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核心,而计算机课程更是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又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本文作者在计算机课程中尝试实行任务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优化职业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1.引言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00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且作为一门社会应用很广的学科,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更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以技能操作为主,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图文设计、VFP、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上述课程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一定的作品,且每个人的作品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2.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遵循“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这在计算机的教学上尤其突出。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进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成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学生。
2.1教师设计“任务”。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教学环境,致力于“任务”的设计,把复习旧知识的教学环节设计成为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用精心设计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计算机”欲望和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并自始至终地保持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创建具有启发性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探索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拓展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设计的“任务”,首先要紧扣教材。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幻灯片教学中,可让学生做一个电子相册,做一张海报。最后要拓宽教学内容,与其他基础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使知识融会贯通。如进行图形处理的软件,功能大多不一样,从Word图文设计中图片的处理延伸到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再延伸到矢量图的处理软件Firework。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把本课的“任务”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室”演示一遍,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目标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2.2锻炼学生自主探索“任务”的能力。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计算机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绝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探索并完成“任务”。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布置三个操作练习:一是“模仿”,即照着课本上的例子仿做一遍,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改造”,即对第一个例子进行加工,在前一个题型上有所变化,举出与原题类似,但要求略高、角度较新,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适当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从而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焕发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即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可以小组完成,遇到问题可以问教师、问同学,方法多样,旨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任务评价”科学灵活,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教学评价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工作,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启迪与规划。对于操作技能课的评价,教师不能参照文化课,天天一练习,月月一考试,选择、填空、简答都是不行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任务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为主。
3.1评价原则要科学。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其评价原则是: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小组,还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更可以是家长等。
3.3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和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树立拼搏精神;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的因素。教师要多引导、激励学生,使其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3.4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帐”。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也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众所周知,教师哪怕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有时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震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而要善于利用这个有力武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如在计算机教学中我经常以学生的作品做样品展示,既能肯定被选中学生的成绩,又能激励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内在要求。而在计算机课堂中深入探索、研究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的人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1.引言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00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且作为一门社会应用很广的学科,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更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职业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以技能操作为主,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图文设计、VFP、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上述课程均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一定的作品,且每个人的作品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2.创设“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遵循“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这在计算机的教学上尤其突出。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进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成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学生。
2.1教师设计“任务”。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教学环境,致力于“任务”的设计,把复习旧知识的教学环节设计成为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用精心设计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计算机”欲望和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并自始至终地保持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创建具有启发性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探索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拓展学生的潜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设计的“任务”,首先要紧扣教材。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幻灯片教学中,可让学生做一个电子相册,做一张海报。最后要拓宽教学内容,与其他基础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使知识融会贯通。如进行图形处理的软件,功能大多不一样,从Word图文设计中图片的处理延伸到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再延伸到矢量图的处理软件Firework。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把本课的“任务”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室”演示一遍,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目标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2.2锻炼学生自主探索“任务”的能力。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计算机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绝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探索并完成“任务”。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布置三个操作练习:一是“模仿”,即照着课本上的例子仿做一遍,让学生在模仿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动力。二是“改造”,即对第一个例子进行加工,在前一个题型上有所变化,举出与原题类似,但要求略高、角度较新,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适当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从而品尝付出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焕发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三是“创新”,即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可以小组完成,遇到问题可以问教师、问同学,方法多样,旨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任务评价”科学灵活,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教学评价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工作,既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步工作的启迪与规划。对于操作技能课的评价,教师不能参照文化课,天天一练习,月月一考试,选择、填空、简答都是不行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的任务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为主。
3.1评价原则要科学。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其评价原则是: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注重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小组,还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更可以是家长等。
3.3评价方法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区别不同的学生个性,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评价方法。如:对大多数学生要肯定其当前的进步,采取鼓动激励的方法;对少数确有突出成绩和较大发展潜能的学生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发现不足,树立拼搏精神;对于个别后进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有利的因素。教师要多引导、激励学生,使其树立赶超别人的信心。
3.4评价实施要及时,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进步发展,而不是“秋后算帐”。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也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众所周知,教师哪怕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有时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震动,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而要善于利用这个有力武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如在计算机教学中我经常以学生的作品做样品展示,既能肯定被选中学生的成绩,又能激励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内在要求。而在计算机课堂中深入探索、研究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的人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