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说课设计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视教学案例的说课设计,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当代高中生必备的一种关键技能和本领。作者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说课设计
  一、案例选取与分析
  1.案例选取
  笔者选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作为说课案例。该案例属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3单元第3节。该案例所在单元的第1节是本单元的一个知识总纲,第2节(整体性)和第3节(差异性)是对第1节的分类解读。对必修1而言,该案例是对第2单元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同时是对第4单元的一个铺垫,因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
  2.主要内容
  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三种表现方式,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的分异原因又是不同的”。
  3.三维目标
  该案例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应用地理图解读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笔者依此制定了本案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知道地域差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②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陆地自然带;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分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并解决问题;②鼓励每位学生去总结并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存在;②鼓励学生研讨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求真、务实的价值观[1]。
  4.重点和难点
  该案例着重分析的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性,在高中时期学生接触的都是小尺度的地方,对大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较难理解。
  (1)重点
  ①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性;②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2)难点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5.课时安排:2课时
  该案例主要包括三部分:⑴差异性是绝对的;⑵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⑶主要陆地植被带及因地制宜。
  该案例教材内容较多,学生一节课学不完,因此,教师做了适当调整,只讲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前三大规律,其他内容下节再讲。教师调整课时之后,使学生每节课都可以高效利用,同时又让学生张弛有度。
  二、学法和学情分析
  鹤壁市高中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对案例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快,因此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上。
  该案例的主要内容是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前三大规律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笔者教学时,一要强调读图分析能力;二要强化推理的环节;三要斟酌获取结论。笔者利用七大经典风景区图、世界植被带图、中国主要的景观图等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教法分析
  1.指导思想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2]。区域认知是学生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包括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相邻关系。如学生对鹤壁市的区域认知应包括鹤壁市的经纬度位置:北纬约36度,东经约114度。鹤壁市的相对位置: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华北平原与太行上的过渡地带缓斜平原上。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技巧和本领。如学生要对流经鹤壁市淇河段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鹤壁市淇河段河道泥沙沉积状况。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考察方案,在充分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由教师带队进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综合思维具体地说就是学生深入地研究某个地理问题,探讨影响该地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该问题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因素分析问题的能力[3]。如学生经过对鹤壁市淇河段实地考察后,已经了解到鹤壁市淇河段泥沙的沉积状况,查阅鹤壁市淇河段历史上的水文资料,对比鹤壁市淇河段河道泥沙沉积的差异,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原因。人地协调观是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和学生通过对社会知识的认知,使每位学生都形成一种良好的、持续的、生态的观念。如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逐步提高每个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笔者根据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前面案例分析,制定了以图导因、依据现象获取地理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学法。具体方法是:(1)教学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七个风景区的名字,同时依次展示其中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分析景观所在的地理位置;每个景观图都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挑选景观图片中变化最大的几组图片:(教师问学生)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指出最能反映地域差异的图片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这样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3)把景观图片依照地域差异原因分类整理,归纳地域差异形成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在植被带图中查找这些规律)。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总之,教师教学要围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整体性与差异性。一个区域的内部各要素是高度统一的,而区域之间是不同的,即差异性。这样既便于教师对前面整体性知识进行巩固,又可以着重解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多种要素的差异性,植被带差异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4]。
  2.教材处理
  如果教师只讲“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就会发现很难协调好前后知识点,于是教师把这部分知识点贯穿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内,把基本规律与差异性的表现融为一体。所有的三块知识都围绕七个经典景观图展开。“主要陆地自然带”这一部分知识是教师讲解“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但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却放在了后面,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很难理解前面的知识[5]。因此,笔者决定把“主要陆地自然带”这部分内容放到前面学习,这样可以为本案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
  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问题引导教学和案例教学。采用多媒体展出地理图片,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是说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主要让学生在景观图上直接查找信息,依据信息得出结论,利用世界植被带分布图找出例子论证结论。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必修1的封面图是香格里拉的雪山、森林和草地。笔者用它导入,既容易获取图片,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探讨和研究图中反映的地理信息的热情。
  2.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教师通过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我国七大经典植被景观图。促使学生:(1)判定景观图的位置;(2)指出景观图的典型特征;(3)解析形成每张景观图片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教师这样做可以:(1)让学生清楚各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的;(2)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3)为“地域分异规律的普遍存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部分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实践力的目的。
  第二部分:学生学完前面景观活动后,教师写出五个问题开展活动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出下面结论:(1)差异性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2)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与土壤;(3)区域内最典型的差异是“植被”;(4)影响地域差异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是气候,这样可以为后面知识学习做准备;(5)采用景观图位置识别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差异性的特点、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再到世界植被带分布图中查找例子论证。此部分重在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分析。这样设计教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目的。
  第三部分:让学生把总结的规律填在表格内,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完成教材上的活动。这部分设计教师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教学实践
  笔者安排学生查阅本地资料,分析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与附近地区的差异,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是多方面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教学活动
  国庆节将至,许多家庭外出旅游,请同学们设计三条旅游路线,每条路线反映今天所学习的一个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地图,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出,下节课与大家共享。
  5.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这样设计: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提高区域认知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第二景观图活动加上知识合理穿插教学有利于教师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记忆案例知识要点,让板书为记忆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鑫.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以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为例[J].地理教育,2017(1):35-36.
