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 照“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规划,未来几年中我国承担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必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并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转变其生产经营方式。
房地产行业作为带动行业最广、投资规模最大、吸纳就业最多的支柱性产业,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属于公共利益范畴,房地产作为盈利性行业,经营者是否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自发性愿望?政府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激励房地产行业走绿色环保道路?
何谓绿色低碳地产
自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全面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产业持续了长达12年的快速发展。根据199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数据以不变价格推算,12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3.5%上升至19.2%。截至2009年末,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成为我国过去10年间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增长从整体上看仍属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结果,在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3,每年还要新增16亿m3~20亿m3,在这些新建建筑中,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在现有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节能、环保”意识得到普及。房地产行业内部也已认识到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必要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许多龙头地产企业已经开始在房屋建造和物业运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和环保材料,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地产业代表宣称将着力倡导绿色低碳地产发展;各地房地产协会也纷纷对绿色低碳地产做出积极回应。2010年1月13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北京精瑞科技基金会等机构牵头发起成立“全国房地产绿碳信用联盟”。该联盟推出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成为中国民间首个低碳住区评估标准。
如今,虽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绿色低碳地产的概念范畴已逐步清晰。目前主流的提法包括节能地产、绿色地产、低碳地产。节能地产概念的诞生较早,指在采暖过程中采用了降低能耗、减少热损耗技术标准的建筑;绿色地产的概念则比较宽泛,也相对超前,它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低碳地产则是一个最新的概念,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除以上三种提法外,近年来又衍生出生态地产、健康住宅等概念。综合以上定义,绿色低碳地产的核心是强调建筑的节约和环保,大体上包含“投入少、排放低”两方面的含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宏观趋势
对我国而言,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绿色低碳地产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政策的规范指导。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土资源及环保总局等部委相继为房地产行业制定了包括土地、财税、建筑标准、环境监督核查等措施在内的多项政策法规。随着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房地产行业环保、节能的要求必将不断提高,相应监管措施也必将更加严格,行业准入制度也将得到完善,不能够达到绿色环保要求的企业将被清出市场。作为房地产行业而言,应该遵守这些政策法规,向社会提供质量合格、环保健康的产品。
企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全社会都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作为房地产行业,理应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将自身利益诉求与社会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在实现行业价值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为此,我国诸多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协会已经自发地开展行业自律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地产;而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部门,也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地产。
行业所扮演的经济社会角色。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龙头、支柱性产业,其投资规模巨大,相关从业人口众多,带动了大量的相关产业,而且还是能源和原材料主要消耗部门。房地产本身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和环境影响巨大,自然成为节约环保领域的重要力量。如果房地产行业能够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向绿色、节能、环保转变,从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起龙头作用。
科技、材料、技术基础。迫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世界早已开始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我国近年来在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材料科学、太阳能技术、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些技术和材料还能够从环保技术强国进口。如今,许多绿色环保技术和材料已广泛应用,价格不再“高高在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已经具备坚实的科技基础。
房地产行业具备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主观意愿。我国人多地少、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面积狭小,房地产行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正视所面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压力。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从建筑施工到后期的营销、运营、物业管护等,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建筑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低,土地破坏严重、建筑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正困扰着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近年来的高速开发建设拉动了传统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等成本的大幅上升,迫使开发商寻找替代能源和材料。因此,房地产行业必须转变既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才能够实现行业的长久繁荣。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房地产行业具备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内在动因。
房地产企业的主体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期。房地产企业普遍受惠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聚集了大量财富,其盈利水平长期高于社会平均盈利水平。如今,房地产行业已形成包括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联合会、各地房地产行业协会等在内的正规行业自治体系,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监督和约束的能力。另外,如今房地产行业中已经有一大批熟悉项目运作、深谙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因此,从资金实力、行业治理能力和人力资源三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已基本具备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能力。
