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但是,为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而片面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出发点往往是为“教”而不是为“学”,成为语文课堂变相灌输的手段。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其真正的效用,让其真正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呢?
一、当用则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切忌为用而用,有不少课堂平时运用课件较少,甚至不用,但为了上公开课贸然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使用之初,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笑话,教师在公开课前与学生交流:“今天我们上课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今天在墙上上课。”当然,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运用,这样的笑话已不会再发生。然而,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的课件仅是简单的课文内容再现,丢开了教材,将课文内容搬上了屏幕,这样的课件不用又何妨?
当下有些语文课堂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略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被课件中的录音替代,教师的指导书写被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所代替。更有甚者,离开了课件,课堂根本无法进行,产生了严重的多媒体课件依赖,公开课上因课件出错而卡壳的教师大有人在。而且在现今网络时代,不少教师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网上下载后直接使用,忽略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件应该是不用也罢。
怎样做到“当用则用”呢?比如有些情境传统媒体无法展示的,像课文《九寨沟》,那天堂般、仙境般的美景学生无法感知,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神奇的九寨》乐曲声中,饱览九寨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一切,利用课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讲求实际,真正体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的优越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为目标,不要单纯去追求那些花哩胡哨的外在形式,能用则用,不牵强依附。
二、用得其所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得其所”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件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更加为自主自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学寓言《揠苗助长》,在导入新课时,出示: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寓言故事的特点。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参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主题。然后出示活动一的要求: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组内活动:认读词语,试着在组内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这里活动一的出示,学生就能对照活动要求开展学习,将自主合作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些写景类的文章,语言优美,插图精美,但孩子们未能亲身亲历,所以,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创设氛围,渲染情景,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我们可在网上搜集筛选与课文相关的图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感知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是个迷人的世界”。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南沙群岛的假想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展示了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南沙的确迷人,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热爱祖国宝岛——南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运用,抓住了课文中描述的景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
有些课文知识性较强,所描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与文字符号相对应的表象。当学生认知产生困难之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图文声像等综合信息,能巧妙引领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地,从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国际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体会其奇妙所在,真正读懂“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种信息无所不有”。若凭学生诵读恐难以产生真切的感受,特别是对于农村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小学生更是无法体验。如果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触摸”网络世界,和孩子们一起读新闻、听音乐、看动画等等。学生遨游在网络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互联网的奇妙,真正感受国际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好处。像以上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堪称“用得其所”。
三、用得其时
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要放在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环节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独特功效,使之成为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好帮手。使用时间要根据课堂不同情况而灵活变化,做到适时适度,不能越俎代庖,变相灌输。
譬如一教師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字“闻”时,先出示生字“闻”,接着就演示:一个人打开门,探出头侧着耳,耳廓不断变大,充满门框。表面看来课件设计得很精当,但是细想它的运用却不合时宜,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成了看电影的过程。因为“闻”作为一个会意字,由谁来会意?是学生还是机器?上述不适时宜地演示过程代替了学生的会意过程,若长此以往,弄巧成拙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会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怎样才算“用得其时”呢?就是要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确定出示时机,在最佳作用点上适时补充拓展,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更进一步地深入理解,继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示儿》一诗教学,我们都知道该诗是陆游的绝笔,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奔走呐喊,《示儿》是他一生渴望而未能实现,在万分遗憾,将离人世时的集中爆发,所以在学生读故事明诗意后,课件适时出示陆游一生的爱国诗句,让学生在品读这些诗句的过程中,对陆游的一生有一个全面而粗略的感知,进而体悟陆游所要表达的情感。媒体的适时补充拓展,加深了学生对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理解。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前不久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古诗《枫桥夜泊》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她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对愁眠”和“到客船”,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忧愁舒缓的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观看诗人夜泊所见的秋霜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并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展现出一幅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的图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对愁眠”和“到客船”的丝丝愁韵。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
像上文所述“闻”字的教学,若该教师在出示“闻”字之后,让学生说说“闻”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猜想它所表达的意思,再联系生活谈谈对“闻”字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用脑动口的基础上,再适时演示,以加深学生对“闻”字的认知。此时在运用多媒体展示才可谓“用得其时”,发挥了它应有的功能和特色!
四、用出其效
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课件设计和制作上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造成了多媒体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平常的教学中很难做到物尽其效。
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文字、画面、影像,直观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拓展课程资源,因而,我们的课件要根据课程标准、课堂目标、学生实际来设计,让课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切实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用出其效。
比如教学《会椋鸟》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口头表達能力,课上教者通过课件分步递进、层层深入,出示: 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霞光在树叶上随风跳动,真像俱乐部里闪烁的灯光。①棕红色的水杉落叶,铺满了大地,真像俱乐部里 。②灰椋鸟 ,真像舞蹈演员。③ ,真像交响乐团的演奏。④ ,真像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进行说话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的表达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忌“该用不用,不该用却用”。努力做到 “当用则用,用得其所,用得其时,用出其效”,课件才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因之,我们呼吁:让语文课件来得更精当些吧!让它真正为我们的课堂增辉添彩!
