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转基因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推广,转基因食品以逐渐走向量产与市场化,在解决了世界范围的粮食问题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与关注,暴露出转基因食品安全亟待有效约束的现状。本文从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约束入手,与政府约束、法律约束相类比,突出伦理约束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伦理约束 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作为基因技术的产物,在21世纪的高科技的应用中独占鳌头,成为现代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转基因食品之所以迎来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与其带来的巨大利益是分不开的:转基因作物的成本低、产量高;具有抗除草剂、抗虫和抗病毒特性;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便于运输、储藏;增加保险性。但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转基因食品的长期的、累积的、间接的影响很难定论;转基因食品和作物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在转基因食品的人体试验、基因专利、利益分配、国际合作和商业化方面,由其安全性引发的伦理、宗教、管理和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发展进行评价与约束,已成为转基因食品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基因食品应用现状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的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10年全球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是转基因品種。2011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9个,其中19个为发展中国家,10个为发达国家。美国是应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年它的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为2050万公顷,是1997年的2.5倍。世界上应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西班牙和南非等。东南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则持拒绝或矛盾的心态,如泰国几乎从法律上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日本进行转基因作物大田大多已释放。我国很重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大田实验水平和商业化方面居世界第四。据报道,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首创将鱼的耐寒基因植入西红柿中,得到了转基因抗寒西红柿。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获得转基因鱼、兔、鸡等,还获得了可在乳汁中表达药用蛋白凝血因X的转基因山羊。
不同于技术研究与商业化方面的狂热,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态度褒贬不一,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持肯定开放态度;二是持反对态度;三是持谨慎观望态度。以美国为代表的转基因食品输出国是肯定开放态度的中坚分子,他们同时也是转基因技术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并从转基因产品中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持反对态度的是以欧盟为代表的食品进口国,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事件存有疑虑,多半政府与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我国也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值得科学的探讨。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
首先,转基因食品安全最直观的风险来自食品安全性。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是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内是否会形成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被广泛认同的重点风险有三项:其一,潜在“毒性”,主要是指提供外源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毒物质;或是指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其二,抗生素的抗性,转基因操作中常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致使抗生素抗药性被引入到转基因生物中,这都是对环境、动物及人类产生不良作用的潜在威胁。其三,食品营养成分的改变,外源基因对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营养素的含量有着无法预期的改变。其四,外源基因的安全性,外源基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但在用于食品的转基因微生物时,需保证不能使用目前治疗中有效的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作标记基因。
其次,转基因食品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安全风险。转基因食品的流入,极可能对生态环境稳定性造成破坏与污染,这也是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及其作物产生疑虑的重要内容。现今公众的担心主要有三点:其一,转基因生物的重组基因打破了自然界的界限,即打乱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其二,改变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转基因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人造”物种,其所具备的生产竞争力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其三,造成基因污染,很有可能爆发超级细菌,造成不可逆的生态污染。
最后,转基因食品最直观的风险来自经济社会风险。转基因食品的经济社会风险存在与转基因食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和利益群体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转基因食品技术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及解决粮食危机方面有重大作用,但此技术为技术强国所垄断,进而引发掠夺基因资源,拉大不同国家贫富差距,引发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加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级分化。同时,转基因食品也挑战着人类现有价值观,加剧了道德伦理的冲突,给人类生活埋下了潜在的社会风险。
三、 转基因食品约束比较
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转基因食品的约束变得更加重要。如何选择有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约束办法,有力的保障社会大众的合理权益,成为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多面性,许多相关研究都把转基因食品安全约束指向了政府约束。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多维度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对其的约束牵涉复杂的科学决策、专业的知识技能、诸多的利益群体和国际国内政策情势的变迁,不是单一的个体或弱小的社会组织多能够完全胜任的,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但是,政府约束虽建成体系,却仍存在立法层级偏低,规制体系不尽合理,制度与配套机制不健全等缺点。从先进国家地区的实行经验看来,政府约束若想发挥出有效规规制力,必须遵从和有效利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则、立足现实国情衡量技术的利弊、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与运行透明度等,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改造过程。 法律约束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约束的另一个有效办法,也是多数拥有转基因食品技术国家采用的最多的约束管理方式。根据联合国发起的宣言与公约的大原则,各个国家也依据本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我国作为转基因食品的种植与消费大国,在转基因方面的现行立法也在不断完善,旨在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和保障提供了宏观依据。尽管各国一直没有停止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尝试,但转基因技术毕竟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国际国内在立法和制度设计上都是摸索前进。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规制融入到庞杂的法律体系中,与众多监管机构的管理职责实现对接,并非易事,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约束,必将存在规定过于笼统、操作与实施难度大、与现行法规难接轨等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是转基因食品伦理问题问题的核心,相关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讨论与验证,所以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实行伦理约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约束主要运用效用原则来分析和讨论转基因食品可能给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依据“尊重原则”和“不伤害原则”有效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约束,能有效提醒当代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引发风险的重视,让人们认识到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约束,会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及人类的自身健康带来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的内心建立约束机制,才能突破技术发展与生存环境并存的困境。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约束优势
