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别让学生沦为“看客”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多媒体课件)成了一种时尚。评优课如此,公开课如此,甚至很多常态课也是如此。PPT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比如课堂容量的增大、教学气氛的活跃、教学内容的直观、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等等。但是,某些课堂对PPT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新的教学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笔者经常参与各级各类的听评课活动,对此问题感受颇深,现仅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形象的直观抢占了思维的空间
  
  PPT的一个鲜明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直观性。这些直观的形象,固然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但事实上,很多内容是无法被直观展示的。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的思维,需要我们的想象,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咀嚼。PPT的大量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直观的形象占据了想象的空间。
  例如:有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将诗歌的内容转换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被画成了“蓝天上白云片片,一个旅人左肩搭着西装,右手挥动”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则被画成了“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上一棵垂柳,沐浴在金色的夕阳里”的画面……说实在话,画面确实很美;但美则美矣,却没有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所以,当我一见到眼前出现的这些优美的画面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的扼杀!
  我始终不相信,就凭那“夕阳下的一棵柳树”的画面展示,学生就能理解“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意境和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而我又始终坚信,像“夕阳中的新娘”的“康河边的那棵柳树”,应该而且只能存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心中,需要动用我们的想象和思维,需要我们反复涵咏,才可以映现于脑海中。
  以上一例,绝非个案。像这样的语文课,与其说是诗歌教学,还不如说是“看图说话”。
  
  二、内容的增加削减了思维的容量
  
  课堂教学要有适度的容量。我们通常所说的容量,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学科知识的容量,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科思维的容量,两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一个动态的、适度平衡的分布。
  但是,不当使用PPT教学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学科知识容量和学科思维容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看到,许多语文课堂上的PPT除了呈现一些直观的形象之外,更主要的可能还是呈现了太多的文字材料,从作者的介绍、背景的透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的链接,到教师设置的问题及答案、主旨的概括、写作手法的分析等等,事无巨细,一篇文章、一节课中教师所要告知学生的以及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地通过PPT来完成,甚至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呈现翻译文章也是用PPT。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粉笔”这一传统的教学工具似乎真的就成了语文课上的“剩余物资”,教师根本就没有用粉笔去板书的机会和必要了。
  这种内容的丰富和容量的增大,是以牺牲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的。单位时间(一节课)内学生接受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面对容量如此之大的文字材料时,其用于阅读与接受的时间就会增多,用于思考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而且,一张张幻灯片轻轻而快速地翻落,其本身留给学生的思考机会就不多,有些内容设计者甚至根本就没有打算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只要看和记就可以了。
  所以,通过PPT手段不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实际上是挤占了学生思维的时空,在无形中削减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容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三、结果的呈现替代了思维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比教学的结果更重要。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分析边板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帮助并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功效要远大于直接呈现结果的现代化媒体PPT。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许多教师通过PPT向学生提出问题,又通过PPT来展示问题的答案,中间几乎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甚至有教师用PPT直接呈现讲起来比较麻烦又浪费时间的问题,如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写作的特色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用说去思考了,就连记笔记都来小及。
  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要带眼睛来看、带耳朵来听就可以了,甚至都不用带手,更不用带脑子,因为思维已经被PPT替代了。学科教学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适度运用PPT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它影响甚至妨碍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沦为一名被动的“看客”,那么我们还不如返璞归真——回归到“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中。
其他文献
[摘要]聚焦质量、关注效能、追求人道是教学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追求。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根基,但有质量并非一定有效能,而有效能并非一定符合人道准则。我们在追求质量与效能的同时,时刻都不能忘记它们应符合人伦底线要求。  [关键词]教学管理;质量;效能;人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12-03    聚焦质量    质量是教学管
大家都说,严瑾是个有智慧的人。不过,其智慧的表现形态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特点:灵动、鲜活,新想法、新见解、新创意不断涌现,却又显得严谨、规范,思考深入,行事周全。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严谨的智慧”,是体现严瑾品格和风格的智慧。  若问智慧来自哪里?严瑾定会亳不犹豫地回答:智慧诞生于现场。现场是智慧的聚合地,是智慧的生长点,是智慧的一块高地:在现场这块高地上,一定会耸立起教育的高峰,而智慧的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意义重大。对于一所合并校而言,面对合校带来的教师队伍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如何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工作抓手,变挑战为机遇,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尤其重要。近年来,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平度九中”)直面这一难题,开展了系列探索,形成了合并校教师队伍成长的校本经验。一、直面并校挑战,系统谋划教师队伍发展方
[摘要]课堂评议不仅要关注“他人”,也要关注“自我”。评议者要把自己对教学的记忆与理解融入课堂评议中,由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并将自己置身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中来思考。这样的评议才能催发听课者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其思想因子,促进其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课堂评议;教学经历;由人及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
我在基础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年,于2017年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退休以后,进入浙江省海亮教育集团工作。这一年里,我更加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要想办好,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这些年,基础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会,这使我们有了一份从事教育的从容,但怎样透过这份从容找到更有魂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困扰所在。反思几十年的办学实践,纵观当下国内外教育的变革发展,我希望我的一些粗
摘要借助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契机,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一定会有极其纯粹崇高的社会理想,有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自洽的学校教育哲学,有人文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好学校一定有一位领袖型校长;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爱成长”、爱研究、爱创造、爱极致之美;好学校也一定是永遠“不安”、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学校。  关键词好学校;学校教育哲学;资源整合力;教育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摘要对当前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析,并基于自身实践提出相应的思考与解决策略。一是要妥善处理好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的行政导向与学校治理的专业导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在优化集团学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集团学校总校和分校的治理边界,包括理念边界、行为边界、管理边界。三是通过协调区域行政部门的办学评估与集团学校办学的管理评价,有效评价集团学校的办学效益。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学校治理
接上期  3.教学方式——单一还是多样?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改变已往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采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是最优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认识到
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作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潍坊市,以高中为突破口,实施了“选准三个着力点,立足三个支撑点,依靠一大保障机制”的推进策略,全市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个着力点:让学生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潍坊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设阳光60分课程、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全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选准了三个
摘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的出台,是落实依法治教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其在内容上体现出强化依法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落实三个特点。精准聚焦学校安全工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安全事故处理纠纷调解机制和“校闹”行为等“老大难”问题,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落实《意见》需要加强思想认识,强化探索实践,加强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关键词学校安全事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