微观意愿
尽管我国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从微观上看可能面临着诸多难题。
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变的客观条件,包括政策、技术、资金、人力资源条件等都已具备,决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出于各自利益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政府倡导绿色低碳转型。民众则会综合考虑自身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最终决定民众行为选择的是这二者所产生的“合力”。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但其获利状况仍是短期内作出行为选择的最重要的依据。
具体而言,政府因坚定地倡导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民众和房地产企业施加影响,使二者意愿向着绿色低碳地产方向发展。
民众方面。首先,部分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环保意识的民众要求政府促进绿色低碳地产发展,而其他民众至少不会抵制绿色低碳地产;其次,民众对绿色低碳地产则存在不确定性,这是由于民众考量自身利益的不确定性:虽然大部分民众会倾向于支持发展绿色低碳地产,但从房地产市场现状来看,大多数民众对于绿色低碳地产的理解和倾向性不强。大多数民众在购买地产时,并不十分在意其绿色、生态效能,而更多的是看重其地段、升值潜力等经济因素,那些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地产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房地产企业方面。首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会促使其向绿色低碳地产转型;其次,作为盈利性经济行为主体,房地产企业的行为选择仍会较多地考虑自身的盈利状况,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二者盈利情况的对比,假若绿色低碳地产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则房地产企业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推动绿色低碳地产发展;反之,则很难作出有利于绿色低碳地产发展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短期内消费者不会对绿色低碳地产给予更多的偏好;而由于绿色低碳地产建设尚未得到推广,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不能够大规模生产以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建设成本也必将有相应的提升。如此一来,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受到压缩,因此就缺乏开发绿色低碳住宅的内在动力。作为率先开发绿色低碳地产的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为回避风险房地产企业会尽量避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起来,造成绿色低碳地产长期仅停留在口号上,其前途被勾勒得十分光明,但付诸实施者少。
转型路径
在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地产转型的过程中,决定性因素在于房地产企业的主观意愿,而这个主观意愿实际上取决三方合力的作用;一是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的约束,二是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地产的需求,三是传统地产的需求即利润。其中前两方面属于正向作用力,第三方面属于负向作用力。其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包括:消费者的偏好、绿色低碳地产的开发成本及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因此,政府若要激励房地产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就要紧扣这几类影响因子,对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施加影响,找准方向、有的放矢。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
设法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地产的偏好程度。在过渡时期,可以给购买绿色低碳地产的消费者以补贴或税费减免,鼓励民众购买此类产品;同时,可以对购买传统地产产品的消费者征收较高的税费,在物业运营期间也可相应开征环境影响税、排污税等,以加大传统地产产品的购买和持有成本。此外,应加强舆论宣传与环保教育,提高公民和企业环保意识。通过差别化的税费政策和环保宣传教育,使得消费者对传统地产和绿色低碳地产的偏好程度此消彼长,向着绿色低碳地产方向偏移。
降低绿色低碳地产开发成本,提高传统地产开发成本。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投资的形式,加大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普及力度,并给予绿色低碳地产建设所需原材料生产、设计建造技术支持及建设施工企业补贴,以降低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政府自身也应做出表率,在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绿色低碳建设运营模式,从而培育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其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政府还可通过提高税收等形式促使传统地产开发运营成本上升。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举措,一方面提高绿色低碳地产的利润率,同时也压缩了传统地产产品的利润空间,从而使房地产企业逐渐自发地倾向于绿色低碳地产项目开发。
将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予以强化和巩固。在政策法规层面,政府应提高建筑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监督惩罚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不能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开发建设的企业清出市场。同时,政府也应利用好房地产企业地域性强的特征,充分调动、发挥地方房地产协会的行业自律职能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地方或者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协会以及代表性企业的表率作用,强化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的形式,邀请房地产企业参与,借以宣传政府节能环保政策、与房企实现良好的沟通。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利用其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其他影响力鼓励绿色低碳住宅发展。例如,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明确要求未来开发项目采用绿色低碳开发经营模式,并对开发商资质做出明确要求;再如,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五证的核发过程中,均对项目的环保、节能性能给予考核和监督。
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经营模式转变已成必然趋势,但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所限,这一转变过程可能面临着诸多困难,因而较为漫长。为缩短这一转变周期,及早实现房地产行业由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开发向绿色、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地产的意愿并降低绿色低碳地产开发成本的形式,提高开发商开发绿色低碳地产的利润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及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主导性影响,促使房地产企业开发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同时淘汰仍然采用传统开发经营模式的企业,从而实现行业整体档次的提升和主流开发经营模式的转变,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房地产行业作为带动行业最广、投资规模最大、吸纳就业最多的支柱性产业,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属于公共利益范畴,房地产作为盈利性行业,经营者是否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自发性愿望?政府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激励房地产行业走绿色环保道路?