在应对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可用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对其进行分析,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关照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复杂而涉及多个方面,因此以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解决才更能凸显其约束优势,从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评价原则、培养转基因食品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制度三个方向入手,就能有效弥补政府约束与法律约束的不足,三者相辅相成。
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就是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约束的根本。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约束主要依照三个基本的伦理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安全性原则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和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所以转基因食品的种植、生产与销售环节参与者必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高度负责。公正原则是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过程中,能保持利益分配公正合理。尊重原则主要保护不同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新型科技的出现,必会带来恐惧与抵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所以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才能化解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培养转基因食品共同体的伦理责任,才能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保证伦理约束的有效实行。转基因食品从研发、种植、生产、销售和监管检测各个环节,相关参与人员都要承担起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应积极参与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活动,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新产品的上市前,相关研究生产者都应积极参与协商、讨论,管理过程也应透明公正,对公众与消费者公开。
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制度,也就能减少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降低风险。要想真正合理完善制度,首先要以制度作为约束手段,充分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同时在制度行为中坚持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切实体现公平、合法和正义原则。其次,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严密和合理的安全评估检测制度,及时把消除转基因食品有关健康风险作为首要工作准则。最后,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转基因食品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新型科技产物,一般民众和很多具有相当专业知识背景的科学家也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因此设立专业伦理审查委员会,规范科学家、技术使用者、生产者和销售者们的行为,同时健全转基因食品的伦理审查监督制度,对科技项目的选定、研究与开发、决策与应用、评估与反馈等方面进行全程的监控审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文涛,黄昆仑.转基因食品社会文化伦理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2]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哲學动态,2004(8).
[3]张秀丰,翟硕莉.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性[J].经济管理,2011(9).
[4]王建华.论科技行为的伦理约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杨新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
关键词 伦理约束 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作为基因技术的产物,在21世纪的高科技的应用中独占鳌头,成为现代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转基因食品之所以迎来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与其带来的巨大利益是分不开的:转基因作物的成本低、产量高;具有抗除草剂、抗虫和抗病毒特性;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便于运输、储藏;增加保险性。但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转基因食品的长期的、累积的、间接的影响很难定论;转基因食品和作物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在转基因食品的人体试验、基因专利、利益分配、国际合作和商业化方面,由其安全性引发的伦理、宗教、管理和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与发展进行评价与约束,已成为转基因食品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基因食品应用现状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的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10年全球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是转基因品種。2011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9个,其中19个为发展中国家,10个为发达国家。美国是应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年它的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为2050万公顷,是1997年的2.5倍。世界上应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西班牙和南非等。东南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则持拒绝或矛盾的心态,如泰国几乎从法律上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日本进行转基因作物大田大多已释放。我国很重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大田实验水平和商业化方面居世界第四。据报道,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首创将鱼的耐寒基因植入西红柿中,得到了转基因抗寒西红柿。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获得转基因鱼、兔、鸡等,还获得了可在乳汁中表达药用蛋白凝血因X的转基因山羊。
不同于技术研究与商业化方面的狂热,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态度褒贬不一,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持肯定开放态度;二是持反对态度;三是持谨慎观望态度。以美国为代表的转基因食品输出国是肯定开放态度的中坚分子,他们同时也是转基因技术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并从转基因产品中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持反对态度的是以欧盟为代表的食品进口国,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安全事件存有疑虑,多半政府与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我国也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值得科学的探讨。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
首先,转基因食品安全最直观的风险来自食品安全性。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是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内是否会形成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被广泛认同的重点风险有三项:其一,潜在“毒性”,主要是指提供外源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毒物质;或是指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其二,抗生素的抗性,转基因操作中常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致使抗生素抗药性被引入到转基因生物中,这都是对环境、动物及人类产生不良作用的潜在威胁。其三,食品营养成分的改变,外源基因对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营养素的含量有着无法预期的改变。其四,外源基因的安全性,外源基因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但在用于食品的转基因微生物时,需保证不能使用目前治疗中有效的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作标记基因。
