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一些家长,他们最怕孩子犯错误,因此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不”字,不准干这,不准干那,结果孩子什么都不敢大胆地尝试,这时候家长仍不放心,干脆在一些事情上替孩子去做,包办起来,连孩子犯错误的机会都包办。
学校的一些老师也是极害怕学生犯错误的,上了无数节的课,只是教育学生如何将事情做正确,如何远离和避免错误,从来不会主动给学生一次犯错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学生在自己手下犯错误,只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也说明学生不同程度上在挑战着师道尊严,再说总是犯错误的学生绝不是好孩子,以前是“差生”,现在是“后进生”,乃至“问题少年”,要他们宽容学生的错误难上加难。
我们不必赞美错误,但也不必对此过于夸大和担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圣贤也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中站立起来的,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平凡人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生命并不是全由正确的东西组成的,或者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只能由错误带来,当你意识到犯错了,而且纠错了,这些东西就会变成正确的东西,变成人生的一种同样宝贵的财富,所以有人才会说,“生命就是由错误组成的,如果这世上尽是正确,恐怕就不会有地狱与天堂之分”。
当然,一些错误永远是错误,并不能一定带来正确和成功,也就是说失败并不总是成功之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错误至少能够告诉我们此路不通,是个死胡同,请在以后尽力避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和跌倒。我们耳熟能详的爱迪生曾经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对待失败和错误的理性认识,也让我们认识到犯错误有时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需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一定数量的错误累积起来,才会让一个实践者真正做到“成竹在胸”,他的负担也才会真正减轻,他的创造性也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一位教授说得好:“如果一个人,连犯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恐怕他的一生不会阳光。”
遗憾的是,如前文所说,现在有太多的家长和老师不能以这种“阳光”的心态来看待孩子和学生犯错误,勉为其难地要求他们完美无瑕、正确无误,其实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能够做到吗?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家长和老师常常以权威自居,自认为真理在握,自己在孩子和学生面前是不会犯错误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是一种本质主义思维在作怪。也就是说,这种家长和老师“绝对化地认定世界必有某种唯一正确之本质”,而自己由于阅历、经验和教育时间比年轻人早等优势,从而成了真理的化身、正确意见的代表,只要自己“本质”正确,不管在孩子和学生面前怎么说、怎么做都可以。所以他们才不会尊重孩子和学生的人格,认识不到后者具有很多异于成人的地方,比如好奇心强,甚至具有大无畏的“异端思想”,而这些差异必然要带来后者的探索和冒险,不断地犯错误也是必然的,可是前者的本质主义思维让他们自认为他们手里掌握着唯一的答案、绝对的真理,习惯控制后者的心智,要求后者必须服从,在学校里则要求整齐划一、事事听命、统一行动,结果抹杀了后者的个性和多样化发展,在剥夺后者尝试并犯错的机会时,也剥夺了他们成长和创造的种种自由。
而这,恰恰是这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和学生面前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正是他们和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共同营造了一个总是惩罚错误的环境,甚至带来了一种荒诞扭曲的“无错误”文化。因为害怕犯错,年轻人越来越不敢去创新和创造,而且为了安全起见,有的人甚至学会去掩盖错误,为之说谎和作假,在人格上逐渐虚伪起来,到了最后,竟失去了纠错的能力,也无力从错误中学得什么,人生因而变得极其被动。这显然不是这些家长和老师的初衷,但是谁又能够替这些年轻人承担起责任呢?
宽容错误,善莫大焉。
编辑 杨逸
学校的一些老师也是极害怕学生犯错误的,上了无数节的课,只是教育学生如何将事情做正确,如何远离和避免错误,从来不会主动给学生一次犯错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学生在自己手下犯错误,只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也说明学生不同程度上在挑战着师道尊严,再说总是犯错误的学生绝不是好孩子,以前是“差生”,现在是“后进生”,乃至“问题少年”,要他们宽容学生的错误难上加难。
我们不必赞美错误,但也不必对此过于夸大和担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圣贤也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中站立起来的,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平凡人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生命并不是全由正确的东西组成的,或者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只能由错误带来,当你意识到犯错了,而且纠错了,这些东西就会变成正确的东西,变成人生的一种同样宝贵的财富,所以有人才会说,“生命就是由错误组成的,如果这世上尽是正确,恐怕就不会有地狱与天堂之分”。
当然,一些错误永远是错误,并不能一定带来正确和成功,也就是说失败并不总是成功之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错误至少能够告诉我们此路不通,是个死胡同,请在以后尽力避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和跌倒。我们耳熟能详的爱迪生曾经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对待失败和错误的理性认识,也让我们认识到犯错误有时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需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一定数量的错误累积起来,才会让一个实践者真正做到“成竹在胸”,他的负担也才会真正减轻,他的创造性也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一位教授说得好:“如果一个人,连犯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恐怕他的一生不会阳光。”
遗憾的是,如前文所说,现在有太多的家长和老师不能以这种“阳光”的心态来看待孩子和学生犯错误,勉为其难地要求他们完美无瑕、正确无误,其实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能够做到吗?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家长和老师常常以权威自居,自认为真理在握,自己在孩子和学生面前是不会犯错误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恐怕是一种本质主义思维在作怪。也就是说,这种家长和老师“绝对化地认定世界必有某种唯一正确之本质”,而自己由于阅历、经验和教育时间比年轻人早等优势,从而成了真理的化身、正确意见的代表,只要自己“本质”正确,不管在孩子和学生面前怎么说、怎么做都可以。所以他们才不会尊重孩子和学生的人格,认识不到后者具有很多异于成人的地方,比如好奇心强,甚至具有大无畏的“异端思想”,而这些差异必然要带来后者的探索和冒险,不断地犯错误也是必然的,可是前者的本质主义思维让他们自认为他们手里掌握着唯一的答案、绝对的真理,习惯控制后者的心智,要求后者必须服从,在学校里则要求整齐划一、事事听命、统一行动,结果抹杀了后者的个性和多样化发展,在剥夺后者尝试并犯错的机会时,也剥夺了他们成长和创造的种种自由。
而这,恰恰是这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和学生面前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正是他们和社会上的其他力量共同营造了一个总是惩罚错误的环境,甚至带来了一种荒诞扭曲的“无错误”文化。因为害怕犯错,年轻人越来越不敢去创新和创造,而且为了安全起见,有的人甚至学会去掩盖错误,为之说谎和作假,在人格上逐渐虚伪起来,到了最后,竟失去了纠错的能力,也无力从错误中学得什么,人生因而变得极其被动。这显然不是这些家长和老师的初衷,但是谁又能够替这些年轻人承担起责任呢?
宽容错误,善莫大焉。
编辑 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