
于是,我开始摸索经验,向那些工作又出色、家务又安排得好的女士取经。经过实践我发现:其实,从头到尾做一顿晚饭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几个月下来,我先生的血糖完全恢复了正常,他一颗降糖药都没有吃。我也更精力充沛了。我们都体会到了自己做饭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支出一点时间,受益的还是自己。
家庭和谐
体会:爱她,请回家吃饭!
如今,很多男士很少回家吃饭,过去我也如此。于是,我被妻子称为“一个不回家的人”,孩子叫我“住旅馆的人”。
每次有应酬,我一给妻子打电话,她就情绪低落,非常不情愿地同意。等我回去一看,她们娘俩要么吃面条,要么啃面包、吃饼干和榨菜。我让她做些好吃的,她却说:“你不回家吃饭,我做得没劲,吃得没味。”我听了心里酸酸的。后来,妻子日渐消瘦,经检查发现是贫血,还有抑郁症。医生要我多关心妻子,不要让她心理负担太重。从那以后,我减少了一些应酬,尽量回去吃晚饭。自从我回家吃晚饭后,妻子总是把晚饭做得非常丰盛,而且一直等我回家,一家人才开始吃饭。
于是,我尽可能拒绝各种宴请。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场合,大家也就不叫我了。有一次,公司的一位外国客户来谈合作,总经理怕得罪人家,丢了生意,一定要我参加。我依旧鼓足勇气,向客户讲明了情况,希望人家允许我回家吃饭,让下属陪他吃饭。结果对方非常理解我,还认为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同意和我们公司合作。我于是更加清楚,过去很多看起来不能推掉、也无法推掉的应酬,并不是不能推,而是许多时候,我们把家庭、妻子、孩子看得太轻,没有想到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和事业同等重要。现在,我经常推掉一些宴请,并没有给工作造成重大影响,还“治”好了妻子的抑郁症。
对孩子的影响
【资料】:
最近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撰文指出,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共进晚餐对孩子有诸多益处,父母应该重新拾起这个传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国上瘾与物质滥用中心”针对12至17岁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较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饭不到两次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共进晚餐五次以上的孩子接触香烟、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低得多。而且后者结交吸毒朋友的比例也要低很多。有专家认为,与家人一起吃饭使青少年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减少,因此能够洁身自好。
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非常有益。上述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吃晚饭的孩子在自己遇到麻烦时愿意向父母倾诉,所以他们很少产生轻生的念头,第一次性经历也会较晚些。
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研究者发现,经常与父母吃晚饭的孩子在学校得A的比例要比很少同父母吃饭的孩子高出近一倍。
此外,与父母一起吃饭还能保证孩子的饮食结构更合理,吃得更健康。《家庭医学档案》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称,全家一起吃饭时食物的含盐量和脂肪含量都有所降低,孩子们接触苏打水和油炸食品很少,能够吃到更多的水果和蔬菜。
除了以上这些“看得见”的益处,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来说还是一个绝佳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父母可以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帮他们掌握新词汇,教他们如何交谈、倾听和解决问题。孩子们还能学到餐桌礼仪,学会尊重别人的口味。全家人一起吃饭时,不是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能得到他们理想的食谱,这就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妥协。
与孩子共进晚餐时,父母要掌握交流的技巧。专家建议说,每位家庭成员可以讲出他们当天最愉快的经历或最大的挑战,也可以共同制订第二天的晚餐食谱,父母还可以讲一些童年趣事,或者讨论一个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动,甚至谈论一下孩子们最近看过的书或电影。
对此,上海市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胡庆澧也指出,在数字化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而全家一起吃晚饭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关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吃饭只是形式,交流和关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可以,家长最好能随时和他们交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关爱。
体会: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是我的责任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了,我们几乎没在家吃过饭。我和我爱人都常常在外头应酬客户,儿子也是从小就在外面吃饭,中午在学校吃校园餐,晚上自己上餐馆。儿子是个老实孩子,不像一般男孩那样疯,他吃完饭就回家做作业,晚上我们不回来他自己就睡了。我们一直很放心。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我和我爱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突然有一天,学校的老师找来了。她告诉我:儿子的功课滑落得很厉害,上课精神不集中,而且动不动就和同学发火,情绪非常不好,要我们家长多注意。于是,我问儿子,有什么不愉快?为什么不爱学习了?儿子也回答不出。后来,从儿子的一个同学的嘴里,我们才得知:原来,儿子晚餐总吃麦当劳,营养不均衡,还用多出来的钱去游戏厅玩电子游戏。
接着,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我去找了这位林教授。林教授不仅问孩子的情况,对我们的生活状况也了解得很细致。当得知我们几乎难得和孩子一起在家吃顿饭时,林教授显得有点激动,问我:“你不觉得你们全家几乎没有在一起吃饭的事情,跟你儿子的情况不好有直接关系吗?”我愣了,我真的不觉得两件事情有什么关联。于是,林教授跟我谈了很多,其中说到:在国外早有统计,和每晚全家在一起聚餐,在晚餐间全家亲密畅谈的孩子比起来,那些晚间父母不在家,自己吃饭的孩子各种心理障碍的概率要大得多。
于是,我和爱人说好了,尽最大可能推掉一切应酬,回家和儿子一起吃晚饭。为此还专门雇了一个厨师。
记得第一次在家晚餐的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饭桌周围,饭厅灯火通明,厨师把菜一道道捧上来。这一刻,我感到非常陌生,我想,对这破天荒之举,我爱人和儿子也是陌生的,他们的身体也都僵着,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我忽然感到辛酸极了:全家人一起在家吃饭,本来是再简单不过,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怎么对我们就那么难,以至于我们已经都不习惯了呢?在那一刻,不怕你笑话,我的眼泪都快涌上来了。
就此,我们就告别了“外食族”的生活。我甚至对上司明说了:“我得回家吃饭,和儿子一起吃晚饭是我的责任。”渐渐地,儿子的情绪真的越来越好,在餐桌上也乐意说话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家庭气氛是重要的,我们的身体是重要的,我们的孩子是重要的。当过多外食妨碍了我们更好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