其次,转基因食品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安全风险。转基因食品的流入,极可能对生态环境稳定性造成破坏与污染,这也是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及其作物产生疑虑的重要内容。现今公众的担心主要有三点:其一,转基因生物的重组基因打破了自然界的界限,即打乱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其二,改变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转基因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人造”物种,其所具备的生产竞争力会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其三,造成基因污染,很有可能爆发超级细菌,造成不可逆的生态污染。
最后,转基因食品最直观的风险来自经济社会风险。转基因食品的经济社会风险存在与转基因食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和利益群体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转基因食品技术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及解决粮食危机方面有重大作用,但此技术为技术强国所垄断,进而引发掠夺基因资源,拉大不同国家贫富差距,引发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加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级分化。同时,转基因食品也挑战着人类现有价值观,加剧了道德伦理的冲突,给人类生活埋下了潜在的社会风险。
三、 转基因食品约束比较
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转基因食品的约束变得更加重要。如何选择有效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约束办法,有力的保障社会大众的合理权益,成为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多面性,许多相关研究都把转基因食品安全约束指向了政府约束。研究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复杂性、多维度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对其的约束牵涉复杂的科学决策、专业的知识技能、诸多的利益群体和国际国内政策情势的变迁,不是单一的个体或弱小的社会组织多能够完全胜任的,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但是,政府约束虽建成体系,却仍存在立法层级偏低,规制体系不尽合理,制度与配套机制不健全等缺点。从先进国家地区的实行经验看来,政府约束若想发挥出有效规规制力,必须遵从和有效利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则、立足现实国情衡量技术的利弊、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与运行透明度等,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改造过程。 法律约束是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约束的另一个有效办法,也是多数拥有转基因食品技术国家采用的最多的约束管理方式。根据联合国发起的宣言与公约的大原则,各个国家也依据本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我国作为转基因食品的种植与消费大国,在转基因方面的现行立法也在不断完善,旨在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管和保障提供了宏观依据。尽管各国一直没有停止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尝试,但转基因技术毕竟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国际国内在立法和制度设计上都是摸索前进。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规制融入到庞杂的法律体系中,与众多监管机构的管理职责实现对接,并非易事,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约束,必将存在规定过于笼统、操作与实施难度大、与现行法规难接轨等问题。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是转基因食品伦理问题问题的核心,相关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讨论与验证,所以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实行伦理约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约束主要运用效用原则来分析和讨论转基因食品可能给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依据“尊重原则”和“不伤害原则”有效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约束,能有效提醒当代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引发风险的重视,让人们认识到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若得不到合理的约束,会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及人类的自身健康带来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的内心建立约束机制,才能突破技术发展与生存环境并存的困境。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约束优势
在应对转基因食品的食品安全风险方面,可用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对其进行分析,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关照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复杂而涉及多个方面,因此以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解决才更能凸显其约束优势,从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评价原则、培养转基因食品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制度三个方向入手,就能有效弥补政府约束与法律约束的不足,三者相辅相成。
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原则,就是确立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约束的根本。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约束主要依照三个基本的伦理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安全性原则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和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所以转基因食品的种植、生产与销售环节参与者必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高度负责。公正原则是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过程中,能保持利益分配公正合理。尊重原则主要保护不同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新型科技的出现,必会带来恐惧与抵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所以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才能化解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培养转基因食品共同体的伦理责任,才能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保证伦理约束的有效实行。转基因食品从研发、种植、生产、销售和监管检测各个环节,相关参与人员都要承担起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应积极参与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活动,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新产品的上市前,相关研究生产者都应积极参与协商、讨论,管理过程也应透明公正,对公众与消费者公开。
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伦理制度,也就能减少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疑虑,降低风险。要想真正合理完善制度,首先要以制度作为约束手段,充分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同时在制度行为中坚持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切实体现公平、合法和正义原则。其次,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严密和合理的安全评估检测制度,及时把消除转基因食品有关健康风险作为首要工作准则。最后,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转基因食品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新型科技产物,一般民众和很多具有相当专业知识背景的科学家也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因此设立专业伦理审查委员会,规范科学家、技术使用者、生产者和销售者们的行为,同时健全转基因食品的伦理审查监督制度,对科技项目的选定、研究与开发、决策与应用、评估与反馈等方面进行全程的监控审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许文涛,黄昆仑.转基因食品社会文化伦理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2]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哲學动态,2004(8).
[3]张秀丰,翟硕莉.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性[J].经济管理,2011(9).
[4]王建华.论科技行为的伦理约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杨新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模式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