一、当用则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切忌为用而用,有不少课堂平时运用课件较少,甚至不用,但为了上公开课贸然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使用之初,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笑话,教师在公开课前与学生交流:“今天我们上课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今天在墙上上课。”当然,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运用,这样的笑话已不会再发生。然而,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的课件仅是简单的课文内容再现,丢开了教材,将课文内容搬上了屏幕,这样的课件不用又何妨?
当下有些语文课堂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忽略了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被课件中的录音替代,教师的指导书写被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所代替。更有甚者,离开了课件,课堂根本无法进行,产生了严重的多媒体课件依赖,公开课上因课件出错而卡壳的教师大有人在。而且在现今网络时代,不少教师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网上下载后直接使用,忽略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件应该是不用也罢。
怎样做到“当用则用”呢?比如有些情境传统媒体无法展示的,像课文《九寨沟》,那天堂般、仙境般的美景学生无法感知,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神奇的九寨》乐曲声中,饱览九寨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一切,利用课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讲求实际,真正体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的优越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为目标,不要单纯去追求那些花哩胡哨的外在形式,能用则用,不牵强依附。
二、用得其所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得其所”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件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更加为自主自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学寓言《揠苗助长》,在导入新课时,出示: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寓言故事的特点。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参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主题。然后出示活动一的要求:1.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组内活动:认读词语,试着在组内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这里活动一的出示,学生就能对照活动要求开展学习,将自主合作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些写景类的文章,语言优美,插图精美,但孩子们未能亲身亲历,所以,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创设氛围,渲染情景,进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我们可在网上搜集筛选与课文相关的图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感知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是个迷人的世界”。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南沙群岛的假想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展示了迷人的风光,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南沙的确迷人,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热爱祖国宝岛——南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运用,抓住了课文中描述的景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
有些课文知识性较强,所描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与文字符号相对应的表象。当学生认知产生困难之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图文声像等综合信息,能巧妙引领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地,从而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国际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体会其奇妙所在,真正读懂“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种信息无所不有”。若凭学生诵读恐难以产生真切的感受,特别是对于农村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小学生更是无法体验。如果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领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触摸”网络世界,和孩子们一起读新闻、听音乐、看动画等等。学生遨游在网络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到互联网的奇妙,真正感受国际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好处。像以上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堪称“用得其所”。
三、用得其时
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要放在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环节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独特功效,使之成为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好帮手。使用时间要根据课堂不同情况而灵活变化,做到适时适度,不能越俎代庖,变相灌输。
譬如一教師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字“闻”时,先出示生字“闻”,接着就演示:一个人打开门,探出头侧着耳,耳廓不断变大,充满门框。表面看来课件设计得很精当,但是细想它的运用却不合时宜,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成了看电影的过程。因为“闻”作为一个会意字,由谁来会意?是学生还是机器?上述不适时宜地演示过程代替了学生的会意过程,若长此以往,弄巧成拙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会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怎样才算“用得其时”呢?就是要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确定出示时机,在最佳作用点上适时补充拓展,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更进一步地深入理解,继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示儿》一诗教学,我们都知道该诗是陆游的绝笔,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奔走呐喊,《示儿》是他一生渴望而未能实现,在万分遗憾,将离人世时的集中爆发,所以在学生读故事明诗意后,课件适时出示陆游一生的爱国诗句,让学生在品读这些诗句的过程中,对陆游的一生有一个全面而粗略的感知,进而体悟陆游所要表达的情感。媒体的适时补充拓展,加深了学生对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理解。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前不久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古诗《枫桥夜泊》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她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对愁眠”和“到客船”,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忧愁舒缓的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观看诗人夜泊所见的秋霜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并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展现出一幅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的图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对愁眠”和“到客船”的丝丝愁韵。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
像上文所述“闻”字的教学,若该教师在出示“闻”字之后,让学生说说“闻”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猜想它所表达的意思,再联系生活谈谈对“闻”字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用脑动口的基础上,再适时演示,以加深学生对“闻”字的认知。此时在运用多媒体展示才可谓“用得其时”,发挥了它应有的功能和特色!
四、用出其效
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课件设计和制作上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造成了多媒体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平常的教学中很难做到物尽其效。
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文字、画面、影像,直观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拓展课程资源,因而,我们的课件要根据课程标准、课堂目标、学生实际来设计,让课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切实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用出其效。
比如教学《会椋鸟》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口头表達能力,课上教者通过课件分步递进、层层深入,出示: 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霞光在树叶上随风跳动,真像俱乐部里闪烁的灯光。①棕红色的水杉落叶,铺满了大地,真像俱乐部里 。②灰椋鸟 ,真像舞蹈演员。③ ,真像交响乐团的演奏。④ ,真像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进行说话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的表达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忌“该用不用,不该用却用”。努力做到 “当用则用,用得其所,用得其时,用出其效”,课件才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因之,我们呼吁:让语文课件来得更精当些吧!让它真正为我们的课堂增辉添彩!