  [2]陈久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7(8).
  [3]盛春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8):182.
  [4]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參考,2015(10):6.
  [5]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1):4-6.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8〕-JKGHYB-1026)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发展红色旅游是推动河池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措施。河池地区是右江农民革命运动的发源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加快河池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革命老区发展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河池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分析,优化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旨在为发展河池红色旅游、造福老区、改善民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 河池 红色旅
摘 要: 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为例,分析古代文学课程中面料的实际问题,并从引入慕课化教学、提高人文素养、强化经典诵读、加强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出古代文学教学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古代文学 慕课 人文素养  古代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一切文化工作的基础。该学科涵盖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既有学科本位的内
摘 要: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诗人余光中曾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形容李白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李白的人物形象是文学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将进酒》一诗为切入点,对诗中所反映出的李白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李白 《将进酒》 诗性形象  诗词歌赋是人们展示自我形象,宣传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载体。在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诗和酒在我国文学史上表现出了相
摘 要: 鲁迅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地方民俗的描写,这种写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获取一种独特的美感体验,还体现了启蒙之难。中国传统乡村是一种“熟人社会”,流传于乡村的习俗也以代代相传的模式延续不变,任何外来的观念要想融入这一环境都是极难的,在这种旧的习俗失去效力并且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及损失之前,任何改变都是难的。从鲁迅的启蒙者形象看他笔下一些恶旧民俗的描写,会发现那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民俗对人的精神毒害之
摘 要: 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降低汉字学习难度是对外汉字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对外汉字教学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为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六书”作为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对认知和理解当今汉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在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为依据,探讨“六书”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有机结合的可行性,总结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模式,
摘 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动漫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动漫中应用值得分析和探讨。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镇魂街》,探讨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从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二次创作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中成功运用的原因,并对传统文化在动漫中的应用及中国动漫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动漫 二次创作  1.引言  动漫(Animation
摘 要: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欣赏自然美的重要观照对象,自然山水不仅是文人群体闲暇之余乐于置身的所在,还是他们努力设计和营造的古典山水园林的原型。自然山水本具天然之美,而脱胎于自然山水的山水园林又因文人群体的加入而具有艺术美、社会美等新的特性。中国古典山水园林艺术,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美认知和再现的过程,其本身的美学意蕴在历代文人的努力下不断拓展。  关键词: 自然美 山水园林 艺术美 社
摘 要: 高校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是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综合性高校的综合实力所在。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大学哲学专业学业指导现状的调研分析,科学展示哲学学业指导的概况,探析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数据,提出哲学专业增强学业效果的改进措施,为综合性大学推进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哲学专业 学业指导 实证分析  本文调研江苏省扬州大学的哲学学业指导情
摘 要: 学生记叙文写不好,塑造的人物千人一面,描写的情节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多在于不能较好地使用细节描写手法。本文从细节描写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两方面分析如何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 细节描写 注意事项  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但包容了无限的离愁与柔情,感动了无数读者。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
摘 要: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从的文学艺术原型理通过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人类文化,为文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随着文本多元化,电影成为新的文学载体,从新的角度对电影《人类清除计划·无政府状态》进行分析,挖掘荣格文学艺术原型理论在电影中的具体反映,剖析我们在这样的作品中体验着巨大欢喜和悲戚的深层原因。因此,解读电影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文学艺术原型的同时,实质上是揭示人类本身内在的本性,通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