何谓绿色低碳地产
自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全面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产业持续了长达12年的快速发展。根据199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数据以不变价格推算,12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3.5%上升至19.2%。截至2009年末,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成为我国过去10年间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增长从整体上看仍属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结果,在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建筑能耗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3,每年还要新增16亿m3~20亿m3,在这些新建建筑中,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在现有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节能、环保”意识得到普及。房地产行业内部也已认识到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必要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许多龙头地产企业已经开始在房屋建造和物业运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和环保材料,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地产业代表宣称将着力倡导绿色低碳地产发展;各地房地产协会也纷纷对绿色低碳地产做出积极回应。2010年1月13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北京精瑞科技基金会等机构牵头发起成立“全国房地产绿碳信用联盟”。该联盟推出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成为中国民间首个低碳住区评估标准。
如今,虽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绿色低碳地产的概念范畴已逐步清晰。目前主流的提法包括节能地产、绿色地产、低碳地产。节能地产概念的诞生较早,指在采暖过程中采用了降低能耗、减少热损耗技术标准的建筑;绿色地产的概念则比较宽泛,也相对超前,它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低碳地产则是一个最新的概念,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除以上三种提法外,近年来又衍生出生态地产、健康住宅等概念。综合以上定义,绿色低碳地产的核心是强调建筑的节约和环保,大体上包含“投入少、排放低”两方面的含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宏观趋势
对我国而言,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化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绿色低碳地产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政策的规范指导。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土资源及环保总局等部委相继为房地产行业制定了包括土地、财税、建筑标准、环境监督核查等措施在内的多项政策法规。随着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房地产行业环保、节能的要求必将不断提高,相应监管措施也必将更加严格,行业准入制度也将得到完善,不能够达到绿色环保要求的企业将被清出市场。作为房地产行业而言,应该遵守这些政策法规,向社会提供质量合格、环保健康的产品。
企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全社会都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作为房地产行业,理应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将自身利益诉求与社会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在实现行业价值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为此,我国诸多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协会已经自发地开展行业自律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地产;而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部门,也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地产。
行业所扮演的经济社会角色。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龙头、支柱性产业,其投资规模巨大,相关从业人口众多,带动了大量的相关产业,而且还是能源和原材料主要消耗部门。房地产本身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和环境影响巨大,自然成为节约环保领域的重要力量。如果房地产行业能够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向绿色、节能、环保转变,从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起龙头作用。
科技、材料、技术基础。迫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世界早已开始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我国近年来在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材料科学、太阳能技术、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些技术和材料还能够从环保技术强国进口。如今,许多绿色环保技术和材料已广泛应用,价格不再“高高在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已经具备坚实的科技基础。
房地产行业具备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主观意愿。我国人多地少、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面积狭小,房地产行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正视所面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压力。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从建筑施工到后期的营销、运营、物业管护等,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建筑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低,土地破坏严重、建筑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正困扰着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近年来的高速开发建设拉动了传统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等成本的大幅上升,迫使开发商寻找替代能源和材料。因此,房地产行业必须转变既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才能够实现行业的长久繁荣。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房地产行业具备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内在动因。
房地产企业的主体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期。房地产企业普遍受惠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聚集了大量财富,其盈利水平长期高于社会平均盈利水平。如今,房地产行业已形成包括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联合会、各地房地产行业协会等在内的正规行业自治体系,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监督和约束的能力。另外,如今房地产行业中已经有一大批熟悉项目运作、深谙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因此,从资金实力、行业治理能力和人力资源三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已基本具备向绿色低碳化转型的能力。
