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又一个国际盛会。据预测,在5月1日到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将迎来国内外7000万以上的参观者。面对这一包涵重大文化内涵的主题盛事,出版业积极参与其中。众多出版机构通过竞标和自主选题开发,推出了许多与世博主题相关的出版物。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行单位和企业也都把发行好世博图书作为工作重点,利用世博平台进行推广营销,甚至还争取到主办单位特许出版品的发行。世博出版也在各方的大力推动下,红火起来。
颇为遗憾的是,世博出版掀起的这轮热潮,底气稍显不足,吸引到大众和媒体眼球的,似乎比较局限于一时或仅限于成为业内关注焦点而已。因为,从世博会申办成功,到预热到筹备到开幕至今的情况来看,尽管参与世博出版的出版社都相应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把握着“世博前”、“世博中”和“世博后”等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节奏,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图书,题材也精彩纷呈。可给大家印象深刻的,除了官方主推的导览手册,以及旅游和儿童图书销量还不错外,大多数世博主题相关出版物业绩平平,似乎欠缺一种能够达到预期成效的火候,整体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尽如人意。
其实,虽然就规格而言,世博难以与奥运比肩,但就出版题材而言,其内涵和丰富性以及影响都远在奥运之上。毕竟,相对于以竞技为核心的奥运而言,世博的核心理念和主旨内涵更加丰富,这场以倡导人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创造幸福生活为核心的盛会,更具有成为传承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载体的优势,而这也与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图书有着更为天然的内在契合度。那么,出版人是不是理应更有所为也可以更有所作为呢?那么,目下这种存在于理想设想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差强人意的困惑之间的落差,究竟为何?出版人应该如何来审视诸如此类的上述问题呢?或许,这才是出版人更需要重视的。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回避,原本应该在举世瞩目的核心事件中占据有利一席之地的出版,与其他世博关联环节和产业相比之下,有着旁人难以察觉的落寞,或许还有无奈和无助,一种被边缘化的壮志难酬的苦涩。究竟,世博出版怎么了?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峰与谷》的作者斯宾塞,为人低调,对自己的作品宣传向来不张扬,他有这么个理念,虽然简单,但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图书畅销的因素,第一是书,第二是书,第三还是书。这里讲的是,书的内容不好,再多的推广也是徒劳。由此,当我们试图去思考探讨上述问题时,头一个要思考的就是,这诸多事关世博主题的出版物的选题情况如何?是时效性强的,泛泛而谈的、介绍性质的一次性阅读手册为主,还是有着宏大叙事微言大义的深度题材的图书为要呢?五花八门的世博主题图书,策划出版的初衷是做表面文章,还是更多的从传承文化、传播世博核心理念出发?以读者为本的人文理念贯彻实施程度如何?读者群的针对性如何?等等。所以,在“世博出版启示录”专题中,我们除了分享业内专家运作世博出版读物的宝贵经验,如何承伟先生关于出版产业链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同时也就世博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张宏先生谈及的世博出版“实践中存在出版理念偏移与世博理念的碰撞”、“如何合理地利用世博这个热点事件开展有效有价值的世博出版活动、总结热点出版的规律、真正承担起出版业通过世博主题相关出版物的策划出版践行和传播世博理念以及世博文化理念的道义责任”等,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此外,由世博出版引发的思考,我们并未仅仅局限于世博题材,还延伸到奥运题材,以及在应对类似世博等特殊主题出版类型时,出版人要做好的“功课”——即应该具有怎样的眼光、谋略和定位,才能够把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
当然,世博出版整体呈现出的这种有所保留的“小心谨慎”,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人在面对重大热点题材时所持有的冷静和理性。或许,这也是世博出版历练中,出版人最难能可贵的心得所在。
颇为遗憾的是,世博出版掀起的这轮热潮,底气稍显不足,吸引到大众和媒体眼球的,似乎比较局限于一时或仅限于成为业内关注焦点而已。因为,从世博会申办成功,到预热到筹备到开幕至今的情况来看,尽管参与世博出版的出版社都相应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把握着“世博前”、“世博中”和“世博后”等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节奏,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图书,题材也精彩纷呈。可给大家印象深刻的,除了官方主推的导览手册,以及旅游和儿童图书销量还不错外,大多数世博主题相关出版物业绩平平,似乎欠缺一种能够达到预期成效的火候,整体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尽如人意。
其实,虽然就规格而言,世博难以与奥运比肩,但就出版题材而言,其内涵和丰富性以及影响都远在奥运之上。毕竟,相对于以竞技为核心的奥运而言,世博的核心理念和主旨内涵更加丰富,这场以倡导人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创造幸福生活为核心的盛会,更具有成为传承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载体的优势,而这也与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图书有着更为天然的内在契合度。那么,出版人是不是理应更有所为也可以更有所作为呢?那么,目下这种存在于理想设想的美好愿景与现实差强人意的困惑之间的落差,究竟为何?出版人应该如何来审视诸如此类的上述问题呢?或许,这才是出版人更需要重视的。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回避,原本应该在举世瞩目的核心事件中占据有利一席之地的出版,与其他世博关联环节和产业相比之下,有着旁人难以察觉的落寞,或许还有无奈和无助,一种被边缘化的壮志难酬的苦涩。究竟,世博出版怎么了?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峰与谷》的作者斯宾塞,为人低调,对自己的作品宣传向来不张扬,他有这么个理念,虽然简单,但很值得我们深思,即:图书畅销的因素,第一是书,第二是书,第三还是书。这里讲的是,书的内容不好,再多的推广也是徒劳。由此,当我们试图去思考探讨上述问题时,头一个要思考的就是,这诸多事关世博主题的出版物的选题情况如何?是时效性强的,泛泛而谈的、介绍性质的一次性阅读手册为主,还是有着宏大叙事微言大义的深度题材的图书为要呢?五花八门的世博主题图书,策划出版的初衷是做表面文章,还是更多的从传承文化、传播世博核心理念出发?以读者为本的人文理念贯彻实施程度如何?读者群的针对性如何?等等。所以,在“世博出版启示录”专题中,我们除了分享业内专家运作世博出版读物的宝贵经验,如何承伟先生关于出版产业链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同时也就世博出版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张宏先生谈及的世博出版“实践中存在出版理念偏移与世博理念的碰撞”、“如何合理地利用世博这个热点事件开展有效有价值的世博出版活动、总结热点出版的规律、真正承担起出版业通过世博主题相关出版物的策划出版践行和传播世博理念以及世博文化理念的道义责任”等,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此外,由世博出版引发的思考,我们并未仅仅局限于世博题材,还延伸到奥运题材,以及在应对类似世博等特殊主题出版类型时,出版人要做好的“功课”——即应该具有怎样的眼光、谋略和定位,才能够把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真正地实现两个效益的双赢。
当然,世博出版整体呈现出的这种有所保留的“小心谨慎”,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出版人在面对重大热点题材时所持有的冷静和理性。或许,这也是世博出版历练中,出版人最难能可贵的心得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