微观意愿
尽管我国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从微观上看可能面临着诸多难题。
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变的客观条件,包括政策、技术、资金、人力资源条件等都已具备,决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出于各自利益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政府倡导绿色低碳转型。民众则会综合考虑自身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最终决定民众行为选择的是这二者所产生的“合力”。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但其获利状况仍是短期内作出行为选择的最重要的依据。
具体而言,政府因坚定地倡导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民众和房地产企业施加影响,使二者意愿向着绿色低碳地产方向发展。
民众方面。首先,部分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环保意识的民众要求政府促进绿色低碳地产发展,而其他民众至少不会抵制绿色低碳地产;其次,民众对绿色低碳地产则存在不确定性,这是由于民众考量自身利益的不确定性:虽然大部分民众会倾向于支持发展绿色低碳地产,但从房地产市场现状来看,大多数民众对于绿色低碳地产的理解和倾向性不强。大多数民众在购买地产时,并不十分在意其绿色、生态效能,而更多的是看重其地段、升值潜力等经济因素,那些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地产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房地产企业方面。首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会促使其向绿色低碳地产转型;其次,作为盈利性经济行为主体,房地产企业的行为选择仍会较多地考虑自身的盈利状况,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二者盈利情况的对比,假若绿色低碳地产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则房地产企业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推动绿色低碳地产发展;反之,则很难作出有利于绿色低碳地产发展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短期内消费者不会对绿色低碳地产给予更多的偏好;而由于绿色低碳地产建设尚未得到推广,相关原材料和技术不能够大规模生产以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建设成本也必将有相应的提升。如此一来,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受到压缩,因此就缺乏开发绿色低碳住宅的内在动力。作为率先开发绿色低碳地产的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为回避风险房地产企业会尽量避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起来,造成绿色低碳地产长期仅停留在口号上,其前途被勾勒得十分光明,但付诸实施者少。
转型路径
在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地产转型的过程中,决定性因素在于房地产企业的主观意愿,而这个主观意愿实际上取决三方合力的作用;一是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对其的约束,二是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地产的需求,三是传统地产的需求即利润。其中前两方面属于正向作用力,第三方面属于负向作用力。其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包括:消费者的偏好、绿色低碳地产的开发成本及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因此,政府若要激励房地产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就要紧扣这几类影响因子,对房地产企业和消费者施加影响,找准方向、有的放矢。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
设法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地产的偏好程度。在过渡时期,可以给购买绿色低碳地产的消费者以补贴或税费减免,鼓励民众购买此类产品;同时,可以对购买传统地产产品的消费者征收较高的税费,在物业运营期间也可相应开征环境影响税、排污税等,以加大传统地产产品的购买和持有成本。此外,应加强舆论宣传与环保教育,提高公民和企业环保意识。通过差别化的税费政策和环保宣传教育,使得消费者对传统地产和绿色低碳地产的偏好程度此消彼长,向着绿色低碳地产方向偏移。
降低绿色低碳地产开发成本,提高传统地产开发成本。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投资的形式,加大绿色环保技术开发、普及力度,并给予绿色低碳地产建设所需原材料生产、设计建造技术支持及建设施工企业补贴,以降低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政府自身也应做出表率,在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更多地采用绿色低碳建设运营模式,从而培育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其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政府还可通过提高税收等形式促使传统地产开发运营成本上升。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举措,一方面提高绿色低碳地产的利润率,同时也压缩了传统地产产品的利润空间,从而使房地产企业逐渐自发地倾向于绿色低碳地产项目开发。
将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予以强化和巩固。在政策法规层面,政府应提高建筑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监督惩罚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不能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开发建设的企业清出市场。同时,政府也应利用好房地产企业地域性强的特征,充分调动、发挥地方房地产协会的行业自律职能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地方或者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企业协会以及代表性企业的表率作用,强化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的形式,邀请房地产企业参与,借以宣传政府节能环保政策、与房企实现良好的沟通。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利用其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其他影响力鼓励绿色低碳住宅发展。例如,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明确要求未来开发项目采用绿色低碳开发经营模式,并对开发商资质做出明确要求;再如,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五证的核发过程中,均对项目的环保、节能性能给予考核和监督。
房地产行业向绿色低碳经营模式转变已成必然趋势,但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所限,这一转变过程可能面临着诸多困难,因而较为漫长。为缩短这一转变周期,及早实现房地产行业由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开发向绿色、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地产的意愿并降低绿色低碳地产开发成本的形式,提高开发商开发绿色低碳地产的利润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及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主导性影响,促使房地产企业开发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同时淘汰仍然采用传统开发经营模式的企业,从而实现行业整体档次的提升和主流开发经营模式的转变,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